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园园

作品数:2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10篇细胞
  • 9篇细胞癌
  • 9篇病理
  • 7篇临床病理
  • 6篇蛋白
  • 5篇血管
  • 5篇上皮
  • 4篇腺肿瘤
  • 3篇血管瘤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膀胱
  • 2篇硬化性
  • 2篇硬化性血管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上皮癌

机构

  • 20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钢铁集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0篇赵园园
  • 5篇郗彦凤
  • 5篇杨宣琴
  • 5篇徐恩伟
  • 4篇步鹏
  • 4篇李静
  • 3篇王丽霞
  • 2篇王晓娟
  • 2篇李鹏
  • 1篇王晋芬
  • 1篇张铭
  • 1篇张萍
  • 1篇杜海燕
  • 1篇夏海琴
  • 1篇张勇
  • 1篇崔嵛
  • 1篇王晶
  • 1篇畅俊平
  • 1篇党之俊
  • 1篇薛登峰

传媒

  • 5篇肿瘤研究与临...
  • 4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异黏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异黏蛋白(MTDH)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ESCC组织中MTDH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MTDH和cyclinD1在ESC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1.79%(56/78)、74.36%(58/78)。 MTDH和cyclinD1的表达与E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结论 MTDH和cyclinD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在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宣琴王晓娟步鹏赵园园徐恩伟
关键词:食管肿瘤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
14-3-3ε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赵园园
张力蛋白类似物P53 MGMT Ki-67等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前,胶质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4.6%,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2年生存率仅为10%,临床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化疗及放疗效果差,患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与其他肿瘤相比,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演变过程中,胞内多种信号分子的表达均可能通过影响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加速或延缓病情进展。
王晓玲郗彦凤夏海琴王晓娟赵园园步鹏
关键词:脑胶质瘤P53MGMTKI-67张力蛋白肿瘤抑制作用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TDH和c-myc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异黏蛋白(metadherin,MTDH)和c-myc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ESCC、2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TDH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MTDH和c-myc在ESCC组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P<0.01),MTDH在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的ESCC中高表达(P<0.05)。c-myc在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浸润深的ESCC中高表达(P<0.05),MTDH和c-myc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TDH和c-myc与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MTDH和c-myc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ESCC的发展、浸润和转移。
杨宣琴赵园园杜海燕徐恩伟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上皮内瘤变C-MYC蛋白
肺硬化性血管瘤合并肺腺癌一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发生于肺的相对少见的肿瘤,由Liebow等[1]于1956年首先报道并予以命名以来,对其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一直有争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临床、预后、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电镜观察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PSH是来源于肺泡上皮的良性肿瘤,但除复发和转移的报道外,近年又有合并腺癌与类癌的病例报[2,3]。
畅俊平王丽霞赵园园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肺泡上皮左肺下叶细支气管肺泡癌
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例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中7例为普通腺癌伴小细胞癌,小细胞癌成分占10%~90%不等,其余3例为纯小细胞癌。镜检:小细胞癌区域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5/10)、菊形团样(1/10)、小管状(1/10)及混合型(3/10)。肿瘤细胞体积小且较一致,细胞界限不清,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区域可见坏死。胞质稀少或呈裸核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深染,核仁不明显,易见核分裂。腺癌成分表现为嗜双色性胞质,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组织结构为筛状、腺体融合及实性片状。部分病例两种成分混杂存在。免疫表型:小细胞癌区域Syn阳性(10/10),CGA阳性(3/10),CD56阳性(10/10),NSE阳性(7/10),Ki-67增殖指数70%~90%,CK(AE1/AE3)点状阳性,PSA及AR均阴性;腺癌区域CK(AE1/AE3)、PSA及AR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80%,其余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均阴性。结论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疾病,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部分为普通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转化。
赵园园郗彦凤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小细胞癌
乳腺癌消化道转移病理及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胃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04年3月至2019年3月5例诊断为乳腺癌合并胃肠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评估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5例原发乳腺癌中,3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胃肠转移灶中,直肠2例,乙状结肠1例,小肠和直肠同时1例,小肠和胃窦同时1例,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与原发乳腺类型相同。4例原发乳腺癌与胃肠转移间隔时间1~14年,1例同时发现左乳肿物及子宫、结肠转移灶。5例患者1例死亡(三阴乳腺癌),1例失访(三阴乳腺癌),其余3例患者均生存。结论乳腺癌胃肠转移较为罕见,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患者预后仅与原发乳腺癌的类型有关,与转移灶的部位、数目等无明显关系。且原发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越高,发生多部位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赵园园薛登峰李鹏李静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胃肠道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肿瘤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山西省肿瘤医院自2008年3月到2015年3月诊治的肝脏7例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1.5岁(范围41-56岁),男性2例,女性5例.其中经典型2例,肌细胞为主型3例,脂肪细胞为主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7例病例HMB45均为阳性,6例阳性SMA及VIM,5例阳性Melan A,2例结蛋白阳性,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3%(范围0-5%), TFE3均为阴性.结论:原发性肝脏血管上皮样肿瘤是一种肝脏罕见肿瘤,应提高对其认识和诊疗水平,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HMB 45、Melan A和SMA对于肝脏PEComa的诊断具有帮助作用。
赵园园徐恩伟李静
关键词:肝脏肿瘤免疫组化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效果。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经病理诊断31例ICC患者,其中介入治疗(介入组)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8例,手术+介入治疗(联合组)5例,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结局。结果①3组患者治疗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检测值均降低(P<0.05);相较于手术组,介入组和联合组治疗后2个月的AFP、CEA、CA19-9检测值更低(P<0.05)。②介入组患者2年、3年生存情况均优于手术组、联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大于手术组、联合组(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ICC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生化指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党之俊南志宇赵园园
关键词:ICCTACE生化指标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PTC患者265例,包括经典型226例,滤泡型29例,高细胞型3例,弥漫硬化型2例,嗜酸细胞型2例,囊性型3例。全部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TC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TC患者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为73.21%(194/26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个数、被膜外侵犯患者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肿瘤最大径、病理组织学亚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患者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的PTC患者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学特征,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能成为预测进展型PTC患者的一项指标。
薄云峰郗彦凤于转转李静赵园园李合徐恩伟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BRAF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