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作品数:41 被引量:11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历史地理 政治法律 社会学 更多>>
萧乾和他的文学翻译 被引量:4 1992年 萧乾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记者,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始于30年代。1931年至1932年间,他在辅仁大学读英文系时,曾把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王昭君》、田汉的《湖上的悲剧》和熊佛西的《艺术家》译成英文,发表在英文辅仁学报 Fu Jen Magazine上。在此之前,他已开始从事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工作。那是他和安澜(Allen)合编《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的那段时间。斯诺编选《活的中国》(Living China)时,他和杨刚协助他译过一些短篇小说。 傅光明关键词:文学翻译 翻译家 中国现代文学 莎士比亚戏剧 幽默小品 原作风格 原型故事与理查三世的真历史 被引量:1 2020年 英格兰都铎王朝早期史学家们,为赞美在博斯沃思原野击败理查三世之后加冕都铎王朝开朝国王的亨利七世,明显对前朝国王进行诋毁。托马斯·莫尔在其《理查三世的历史》中将理查丑化为一个驼背暴君。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中那个残暴嗜血的“驼背理查”形象由此而来。诚然,莎剧中的理查是多个“原型故事”的集合体。本文对历史中真实的理查与莎剧中的理查做了细密对比,以此既可还清历史本源,亦可见出莎士比亚如何为舞台编剧。 傅光明关键词:莎士比亚 理查三世 猜忌:一把杀死奥赛罗的人性利剑 2018年 意大利作家钦奇奥的《一个摩尔上尉》,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的原型故事。简单说,钦奇奥笔下的这个“摩尔人”(奥赛罗原型),不仅不是一个值得迪丝狄蒙娜真心相爱的“品德高尚”之人,甚至可以说,他心底隐藏着并不输于“旗官”(伊阿古原型)的邪恶本性,所以,他才能与“旗官”合谋将妻子残忍杀死,而且,事后拒不认罪,最后遭放逐,在流放中被迪丝狄蒙娜的族人杀死。莎士比亚则完全升华了这个人物,他几乎让奥赛罗具有了人性中所有的高贵品质,是值得苔丝狄蒙娜付出真爱的贵族,最后,再让他被身上唯一的致命弱点——猜忌——杀死。因此,猜忌这把人性的利剑,才是杀死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忠贞爱情及其美好生命的凶手。莎士比亚塑造的摩尔将军奥赛罗,成为了一个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形象:他英勇无畏,经历传奇,战功卓着,品质高贵,敢爱敢恨,却因猜忌成性,轻信小人,酿成惨祸,亲手杀死爱妻后,又自刎身亡。 傅光明关键词:莎士比亚 《奥赛罗》 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 被引量:8 2008年 在文学史中,被冠以"人民艺术家"荣誉的老舍,与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作家老舍,两者之间似乎不仅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甚至两个身份是截然对立的。然而,放在历史的视角之下进行审视,会发现两者其实是在同一个老舍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这尤其意味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个在许多人眼里常常意识形态化了的"人民艺术家",并非不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自由作家。换言之,长期以来,倒是"人民艺术家"把作为自由作家的老舍遮蔽了。 傅光明关键词:老舍 作家 抗战中“舍予”的宗教感 2008年 从正式成为一名受洗入教的基督徒,老舍应是自觉地把基督肯于敢于勇于牺牲的舍己精神视为生命的信仰所在,但他认同耶稣"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的生命价值远在宗教价值之上,即"舍予"的宗教感远在宗教信仰之上。老舍愿意把耶稣视为具体的历史的个人,同时赋予"舍予"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知识分子命运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傅光明关键词:老舍 抗战 宗教感 《威尼斯商人》中的爱情天堂 2016年 丹麦著名文学史家、犹太人勃兰兑斯(George Brandes,1842-1927年)说:"《威尼斯商人》的重要价值,在于莎士比亚把原来表现不甚明显的性格特征赋予了应有的深度和严肃性,在于此剧结尾时在月光如水的夜色中那令人陶醉的优美歌曲。"比起发生在威尼斯剑拔弩张的剧情,在贝尔蒙特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轻松、甜美,富于田园情调。尤其一开场,"皎月银光的夜晚,微风轻吻着树梢,不发出一点声音,"洛伦佐和杰西卡这对情人, 傅光明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杰西卡 勃兰兑斯 文学史家 母题 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被引量:11 2008年 对一些具有浓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来说,每年底的诺奖揭晓都是一种精神煎熬。其实,期盼中国作家荣登诺贝尔文学奖奖台,远非只是许多中国作家的梦,它也让那些把此奖项与国家荣誉链接在一起的国人,魂牵梦绕了许久。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报道屡见媒体,并不时掀起争议。 傅光明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家 情结 《亨利四世》:为舞台而写的“历史”人物 2018年 碍于中国历史与英国历史的遥远距离,加之文化、宗教背景迥然不同,长期以来,中国读者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兴趣和热情,远不如对他那几部著名的悲、喜剧那么大。而且,不明就里的读者,总以为莎剧中的历史便是英国历史在舞台上的真实折射。事实上,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一个人”的历史,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仅以《亨利四世》为例,无论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亨利四世(布林布鲁克)、亨利(哈尔)王子、“暴脾气”霍茨波,还是虚构出来的福斯塔夫,无一不是为他所属剧团的舞台演出而写。莎士比亚戏剧被后世经典化以后,读者/观众便开始约定俗成地以为,他在创作之初就心存高远地把戏剧当文学经典来写。实则不然!简言之,他只想通过写戏使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生活。他当然不会想到,他纯为舞台写的戏,日后会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读本。 傅光明关键词:莎士比亚 《亨利四世》 舞台 论抗战时期老舍的启蒙思想 被引量:5 2019年 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启蒙思想,关键在于他的启蒙立场。老舍以突显"国家至上"为宗旨的国民性改造,逸出"五四"时期以"个人"为基点的启蒙框架,由个体启蒙转向群体觉醒。这一转变,既是时代对作家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自觉行动。民众群体觉醒与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成为这一时期老舍启蒙思想的重心。 傅光明 杨丽霞关键词:老舍 启蒙思想 文化批判 国民性 抗战时期 《麦克白》的“原型”故事及“魔幻与现实”的象征意味 被引量:1 2017年 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原型是从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编年史》"借"来,霍林斯赫德的"麦克白故事"吸收了约翰、安德鲁、波伊斯三位前辈史著的相关内容,包括"三女巫"、"班柯"、"麦克白"等原型故事。女巫与国王、女巫与麦克白、女巫、婴儿与孩童、敲门声等的象征意味是莎士比亚戏剧高明之处,以"魔幻"折射"现实"。 傅光明关键词:《麦克白》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