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平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化
  • 2篇道安
  • 2篇生活禅
  • 2篇礼崩乐坏
  • 2篇佛教
  • 1篇当代学术
  • 1篇当代学术史
  • 1篇当下
  • 1篇道德要求
  • 1篇道统
  • 1篇邓小平
  • 1篇底蕴
  • 1篇东部发达地区
  • 1篇董仲舒思想
  • 1篇新人文精神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建设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史

机构

  • 14篇河北省社会科...

作者

  • 15篇张平
  • 2篇纪兴
  • 1篇陈旭霞

传媒

  • 6篇河北学刊
  • 4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现代哲学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越对立的逻辑:“义利之辩”之我见
1995年
“义利之辩”即义和利及其关系问题始终是纠缠中外伦理学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时至今日,利益原则得以肯认与光大,尤其是市场经济导向的确立更加凸现了个人利己性的价值和意义,随之也出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道德的社会的负性影响,“义利之辩”再次成为人们的理论兴奋点而沸沸扬扬。义者,应当,符合道义之谓也。利者,利益也,包括私利和公利;而在义和利的特定关系链中。
张平
关键词:义利之辩道德要求社会转型重义轻利义利观
民间学术:当代学术史考察的新向度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知识生产领域引起的显著变革是官学的一统江山被打破,民间学术重焕生机,蔚然而成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道醒目风光,更成为考察乃至重写中国学术史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向度。三十多年来民间学术在当代中国的复兴,是中国社会转型及民间社会在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体现;民间社会是民间学术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学术自主性是民间学术的本质特征和灵魂,因此,法理意义上的民间社会的生成和发展对民间学术的前途及命运至关重要。而建构和捍卫学术的自主性,则是民间学术自身建设的重心所在。
张平
关键词:民间社会当代学术史
人间佛教之源与脉——从祖师禅到生活禅被引量:3
2012年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张平
关键词: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生活禅
道安佛学思想及其弥勒净土信仰被引量:3
2009年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张平
关键词:道安佛学思想
政统与道统之间:董仲舒思想探要被引量:5
2013年
殷周时代,社会高度统合,政教合一,政统与道统更未分成。就形式言,学在王官,官师合一;就内容而言,三代以礼为治,至春秋"道为天下裂",以诸子百家为标帜的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相分化,道统与政统得以分立。然而,由于道统与政统脱胎于周礼体系,因此在两者的内在精神和终极旨归上,都有彼此统摄、整合而实现统一的意志和驱力,一俟政治上走向统一,道统与政统的复归统合便势在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亦历史之必然。但汉武帝与董仲舒对于儒学之成为意识形态的理解、寄托和期许是迥异的,前者秉执工具理性,立足政统,借儒学为其统治合法性的支持,并使之沦为治术;后者则基于价值理性,将儒学理解为道,一种社会理想,以及达成这一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坚持儒学对政统的指导意义。董仲舒对原始儒学损益的根本旨意在于,通过儒学自身的转化,使其更契合时代精神之需要,实现儒学之道向行政的落实,实现理想企划与实际运作的沟通,从而将儒家终极价值关怀贯彻到具体的政治设计、规划和安排之中,切实达到道统对政统的统摄、整合。学界所谓董学之"得"、之"失"均系于此。
张平
关键词:道统政统董仲舒思想儒学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被引量:9
2000年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纪兴张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模式礼乐文明礼崩乐坏文化要素礼文化
文化自觉:河北新人文精神的理性祈向被引量:2
2006年
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了历史审视。张平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唤起河北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必将对河北文化建设进而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内源性推动作用;梁世和认为,燕赵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孕育了既追求圣贤之学又充溢豪侠之气的“圣贤—豪侠”人格,这一人格兼顾内圣与外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颇相契合;郝晏荣认为,在近代中国文化面临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燕赵人文精神呈疲惫与断层之势,并未完成历史自觉意识与社会理性观念的建构;冯小红和纪兴从人文精神与地域经济近代化的辩证关系入手,认为在近代河北高阳织布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起了决定作用;樊孝东以传统知识分子史梦兰为个案,对其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囿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政教囹圄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动荡中,史梦兰弃仕归隐、闭门笃学既是个人的无奈,更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的矛盾宿命。
张平
关键词:河北人文精神文化自觉传统知识分子史梦兰
董仲舒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合被引量:3
1998年
秦汉之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所呈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过春秋战国道术裂变的思想激荡,重新走上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崩溃,与之相维系的周宗法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全面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势。如何适应社会的转型,重构文化价值系统,为社会寻求精神支撑,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新的所在,亟然而为当时士人面临的历史课题。于是,诸子竞起,创教立说,争讼辩难,聚徒授学。在时代激变的烽火烟尘中,哲人们叩问历史,叩问人生,叩问上苍,涌动起超越追求的思想激情,开辟了各自探询超越性存在的致思理路。他们的思想果实溶铸成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最灿烂眩目的精神景致,更构成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理念生成的原点,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原貌。
张平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底蕴及时代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列宁指出:‘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高瞻远瞩、洞察未来的思想巨人。面临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重大历史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张平
关键词:精神底蕴邓小平中华民族中华经济圈
慷慨悲歌:燕赵文化精神的根本标志——燕赵文化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被引量:8
2014年
2014年夏秋之交,河北省《燕赵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在秦皇岛市召开"燕赵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河北体育学院、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中共保定市委党校、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立足于各自的学科背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围绕燕赵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空中经历了怎样的嬗变和传承,塑铸了怎样的燕赵地域人文风貌和精神气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创造性转换,继承和光大燕赵文化精神,进而裨益于新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历史及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探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展现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理论收获,现将其中两篇会议论文和一篇研讨会发言综述文章刊发出来,以期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共同将燕赵文化精神研究提升到新的、更高的理论层面。
陈旭霞张平
关键词:慷慨悲歌传承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