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婷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绿洲
  • 2篇荒漠
  • 2篇灌溉
  • 2篇灌溉水
  • 1篇性状
  • 1篇性状演变
  • 1篇叶片养分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再利用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叶
  • 1篇植物叶片
  • 1篇生产力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水利用
  • 1篇水利用率
  • 1篇梭梭
  • 1篇梭梭林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5篇苏永中
  • 5篇王婷
  • 4篇张珂
  • 3篇刘婷娜
  • 1篇杨荣
  • 1篇杨晓
  • 1篇范桂萍
  • 1篇王敏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4
2016年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SOC和TN在9a后出现显著的成层化分布,而TP的这一特征相对滞后;不同土壤深度S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TP未表现出明显变化。2)C∶P和N∶P在9a后表现出明显的成层化分布且不同土层C∶P和N∶P随林龄增加显著增加,而C∶N保持相对稳定。3)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在2a后即表现出0—5 cm含量大于5—20 cm且表层Available P和CaCO3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 CO3∶Available P在不同林龄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4)随林龄增加,土壤表层风蚀可蚀性极显著降低且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梭梭的建立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且随林龄增加变化更显著,而变化较小的C∶N说明土壤氮的形成需要固定比例的碳。变化幅度较小的TP说明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的磷素受时间作用的限制,而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和变化幅度较小的CaCO_3∶Available P则表明梭梭的生长受P的限制且有限的Available P易被CaCO_3固定。另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风蚀可蚀性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梭梭的建立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这对荒漠绿洲区土壤恢复和植被建设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张珂苏永中王婷刘婷娜
关键词:人工梭梭林
河西边缘绿洲荒漠沙地开垦后土壤性状演变及土壤碳积累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苏永中张珂刘婷娜范桂萍王婷
同一生境下三种荒漠植物叶片及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本研究选择生长在由13年和31年林龄的人工梭梭林形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间隔区中的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三种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植物叶片及其土壤环境中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叶片N、P含量及N∶P整体均值分别为(30.78±5.69)mg·g^(-1)、(1.66±0.19)mg·g^(-1)和(18.20±1.68)mg·g^(-1);三种植物的建立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的N和P含量,土壤N、P及N∶P的整体均值分别为(0.30±0.03)mg·g^(-1)、(0.60±0.01)mg·g^(-1)和(0.50±0.05)mg·g^(-1),单个物种叶片及土壤中N、P含量及N∶P的大小均表现为泡泡刺>柠条>沙拐枣;叶片N、P含量和N∶P与相应的土壤N、P含量和N∶P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由叶片N∶P和土壤N∶P得出的内稳性值大于1。上述研究表明,该区域生长的植物受到土壤P的限制,而三种植物对限制性元素和土壤N、P的响应不同,体现了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间不同的营养利用方式和生态位的互补.此外,三种植物组成的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内稳性,这为人工梭梭林种植初期采用较小种植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珂苏永中苏永中
关键词:荒漠植物叶片养分
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IWP)的影响,为区域农业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制定不同土壤的灌溉对策提供依据。田间试验涉及不同肥力和粒级组成梯度的5种土壤(砂土S1、S2;壤砂土S3和砂壤土S4、S5三个质地类型),设三个灌溉水平:常规充分灌溉(I1)、减量10.5%节水灌溉(I2)和减量21.0%节水灌溉(I3)。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地上单株生物量和叶面积及收获时的茎干生物量有所降低,但籽棉产量增加了11.6%和11.2%。在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下棉花IWP分别为0.51 kg m-3和0.57 kg m-3,较传统灌溉(0.41 kg m-3)提高24.4%和39.0%。不同质地土壤棉花生物量、产量及棉花IWP有显著差异。棉花IWP随土壤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出现下降,呈多项式关系。土壤质地与灌溉量对棉花霜前花率、生物量及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有机质和黏粉粒含量最高的砂壤土S5在充分灌溉下营养生长过旺、吐絮期延后,导致霜前花率降低、籽棉产量和IWP降低。节水灌溉可显著提升棉花IWP,在水资源紧缺的边缘绿洲区,对新垦的砂质土壤种植耗水量较低的棉花、并进行节水灌溉管理,是实现区域节水和合理土地利用的适宜选择。
苏永中杨荣杨晓王婷王敏
关键词:常规灌溉节水灌溉棉花产量
免耕旧膜再利用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在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安排田间试验,明确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探讨降低农田残膜污染、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耕作栽培管理方式。试验涉及3种不同质地与肥力水平的土壤,设3个处理:(1)传统耕作与冬灌、覆新膜栽培(NM);(2)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RM);(3)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行间秸秆覆盖(RMS)。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前,日平均土壤温度2个免耕旧膜直播处理较传统覆新膜处理仅低0.61.0℃(5 cm土层)和0.50.8℃(15 cm土层),表明旧膜直播仍具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应。玉米产量免耕旧膜直播较覆新膜降低4.4%-10.6%,但节省了耕作和地膜投入,收益增加。免耕旧膜直播结合秸秆覆盖栽培方式玉米产量与新覆膜栽培持平,净收入提高12.5%-17.1%。免耕旧膜直播栽培减少了冬灌量,灌溉水生产力提高。土壤质地与肥力水平对作物吸氮量、灌溉水生产力影响显著。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绿洲,适时进行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是节本增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选择。
苏永中张珂刘婷娜王婷
关键词:免耕玉米产量灌溉水利用率绿洲农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