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澜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植物抗宿主病
  • 2篇抗宿主病
  • 2篇干细胞
  • 1篇道德
  • 1篇道德问题
  • 1篇对移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向分化
  • 1篇多向分化潜能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细胞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高春记
  • 4篇谷振阳
  • 4篇魏华萍
  • 4篇罗澜
  • 4篇赵莎莎
  • 3篇王利
  • 2篇管立勋
  • 2篇赵小利
  • 2篇刘代红
  • 2篇杨楠
  • 1篇王全顺
  • 1篇王莉莉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嵌合抗原受体设计的NK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建立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探讨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把抗CD138scFv-CD28-CD3连接到pc DNA3.1质粒,使用三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后感染NK92MI细胞系,应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株;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R在NK92MI细胞系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MI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d107a的能力。结果:经过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了CAR基因片段,基因测序验证基因序列正确。通过病毒包装技术,获得表达该片段的病毒株。经过病毒转染实验,获得表达CAR融合蛋白的稳转NK细胞株。PCR及Western blot证实,CAR融合蛋白在NK细胞表达。细胞杀伤实验证实CAR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d107a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杀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效应。结论:CAR能在体外构建并在NK92细胞表面表达,CARNK细胞能杀伤表达CD138抗原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从而发挥抗骨髓瘤效应。
魏华萍魏华萍杨楠谷振阳赵莎莎罗澜罗澜管立勋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NK细胞免疫治疗肿瘤抗原
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1950年1月-2014年3月)、EMbase数据库(1970年1月-2014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2014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4年3月);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检索。所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MSC对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结果:共纳入3篇英文文献,纳入HSCT患者117例,其中MSC组56例,对照组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SC未能降低急、慢性GVHD发生率(RR:0.44,95%CI:0.08-2.51,P=0.35;RR:0.85,95%CI:0.54-1.33,P=0.47);MSC未增加原发病复发率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率(RR:1.52,95%CI:0.63-3.68,P=0.35;RR:1.05,95%CI:0.72-1.53,P=0.78);M SC未改善病人总体生存率(RR:1.06,95%CI:0.79-1.43,P=0.71)。结论:M SC可能对GVHD有一定预防作用,但由于尚缺乏大样本的RCT证据支持,MSC对GVHD的预防作用尚不能作出最后结论,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
王利谷振阳赵小利魏华萍罗澜赵莎莎刘代红王全顺高春记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META分析
lncRNA NONHSAT040475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飞雁罗澜魏华萍赵莎莎王利谷振阳管立勋杨楠高哲高春记
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组织修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组织修复是危重病急救医学的重要内容。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不同诱因刺激下,MSC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中胚层细胞,也可越过胚层界限向外胚层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内胚层的肝卵圆细胞分化[1]。MSC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同时存在于脂肪、肌肉、皮肤、脐带、胎盘等多种组织中[2],具有易获得、易培养、遗传学稳定、使用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等特点[1-3]。MSC免疫原性低,具备独特的免疫调节能力,能够“归巢”至损伤组织等[3],因而在创伤修复、组织功能再生与重建、免疫调节与治疗等领域被广泛应用[4-6]。既往的观点认为,MSC主要通过定向分化、旁分泌途径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参与组织修复[7-11]。近年来的研究提示,MSC也可能通过释放胞外囊泡(EV)参与细胞增殖及凋亡、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环节,从而发挥组织修复作用[12-13],是目前干细胞治疗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王利赵莎莎赵小利魏华萍谷振阳罗澜王莉莉刘代红高春记
关键词:组织修复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微泡神经胶质细胞伦理道德问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