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彦君

作品数:63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艺术
  • 11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戏剧
  • 15篇话剧
  • 8篇舞台
  • 7篇演出
  • 7篇剧场
  • 6篇剧院
  • 5篇小剧场
  • 5篇剧作
  • 4篇叙事
  • 4篇中国戏剧
  • 4篇文化
  • 4篇戏剧创作
  • 4篇戏剧节
  • 4篇戏剧舞台
  • 4篇戏曲
  • 4篇表演
  • 4篇城市
  • 3篇社会
  • 3篇曲剧
  • 3篇西方戏剧

机构

  • 63篇中国艺术研究...
  • 5篇中国剧协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央戏剧学院
  • 3篇中国作家协会
  • 2篇文化部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戏曲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军区政治...
  • 1篇中共中央宣传...
  • 1篇《中国戏剧》...
  • 1篇北京京剧院
  • 1篇中国国家话剧...

作者

  • 63篇刘彦君
  • 3篇王敏
  • 3篇廖奔
  • 3篇季国平
  • 3篇刘厚生
  • 2篇徐晓钟
  • 2篇董伟
  • 2篇薛若琳
  • 2篇崔伟
  • 1篇刘锦云
  • 1篇晓耕
  • 1篇王晓鹰
  • 1篇傅谨
  • 1篇李默然
  • 1篇汤恒
  • 1篇张仁里
  • 1篇郭汉城
  • 1篇安葵
  • 1篇龚和德
  • 1篇谭志湘

传媒

  • 20篇中国戏剧
  • 10篇福建艺术
  • 6篇艺术评论
  • 4篇艺术百家
  • 3篇剧本
  • 3篇戏剧(中央戏...
  • 2篇文学遗产
  • 2篇东方艺术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戏剧文学
  • 1篇大舞台
  • 1篇戏曲艺术
  • 1篇当代戏剧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艺术
  • 1篇戏曲研究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内蒙古宣传思...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 1篇中国戏剧艺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被引量:3
2016年
在新世纪东西文化交流的双向努力中,今天世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促使我们从他们的剧作共同关心人类情感和命运的角度,体味其经典作品的深刻人文内涵,重新认识人类智慧和人类情感的本源,也品味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各自审美特征,了解我们共同和不同的历史传统,把握中西戏剧不同的样式品性与美学原则,从而确立人类文化艺术丰富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认识。
廖奔刘彦君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人文内涵
戏剧创作和评判的三重视角被引量:1
2018年
戏剧创作和评判的三个视角依次是:一、道德评判。它囊括了传统戏曲衍生的全过程。"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成为戏曲创作数百年奉为圭臬的法度。是"文以载道"文艺观念的具体而微和在舞台上的延伸。创作者以此为航标,观赏者以此为准绳。近代以来,当反封建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母题后,人们同样基于道德功利目的,沿用同样的艺术理解模式,仅仅将道德观的支撑点挪移了一个角度,"风化"的内容变了,而对于艺术功能的非本体负荷要求没有变。它导致人物形象的道德化模式。二、历史评判。人们在社会与思想革命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视角,要求它在文艺观中的体现与表露。于是出现对历史人物的"翻案"热潮。戏剧不再是艺术地展现人物心灵的殿堂,而成为宣判历史和现实人物功过的法庭。它导致艺术成为观念的工具和附庸。三、审美评判。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变故,人们才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与人生,理解了艺术的特殊属性。戏剧第一次探入了历史本质与人物内心的深层,展现复杂、深刻而真实完整的人性、人格,成为戏剧创作和评论普遍的艺术追求。至此,文艺回归了它的本性,显示出青春跃动的生命力。自然,道德与历史观念仍然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前提,然而它们不再"越位"了。
刘彦君
关键词:道德审美
《十二月等郎》——农民情感的诗意表达
2007年
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走上舞台后,产生强烈反响。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词唱腔、精美绝伦的舞台设计赢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激赏。该戏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以全国地方戏调演第一名的骄人成绩挺进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该剧在思想艺术及观赏上均可圈可点。因此,本刊特邀几位专家笔谈《十二月等郎》的艺术成就。
季国平安葵安志强刘彦君马也傅谨沈虹光张四海
关键词:《十二月等郎》诗意表达情感农民舞台设计
音乐样式与戏剧样式
2007年
从来没有意识到音乐创作对于一部戏剧作品的巨大作用,在观看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时,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力量。在这出根据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的戏曲中,无论是剧本的修改,风格的定位,还是舞台元素的运用,都与创作者对于当地民间音乐元素的发现和运用有关。我甚至觉得,是独特的音乐形式,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独特。
刘彦君
关键词:戏剧样式音乐样式《十二月等郎》戏剧作品音乐元素音乐形式
裴艳玲尽展“京、昆、梆”表演艺术无穷魅力--首都专家畅谈河北省京剧院新编京剧《响九霄》
2008年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中国剧协隆重召开裴艳玲老师主演的河北省京剧院新编京剧《响九霄》晋京演出座谈会。《响九霄》的演出,在北京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京的郭(汉城)老、刘(厚生)老和部分专家都从百忙中赶来参加座谈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剧协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董伟裴艳玲薛若琳薛殿杰刘彦君龚和德王蕴明季国平刘厚生郭汉城戴英禄陆松龄刘锦云刘长瑜濮存昕崔伟赓续华黄在敏边发吉
关键词:京剧院表演艺术晋京演出
话剧《陀螺山一号》尽显军人时代风流
2009年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晋京演出的话剧《陀螺山一号》,令人耳目一新。该剧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通过我军新一代指挥员之间的性格冲突,反映了新军事变革中中国军人的风貌与神采。成功塑造了宋戈、周卫新等鲜活的艺术形象。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喜爱。为此,本刊编发一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刘彦君王育生童道明王领薛殿杰陶琳柳江南汪守德
关键词:陀螺话剧风流人时晋京演出直面现实
2005戏剧展演回望
2006年
仿佛是不约而同,贺岁舞台戏剧追踪着人们过年的步履擦肩接踵而至。2005年新年伊始至春节前后。《独生子当兵》、《开市大吉》、《找啊找啊找爸爸》、《Hi可爱》、《淡了加点韭菜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贺岁戏剧轮番竞演……这些作品数量之多,票房之好,观众之踊跃,竞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刘彦君
关键词:戏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展演春节前独生子
北昆版《红楼梦》的传承和超越
2011年
《红楼梦》终于有了昆曲版。我是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走进国家大剧院的,连续两个晚上五个多小时的演出并没有觉得时间很长,反倒让我美美地享受了一场昆曲盛宴。自小说《红楼梦》问世,用戏曲写“红楼”在清代就已经有了不少作品,仅阿英编辑的《红楼梦戏曲集》就收录了十种。当然,影Ⅱ向最大也最为深入人心的非上世纪越剧版《红楼梦》莫属。
季国平龚和德安志强周育德安葵黄维钧刘彦君王蕴明
关键词:《红楼梦》传承北昆国家大剧院昆曲越剧
心理认同的重建——《村官李天成》的成功之处
2012年
权钱交易,贪污受贿,雁过拔毛,垄断公共资源并将其私利化……财富的诱惑,使腐败已像瘟疫般浸入我们党的肌体中,成为致命夺魂的因素,使这个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使广大民众对现存的管理机制和秩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而,对于中国主流文化来说,如何重塑我们党与百姓之间的干群关系,如何重新确立干部在民众中的公仆形象,如何重建广大群众对于执政党的心理认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村官李天成》的创作与持续性演出,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创作者们紧紧抓住了这个前沿问题,通过理想化的叙事设计和形象塑造,来唤起观众们的心理认同,以证明这些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血肉关系,使他们对现存体制重新产生信任和确认。
刘彦君
关键词:心理认同村官创作者公仆形象叙事策略
有关历史剧创作的几个问题
2000年
一、历史剧创作的优势、劣势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创作特点历史剧是一个颇具弹性的概念。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想在这里把它界定为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进行加工创造的一种戏剧体裁。1、历史剧创作有着它先天的优势。题材对象知名度高,成功率也高,基本的史实依据和是非:界限等都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定型。这些因素使它对观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从而有力地避免了作者漫无边际的虚构和矫揉造作。然而,历史剧创作的优势又同时是它的劣势。历史图像、人物形象的稳定性和固定化,又使历史剧的创作成为一种有限制的创造。
刘彦君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戏曲研究历史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