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志辉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8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中共
  • 4篇苏区
  • 4篇国共
  • 2篇动员
  • 2篇中共革命
  • 2篇中国共产党
  • 2篇社会
  • 2篇苏区革命
  • 2篇苏维埃革命
  • 2篇农民
  • 2篇农民协会
  • 2篇革命史
  • 2篇根据地
  • 2篇共产党
  • 2篇国共两党
  • 2篇暴动
  • 1篇党治
  • 1篇新型农业
  • 1篇新政
  • 1篇新政时期

机构

  • 16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黎志辉
  • 1篇刘善庆
  • 1篇尤琳
  • 1篇张明林
  • 1篇余淑兰

传媒

  • 4篇苏区研究
  • 3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党史研究与教...
  • 2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学院...
  • 1篇民国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寻乌调查”与中共革命的微观阐释——以对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史料补充为基础被引量:13
2019年
就史料的丰富性和互证性而言,位于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寻乌县,极适合作为研究中共地方革命缘起过程的微观样本。这不仅得益于1930年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未受农村或土地革命视野所局限的"寻乌调查",而且由于当地留存了许多可以印证、补充乃至更正《寻乌调查》的其他史料。以《寻乌调查》对革命的观察和记叙为基本线索,辅以寻乌当地族谱、当事人记录等史料,可以概括中共在寻乌的革命缘起过程,大致与三种因素的逐层演进密切相关:首先,清末以降的学校教育变革和北京、梅县、平远、赣州等旅外城市的辐射性影响,促使寻乌县的读书人呈现明显的代际分化,这种代际分化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在读书人群体中的投射性反映,成为中共革命缘起的社会动因之一;其次,从传统士绅家庭和普通地主家庭中,寻乌县诞生了最早一批倾向革命或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既以革命思想、旅外参加社会运动的经历以及基于新兴社团的文化认同为其走向革命的引力,又潜在地含有与本县权势阶层或政见不同的读书人群体展开抗争的心理动机,由此在寻乌当地引发了革命分化的社会过程;最后,随着1927年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一些返乡的寻乌籍中共党员借助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旅外求学过程中形成或移植的社团组织,以及以兄弟血缘关系为核心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将国共分裂事件和寻乌当地的革命分化过程,由旧文化视野中的"秀才革命",放大为一场向底层社会广泛渗透的社会革命运动。
黎志辉
建国初期原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被引量:2
2012年
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经历过土地革命的原中央苏区,通常被视为土地分散地区的典型代表。苏区革命对建国后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相对分散的土地占有状况上,而且体现在较为特殊的社群关系和政治生态上。后苏区时代地主与农民的微妙关系,以及前苏区干部的历史问题,都使苏区土地改革呈现出与其他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这些现实状况,是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适用了某些特殊政策的前提条件。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启示: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应在社会心理的认同下,努力寻求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化经营模式,不断增强经济"造血"功能。
黎志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恢复
苏区革命的传播媒介——中国苏维埃革命的传播史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湘赣闽等省边区的知识分子、报刊、学校等传播媒介,勾勒出了苏维埃革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新式媒介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随后在"五四运动"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逐渐延伸到湘赣闽等广大地区。革命传播伴随着中共组织的发展,后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前者的深度渗透。革命知识分子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报刊、学校等新式传播媒介涌进乡村的引入者,而且是传统传播媒介的改造者。中共构建的革命传播网络,在制度化的驱动下,迅速全面激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参与。
黎志辉
关键词:苏区革命传播媒介中共传播史
弋横暴动的组织网络和革命叙事--兼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发展史被引量:6
2015年
南昌起义后,方志敏、邵式平等"返乡"中共党员,主要透过本地党员的相互串联、过去形成的知识社群网络以及对亲邻关系和某些秘密结社形式的借用与转化,组织起遍布乡村社会的农民革命团,使其成为革命暴动主要力量。作为典型一例,弋横暴动的组织网络就反映出党员个人权威及社会关系在中共革命根据地初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但也正是这些因素,使这些革命暴动的领导者在重新融入中共正式政治体制时,经常面临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质疑。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在1930年对"方志敏式"根据地给予积极评价。以后,随着"朱毛式"根据地在中共党内崛起为革命史书写的正统,这块根据地也在赣东北革命史叙事中确立了中心地位。
黎志辉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党农关系:国民革命时期广东农村的社会冲突起源和政府干预困境被引量:1
2009年
1924年广东农民运动兴起后,国共两党以基层党部和农民协会为组织纽带的党农关系的扩展,对农村权势阶层和地方军政官员交织的社会权益格局产生强烈震撼,由此引发近乎失控的社会冲突。1926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迅速拓展,以农会为轴心的社会大分裂,奠定了军人集团武力清党和改组农会的社会基础。土地革命的发动,与其说是中共激进主张的结果,毋宁说是农运冲突的放大;与其归因于中共"土地国有"的共产主义理想,毋宁归因于国民政府干预冲突的彻底失败。
黎志辉
关键词:国共两党社会冲突政府干预农民协会
革命运动中的生计危机——以江西苏维埃革命为中心被引量:4
2016年
革命爆发前后的社会生计危机,是促成中共革命扩散的重要社会经济背景。这种危机既源自民国初期南北战乱所激化的财政和金融危机,以及传统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现代工商业竞争下的市场生存危机,又显现了革命运动纵深演化的内在趋势和城乡经济关系链条断裂后民众日常生计的窘迫反应。遍及城乡、引发恐慌的社会生计危机,特别是刺激人类原始本能的粮食危机,实际上要比农村社会的地权集中和租佃制度,更易造就革命传播的即时性心理氛围。适当跳出"土地革命"的惯性思维,从近代以来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考察中共革命兴起和演变的复杂过程,是研究中共革命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
黎志辉
关键词:城乡关系
革命动员与革命传播:中共革命史的研究进路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革命动员在中共革命史的研究中,已成为主流方向之一。革命传播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而非普通用语的提出,旨在调适革命动员在研究主题上的"窄化"倾向,使中共革命史更恰当地反映革命运动的社会化过程。从中共革命的起源到苏区范围的扩散,一些未必适合或不足以用"动员"来概括的革命现象,将有可能在革命传播的视角下,得到内涵更丰富,其演变过程也更具整体性或连贯性的阐释。革命传播并不仅限于革命动员的作用或功能,它同时也是对中共借助多样性媒介"深入群众"的社会控制与国家建构方式的典型刻画。革命传播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结合革命动员论和社会结构论两者的长处,拓宽中共革命史的研究进路。
黎志辉
关键词:革命动员
地方社会变革中的中共革命——作为视角和方法的中共地方革命史研究
2016年
地方革命,并不只是以"中央"或"中心"为主线的革命运动的一种组成部分或历史背景,更确切地说,它不但以各具内涵的地方为单位,呈现和汇聚了中共革命的社会源流,而且在持续提供政治活动空间或表演舞台的过程中,广阔地孕育了革命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机制,并承载和展示了革命运动或"短时段"或"长时段"的社会影响。对近代革命史上的"中央—地方"关系的概念反思和历史梳理,有助于我们部分地摆脱"中央"或"中心"史观的影响,更为深入地探究地方革命原本的社会源流和演变脉络,进而在整体上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过程、特点和逻辑。由此而论,地方革命史研究在中国革命史研究领域,实则具有视角或方法转换的意义和指向。
黎志辉
蒋经国“赣南新政”时期的社会动员被引量:9
2004年
支援抗战和建设新赣南是“赣南新政”时期社会动员的两大主题。蒋经国身体力行 ,动员干部 ,革除旧弊 ,树立新风 ;发动民众 ,措施多端 ,形式多样。其动员民众的思想既有国民党动员政策的脉络可寻 ,又受苏联模式感染甚钜。社会动员是一个荡涤旧俗、裂变旧的社会心理信条的过程 ,赣南社会由此经受了苏区革命以来新一轮的洗礼。
黎志辉
关键词:新政社会动员洗礼民众苏联模式
赣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查被引量:2
2017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赣南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调研发现,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带动关系,实现了企业创收与农民增收双赢,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脱贫带动作用,需要完善四个方面的政策:出台涉农保险、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等政策。
刘善庆尤琳张明林黎志辉
关键词:脱贫攻坚农业经营主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