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池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国外宗教世俗化理论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 2014年
-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宗教世俗化的争论就开始了。同时,关于这一系列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就包括传统世俗化理论、宗教市场理论以及新世俗化理论等等。笔者围绕“宗教世俗化”这一核心议题,总结归纳了国外关于这一议题的理论框架,明晰这些理论之间的继承关系,并探索这些理论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启示。
- 张凤池
-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中国化问题
- 灵性资本与信仰选择——宗教理性选择范式下的理论探索
- 2015年
- 宗教理性选择范式是当今学界热门的一种研究范式,而灵性资本又是近几年来非常热门的概念。用灵性资本来解释信仰选择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过往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特定国家,或者基于特定宗教而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沿着理性选择论的思路,尝试着从理论上提出一个的解释框架,用以解释中国不同宗教的信仰选择问题。
- 张凤池
- 关键词:宗教范式信仰资本灵性
- 论社区治理中的党员角色构建被引量:8
- 2015年
- 在社区治理中,党员志愿者如何构建"党员角色",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内涵,这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资源搭台,为党员角色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重新构建并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角色内涵:其一,党员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表现;其二,群众对党员的角色期待与反馈。在党群互动中,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内涵及其对应的角色表现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党员志愿者对自身角色的积极实践,也使他们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 张凤池胡守钧
- 论中国基督教信仰的弥散性
- 2016年
- 基于"制度性宗教"和"弥散性宗教"这对经典概念,本文提出,作为"制度性宗教",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当中呈现出"弥散性"的特征。这种"弥散性"具有四种表现形式,分别体现在"神亲""宗教标签""道德资本"及"圣俗之间"等四种人际交往模式中。
- 张凤池
-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
- 以社会共生视角开展社会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探讨社会共生论对社会研究具有的理论及实际操作价值,从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念操作化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阐述了运用社会共生的视角开展社会研究的问题。分析认为,社会共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存在,各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主体、资源与约束条件三要素入手,用社会共生论进行理论还原;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对共生关系结构的研究。
- 胡守钧张凤池
- 关键词:社会研究
- “教友圈”:青年白领基督徒的交际方式被引量:1
- 2015年
- 宗教能否有效地创造社会网络,近几年来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对上海青年白领基督徒的研究发现,基督教对青年白领群体的社会网络,也就是"教友圈"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频繁的小众化聚会是"教友圈"形成的有利条件;各类宗教活动是"教友圈"内互动的主要方式;网络平台是"教友圈"内部沟通的手段。此外,"教友圈"还有拓展其他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
- 张凤池
- 关键词:青年白领社会网络
- 从共生视角看古代德育方法的当代运用
- 2015年
- 该文简要比较了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主要学术流派对德育方法的相关论述,在社会共生论的理论视角下提出,当代道德教育应该以"人性之伸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引导大众通过合理的手段来伸展人性,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同时,该文也对如何借鉴古代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议:(1)以多元化学习作为基本途径;(2)以相对自由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3)以共生关系优化作为德育目标。
- 张凤池胡守钧
-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