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
- 作品数:5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五十九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游离腓动脉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创面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及CT血管造影定位双小腿腓动脉穿支,根据创面位置、面积及形状选择1条穿深筋膜点口径≥0.8mm者为供血血管。筋膜皮瓣中纳入邻近的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按皮肤松弛程度确定全厚切取部分的宽度,令其可覆盖穿鞋摩擦部位,其余部分仅切取深筋膜和皮下组织。切取筋膜皮瓣移植到受区后,吻合穿支动、静脉建立皮瓣循环,吻合皮神经建立感觉,皮下筋膜表面一期或二期植皮,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筋膜皮瓣切取面积7.5cm×5.0cm~23.0cm×13.0cm。结果2009年8月至2014年12月临床应用32例,全层切取部分均成活,术后未观察到缺血或淤血,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19例一期植皮者发生不同程度皮片坏死,除2例再次植皮外,其余经换药后均愈合;13例二期植皮者中9例成活良好,4例发生筋膜瓣表面脂肪组织局限性表浅坏死,清创后打包加压植皮成活。经随访11—26个月,修复外形无臃肿,植皮区与原有皮肤厚度基本一致,皮下滑动性良好,可正常穿鞋行走;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结论该筋膜皮瓣结合了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及筋膜瓣各自优点,供区遗留瘢痕少,可自由、准确修复累及足背远端的创面。
- 陈雪松徐永清杨黎张黎明何金顺余晓军马志显李小松吉丽王晓凤
- 关键词:腓动脉筋膜皮瓣足背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 研究腓动脉皮穿支血流速度在形成穿支皮瓣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测定38个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供血皮穿支术前、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FV).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影响率与供血及皮瓣成活能力的相关因素,结合临床总结相应的皮瓣设计及手术要点.结果 皮瓣均全部成活,其供血皮穿支PSFV术前为(24.68± 15.15) cm/s,术后为(38.65±16.96) cm/s.其中游离移植共12个,术前、术后PSFV分别为(14.19±6.28) cm/s及(32.69±15.86) cm/s.带蒂移植共26个,术前PSFV为(29.52± 15.65) cm/s,术后为(41.40± 17.04.86) cm/s(P均<0.01),提示术后流速较术前显著增加.结论 (1)将血管蒂游离至根部并结扎所有无关分支有助于获得最大的皮穿支血流压及流速,增加皮瓣供血量;(2)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解释了该皮瓣穿支经低阻力供血渠道远距离跨区供血现象(例如轴线上存在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 陈雪松徐永清陈建明马志显吉丽管力张黎明余晓军何金顺李小松
-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血流动力学穿支皮瓣
-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3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平均33岁。创面部位:手背12例,足背或前足残端8例,大鱼际2例,示指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cm×3.5cm~11.5cm×7.5cm。深筋膜下切取皮瓣,血管充盈状态下剔除皮神经营养血管供血主渠沿途外的深筋膜并修剪皮下脂肪至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位到受区后吻合穿支动静脉皮瓣循环,15例吻合皮神经建立感觉,其余未重建感觉。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外形;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修复足部者按是否存在皮瓣臃肿穿鞋障碍、皮瓣压疮及行走步态进行随访评价;观察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程度、供区外形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皮瓣成活,除1例修复环指背侧创面稍显肥厚外,其余外形美观。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平均19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6例,良9例。修复足部者无皮瓣臃肿穿鞋障碍,无压疮,除2例严重残足跛行外,其余步态良好。15例吻合神经者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8例未吻合神经者均获得保护性痛觉和触压觉,其中2例达到S3级。供区仅遗留线状或小面积植皮瘢痕,13例足外侧遗留不同程度感觉减退区,但不影响功能。结论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技术相对简单可靠,用于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陈雪松徐永清杨黎张黎明何金顺余晓军马志显李小松吉丽王晓凤
- 关键词:外科皮瓣手损伤
- Gustilo ⅢB、ⅢC型小腿及足踝部开放性骨折的一期修复与重建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GustiloⅢB、ⅢC型小腿及足踝部开放性骨折一期修复与重建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60例GustiloⅢB、ⅢC型小腿及足踝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男103例,女57例;平均年龄为36.3岁.骨折部位及Gustilo分型:胫骨干1 13例(ⅢB型91例,ⅢC型22例),胫骨远端4例(ⅢB型3例,ⅢC型1例),足踝部43例(ⅢB型37例,ⅢC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7 h,平均12.7h.彻底清创后应用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传统轴型皮瓣及肌皮瓣、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关键创面,选择外固定支架(121例)、钢板(20例)、螺钉或克氏针(14例)及髓内钉(5例)确定性固定骨折,同时完成其他必要的肢体结构及功能重建.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0 d(9 ~76 d),关键创面均经初次手术获得修复.除1例GustiloⅢC型胫腓骨骨折患者因主诉伤肢持续性疼痛而截肢外,其余159例保肢成功患者术后获12~ 83个月(平均21.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或持续的骨感染,骨性愈合时间为6~19个月(平均11.7个月),肢体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标准的修复重建外科技术及骨折固定技术一期修复与重建GustiloⅢB、ⅢC型小腿及足踝部开放性骨折可显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并发症;新鲜创面解剖清晰,手术更为灵活;仅修复关键创面可减少供区牺牲,避免外形臃肿.
- 陈雪松徐永清陈建明何金顺张黎明余晓军江珉吉丽李小松马志显李春丽
- 关键词: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
- 钢板内固定一期确定性治疗Gustilo Ⅲ型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一期确定性治疗Gustilo Ⅲ型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第五十九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应用钢板一期确定性内固定治疗的69例Gustilo Ⅲ型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7例,女22例;年龄2~ 62岁,平均34.2岁.骨折部位及Gustilo分型:胫、腓骨干27例(ⅢA型13例,ⅢB型12例,ⅢC型2例),胫骨远端4例(ⅢA型2例,ⅢB型2例);尺、桡骨干14例(ⅢA型9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肱骨干12例(ⅢA型7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肱骨远端3例(均为ⅢA型);股骨干6例(ⅢA型5例,ⅢC型1例),股骨远端3例(ⅢA型2例,Ⅲ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7h,平均9.6h.彻底清创后应用锁定钢板(CLP)、限制接触型加压板(LC-DCP)或重建锁定钢板、1/3管型钢板确定性固定骨折,ⅢA型减张或直接无张力闭合伤口,合并软组织缺损者应用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传统轴型皮瓣及肌皮瓣、局部皮瓣一期修复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同时完成其他必要的肢体结构及功能重建(包括神经修复、血管修复12例,肌腱、韧带修复5例,动力肌重建3例).遗留浅表创面一期或二期断层植皮.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5 ~37 d),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局灶坏死,2例表浅多重耐药感染.6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2 ~ 27个月(平均19.2个月).均未发生深部骨感染.4例患者内固定物断裂,1例松动,予更换髓内钉或钢板翻修(各2例)及自体植骨.骨性愈合时间为5~15个月(平均7.7个月),肢体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在能做到彻底清创及满意软组织覆盖前提下的Gustilo Ⅲ型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钢板一期确定性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是髓内钉及外固定支架之外的另一选择,尤其适用于干骺端、关节内、上肢和儿童骨折.
- 陈雪松徐永清陈建明余晓军何金顺张黎明江珉吉丽王晓凤李小松李春丽陈娇马志显
- 关键词:骨折骨板一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