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培根

作品数:17 被引量:77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纤维
  • 5篇纳米
  • 4篇聚丙烯
  • 4篇合纤
  • 4篇丙烯
  • 3篇动力学
  • 3篇乙烯
  • 3篇偕胺肟
  • 3篇聚丙烯腈
  • 3篇聚丙烯腈纤维
  • 3篇抗菌性
  • 3篇抗菌性能
  • 3篇复合纤维
  • 3篇PVA
  • 3篇丙烯腈
  • 3篇丙烯腈纤维
  • 2篇性能研究
  • 2篇乙烯醇
  • 2篇织物
  • 2篇配合物

机构

  • 11篇安徽工程科技...
  • 6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17篇陈培根
  • 13篇张宇东
  • 11篇吴之传
  • 9篇陶庭先
  • 8篇辛后群
  • 5篇汪学骞
  • 4篇周凯
  • 1篇许茂东
  • 1篇唐定兴
  • 1篇郑鹏程
  • 1篇陈翟
  • 1篇吴友吉
  • 1篇陈宁生
  • 1篇胡章文
  • 1篇张勇
  • 1篇金盈
  • 1篇傅应强
  • 1篇郑鹏程
  • 1篇王娟
  • 1篇王胜忠

传媒

  • 3篇合成纤维
  • 2篇功能材料
  • 2篇应用化学
  • 2篇纺织科技进展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棉纺织技术
  • 1篇合成化学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表面技术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年份

  • 5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位聚合法制备纳米CaCO3/PVAc复合材料
本文通过将纳米CaCO3先分散在VAc中,再进行VAc溶液聚合,以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得纳米CaCO3/PVAc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纳米CaCO3在VAc中的最佳分散条件和VAc溶液聚合的最佳条件参数,对不同纳米CaCO3含...
吴之传陶庭先陈培根张勇
关键词:原位聚合法纳米复合材料复合膜
纳米铜/改性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5
2007年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与Cu(Ⅱ)溶液反应,以甲醛为还原剂,硝酸银为活性剂,在30℃水浴中反应60min,制备出纳米铜/改性聚丙烯腈复合纤维。通过XRD、AFM、SEM等分析手段对其表征,结果表明:单质铜颗粒键合于纤维表面,铜颗粒呈球形,且沿表面链状排列,其粒径大小在100nm以内。
辛后群陶庭先王二兰张宇东陈培根
PVA-Fe(Ⅲ)、Zn(Ⅱ)、Cd(Ⅱ)、Hg(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性能被引量:9
2008年
以聚乙烯醇(PVA)为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合成了PVA-Fe(Ⅲ)、PVA-Zn(Ⅱ)、PVA-Cd(Ⅱ)、PVA-Hg(Ⅱ)配合物。通过IR、Raman和XPS测试技术对配合物进行表征。IR结果显示,各配合物vC-O从纯PVA的1094cm^-1向低波数方向移动8~11cm^-1,vC-C由纯PVA的1430cm^-1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8cm^-1;Raman显示,PVA-Fe(Ⅲ)、PVA-Zn(Ⅱ)、PVA-Cd(Ⅱ)、PVA-Hg(Ⅱ)配合物均在200~400cm^-1处出现金属-氧键新峰;PVA-Fe(Ⅲ)的XPS显示O1s(533.0eV)、C1s(285.0eV)、Fe2p(712.0eV)的结合能与PVA[O1s(532.5eV)、C1s(284.6eV)]及FeCl3[Fe2p(711.2eV)]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PVA分子侧链上的羟基氧提供孤对电子对与金属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配合物的抗菌实验结果显示,PVA-Hg(Ⅱ)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灭菌效果,PVA-Zn(Ⅱ)的灭菌效果较弱。
吴之传张宇东陈培根周凯陶庭先
关键词:PVA配合物抗菌性能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织物热湿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评价数学模型,对确定数学模型、计算权重、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和综合评价合成运算方法等进行了详述。通过模糊变换B=A.R,综合所得模糊信息,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陈培根胡军郑鹏程汪学骞
关键词: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抗菌性能、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对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进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等微生物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抗菌15h,抗菌率均达90%以上;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率高于非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其的抗菌效率。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的断裂强力、初始模量、应力均优越于非纳米级铜/聚丙烯腈纤维。
陶庭先辛后群张宇东陈培根王二兰吴之传
关键词: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抗菌性能力学性能
偕胺肟基Cu(Ⅱ)、Hg(Ⅱ)配合物纤维的抗菌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偕胺肟基聚丙烯腈纤维(AOCF)分别与Cu2+和Hg2+通过配位反应,得到AOCF-Cu(Ⅱ)、AOCF-Hg(Ⅱ)配合物纤维,研究了这两种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4种微生物的抗菌性能。实验表明:配合物纤维中金属离子含量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金属配合物纤维对4种菌的杀灭有选择性;AOCF-Hg(Ⅱ)的抗菌能力强于AOCF-Cu(Ⅱ)。
张宇东陈培根吴之传辛后群王二兰
关键词:聚丙烯腈纤维抗菌性能
纳米硫化铅/偕胺肟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经羟胺改性后得到具有螯合性能的偕胺肟纤维(AOCF),然后将AOCF浸渍于硫化铅(PbS)纳米溶胶中,利用物理吸附以及微粒表面与AOCF中的羟基和胺基的键合作用,合成了纳米PbS/AOCF复合纤维。分别对产物进行TEM、XRD、IR及AFM表征,结果表明:纤维上纳米PbS的粒径大小平均为30nm,呈规则的纳米球形,且分散性较好,均匀分布在纤维的表面。
王二兰陶庭先辛后群陈培根张宇东
关键词:偕胺肟纤维复合纤维
聚乙烯醇纤维-Fe(Ⅲ)配位反应动力学被引量:11
2007年
以聚乙烯醇纤维(PVA)为配体原料,与FeCl3在溶液中进行反应,制备了PVA-Fe(Ⅲ)配合物,研究了PVA与溶液中Fe(Ⅲ)配位反应的动力学行为,为纤维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建立了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该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h,Fe(Ⅲ)初始浓度c=0.08mol/L,体系pH=2.0。PVA与Fe(Ⅲ)结合表现出单分子层吸附的特征,属化学结合;PVA配合Fe(Ⅲ)的量与溶液中Fe(Ⅲ)浓度之间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配合量为171.8mg/g干纤维。由反应时间与溶液剩余浓度的关系,用初始浓度法求出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在不同温度下,以聚乙烯醇纤维与初始浓度为0.08029mol/L的Fe(Ⅲ)溶液进行反应,测定了各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由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根据Arrhenius方程,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Ea为144.98kJ/mol,速率常数为lgk=-E/2.303RT+20.48。
陈培根吴之传汪学骞陶庭先张宇东王二兰辛后群
关键词:聚乙烯醇纤维反应动力学活化能速率常数
铜(Ⅱ)-聚乙烯醇溶液的配位反应动力学被引量:6
2008年
聚乙烯醇(PVA)与氯化铜在水溶液中发生配位反应,用测定溶液电导率的方法确定了反应的配位数,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 mol Cu(Ⅱ)与4 mol PVA链节单元形成配位结构,在该配比下体系的总反应级数为1.5,其速率方程为1/CA0.5-1/CA00.5=kt,速率常数k=4.0792×104exp(-Ea/RT),活化能Ea=32.747 kJ/mol。
张宇东吴之传周凯陈培根
关键词:聚乙烯醇配位反应反应级数动力学
配合物PVAc-Ln(Ⅲ)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英文)
2007年
合成了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PVAc-Ln(Ⅲ)(Ln=Gd,Tb),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PVAc-Ln(Ⅲ)同时显示出PVAc和Ln(Ⅲ)的特征荧光发射。
吴之传张宇东陈培根周凯
关键词:聚醋酸乙烯酯荧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