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俊

作品数:24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衰老
  • 7篇细胞
  • 7篇下丘
  • 7篇下丘脑
  • 6篇神经元
  • 5篇电生理
  • 4篇衰老性变化
  • 4篇背角
  • 3篇大细胞
  • 3篇电生理学
  • 3篇电生理学特征
  • 3篇多巴
  • 3篇多巴胺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 3篇生理学
  • 3篇室旁核
  • 3篇细胞培养
  • 3篇脑室
  • 3篇脊髓

机构

  • 21篇西安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梅俊
  • 7篇吕韶岗
  • 6篇赵放理
  • 4篇纪亚平
  • 2篇孙贤奎
  • 1篇程卓刚
  • 1篇陈玉社
  • 1篇张玉秋

传媒

  • 11篇西安医科大学...
  • 4篇生理学报
  • 2篇中国神经科学...
  • 2篇老年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神经科学

年份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1
  • 5篇1990
  • 1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刺激大鼠间脑A_(11)区及其邻近结构对背角WDR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间脑A11区及其邻近结构对同侧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C-反应的影响。发现电刺激A11区对大多数WDR神经元的C-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电刺激A11邻近结构对大多数WDR神经元的C-反应基本没有影响。本文在国内首次证实,电刺激间脑A11区对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C-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吕韶岗梅俊
关键词: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感受电刺激
培养的下丘脑神经细胞电生理特征的衰老性变化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培龄0—140d新生SD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的增龄性变化。以神经突起的生长速度为指标,将细胞体外存活过程分为三期,即恢复期、生长期、衰老期。发现,神经细胞膜时间常数及膜电容于生长期达最大值,而在衰老期显著减小(P<0.05,P<0.01)。恢复期膜阻抗最高,生长期显著下降(P<0.01),但衰老期变化不显著。神经细胞可产生单个或多个诱发放电,其静息电位约-30--60mV,并呈增龄性增高(P<0.05)。可见,培养的下丘脑神经细胞膜电学特征可表现出一定的衰老性变化。
庞继洁梅俊陈隆顺
关键词:细胞培养下丘脑衰老电生理
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及调控与Fos样蛋白生成
1997年
吕韶岗梅俊
关键词:神经元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FOS
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干的分布及其衰老变化被引量:14
1998年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干的分布和衰老变化.材料和方法:实验用青年(2~3月),中年(15~18月)和老年(26~30月)三组SD大鼠,采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和脑桥上部,延髓分布极少.上丘浅灰质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部、中缝背核、被盖背外侧核和桥脚被盖核内的阳性细胞最密集.比较了以上五个核团内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横截面积的年龄性变化,发现中年组青年组相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横截面积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老年组同青年组相比较,各核团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减少率分别为:58.5%、36.8%26.5%、25.4%和22.2%,并且阳性神经元平均横截面积也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能与脑干功能的调节有关,并且在衰老过程中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能影响一氧化氮在脑干的调节作用.
孙贤奎梅俊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脑干衰老
内阿片肽与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1990年
自从1973年证实有立体特异性阿片碱结合部位存在,1975年从脑内分离出甲啡肽、亮啡肽以来,对内阿片肽的合成、释放、分布、受体功能等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内阿片肽类在电刺激脑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足应激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Endogenous Opiatd Pain control system)
孙立辛梅俊
关键词:内阿片肽
大鼠背外侧索中各类上行纤维的电生理学特征
1992年
在大鼠胸髓下段,用分离纤维细束法观察背外侧索(dorsolateral funiculus,DLF)中各类上行纤维的电生理学特征。在记录的251个单位中,144个主要接受A_β类纤维输入的单位对触毛和/或轻压皮肤反应,26个伤害性单位和毛压-伤害性会聚单位接受A_δ和C纤维的传入;这两类纤维主要沿DLF的中、浅层上行,且具有明显的会聚特点;提示其中部分单位可能属于脊颈束(spinocervicaltract,SCT)。在DLF的深、中层分离到61个对关节运动敏感的单位,它们可能属于脊髓小脑背束(dorsal spinocerebellar tract,DSST)。另有20个对各类自然刺激均无反应的自发单位。在DLF的浅层近背根处,还记录到38条来自对侧的交叉上行纤维,它们与同侧的非交叉上行纤维相混杂,其生理学特性与同侧上行纤维相似,本文结果提供了大鼠DLF中存在部分交叉上行纤维的生理学证据。
孙立辛梅俊吕韶岗唐斌
关键词:电生理学
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室旁核大细胞自发电活动的作用(英文)被引量:2
2000年
在乌拉坦麻醉的成年SD大鼠上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 ,观察了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室旁核大细胞自发电活动的作用。结果发现 :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下丘脑室旁核中的加压素神经元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加压素神经元也产生抑制作用。上述两种药物对催产素神经元均无作用。这些结果提示
纪亚平梅俊
关键词:一氧化氮加压素室旁核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兴奋及传导功能的衰老性变化被引量:1
1999年
应用神经垂体逆向刺激,于下丘脑室旁核内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逆向动作电位的方法,观察青、中、老三组大鼠逆向动作电位的阈值、潜伏期及跟随率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老年大鼠上诱发逆向动作电位的阈值(0.59mA±0.24mA,n=17)高于青年组大鼠(0.51mA±0.28mA,n=17)(P<0.05);老龄大鼠逆向动作电位阈值小于0.5mA的神经元比例(34.6%,n=9)小于青年鼠(48.5%,n=16)大鼠(P<0.05);老龄大鼠逆向动作电位潜伏期(14.4ms±3.0ms,n=9)较青年鼠(11.8ms±2.5ms,n=16)明显延长(P<0.01);老龄大鼠逆向动作电位对高频刺激的跟随能力有下降趋势。这些结果提示:老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兴奋性降低,纤维传导速度减慢,兴奋后不应期延长,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部位的神经细胞的功能随增龄出现退行性变化。
纪亚平梅俊
关键词:室旁核衰老电生理下丘脑神经传导
亚硒酸钠对离体蟾蜍脊髓背根电位的影响
1990年
本文观察亚硒竣钠对离体蟾蜍脊髓背根电位的作用。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对背根电位(DR-DRP、VR-DRP)的幅度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双相效应。用蔗糖间隙法记录证明亚硒酸钠对背根有去极化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分析认为:亚硒酸钠所诱发的自发性背根电位是其对中间神经元活动影响的结果。并结合有关资料对亚硒酸钠的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赵放理梅俊
关键词:亚硒酸钠脊髓去极化
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及其衰老性变化被引量:5
1997年
实验用青年(2~3个月)、中年(15~18个月)和老年(26~30个月)三组Spe-ho大鼠,采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了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及其衰老性变化。结果发现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官窿周核及乳头体核;在正中隆起外侧带发现一些小阳性神经元;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层内也含有阳性神经元。我们主要比较了阳性神经元相对密集的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内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截面积随年龄的变化。同青年组相比,中年组大鼠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截面积没有显著性变化;但老年组大鼠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率分别为室旁核15.95%.视上核15.16%,下丘脑外侧区21.26%(P<0.05);阳性神经元的平均截面积在室旁核、视上校增大(P<0.05),而在下丘脑外侧区则减小(P<0.05)。在老隼组大鼠下丘脑内,阳性神经元变稀疏,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有些细胞明显皱缩,细胞突起变细且扭曲等。结果提示NO可能参与了下丘脑激素的调节,在衰老过程中NOS神经元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能影响了NO的调节作用。
孙贤奎梅俊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下丘脑衰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