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线虫
  • 2篇虫病
  • 1篇药效
  • 1篇隐孢子虫
  • 1篇隐孢子虫病
  • 1篇营养成份
  • 1篇圆线虫
  • 1篇乳突
  • 1篇人工免疫
  • 1篇猪蛔虫
  • 1篇自然感染
  • 1篇孢子虫
  • 1篇孢子虫病
  • 1篇线虫病
  • 1篇小鼠
  • 1篇离体培养
  • 1篇类圆线虫病
  • 1篇蛔虫
  • 1篇害获灭
  • 1篇发育

机构

  • 4篇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陈刚
  • 4篇韩谦
  • 3篇蒋金书
  • 2篇殷佩云
  • 1篇胡景辉
  • 1篇孔繁瑶
  • 1篇林昆华
  • 1篇汪明

传媒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畜牧兽医学报

年份

  • 1篇1991
  • 3篇198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离体培养中两种脱鞘方法和几种不同营养成份对蒙古马歇尔线虫L_3发育为L_4的影响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研究了六个不同pH梯度;四种人工综合培养基(M_(199),EMEM,F_(10),F_(12));YE_(25)(酵母提取物),CLB_(33)(牛肝汤),RLE_(50)(兔肝提取物);Filde's试剂对离体培养中蒙古马歇尔线虫L_3发育为L_4的影响;比较了次氯酸钠脱鞘和MRF(改良法配制的RFN)85分钟脱鞘效果及对L_3发育为L_4的影响。 较早出现脱皮的培养基为:M_(1(?))+CEE_(50)+CBS,pH5.2(脱皮出现于培养后第8天)。L_4出现率较高的培养为:(1)MRF85分钟脱鞘后移入MRF内培养2天;(2)以M_(199)为主配制而成的M_9加谷胱苷肽、Filde's试剂,pH4.5~5,培养8天;(3)M_9加Filde's试剂,pH6,培养40天。L_4的出现率达46.7%。
韩谦孔繁瑶陈刚殷佩云
关键词:离体培养线虫
害获灭驱除猪只自然感染猪蛔虫试验被引量:1
1989年
害获灭(Ivomec)的有效成分为伊维菌素 Ivermectin,它和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结构相似,但无抗细菌作用,是阿维菌素Avermectins 中的一种。阿维菌素最初是从日本土壤中分离出的一种放线菌的肉汤发酵产物。这种放线菌是一个新种;命名为旋丝链霉菌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在形态上与其它链霉菌不同。伊维菌素对线虫、昆虫和螨均有驱虫活性,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活性。对线虫和节肢动物的有效剂量很小。
殷佩云林昆华蒋金书汪明张伟薇韩谦陈刚张洪奎
关键词:害获灭蛔虫药效
乳突类圆线虫病人工免疫研究初报被引量:2
1989年
用Co^(60)4000伦琴(R)、20000伦琴和40000伦琴照射乳突类圆线虫的丝状幼虫以及用丝状幼虫的冻融提取物经一次和二次免疫接种家兔,对20×10~4条丝状幼虫的攻毒均显示有一定的保护力。二次免疫优于一次免疫,4000R、40000R的二次免疫与一次免疫的荷虫量相比差异显著(P<0.05);4000R一次、二次免疫,20000R二次免疫和40000R一次、二次免疫与对照组相比,其荷虫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40000R二次免疫的荷虫量明显地少于20000R和4000R二次免疫的荷虫量。虫卵检查的结果亦与此相符。抗原提取物一次、二次免疫的荷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剖检时仍发现有多量虫体,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的抗原量不足所造成的。 经检查确定对照组的排卵时间为9天整,4000R组平均为9.67天,20000R组平均为10.67天,40000R组平均为12天。 一条寄生虫雌虫一昼夜可排卵13~24个,平均为18个。
蒋金书陈刚韩谦
关键词:类圆线虫病人工免疫
北京地区牛隐孢子虫病的调查及小鼠的人工感染被引量:35
1989年
隐孢子虫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笔者对北京地区的牛隐孢子虫病进行了初步调查,在调查的5个牛场中有4个发现有隐孢子虫感染,其中二月龄、三月龄犊牛感染率最高(二月龄为19.5%,三月龄为17.4%),四、五月龄时逐步下降,一月龄犊牛感染率最低。人工感染试验证明牛隐孢子虫能够感染正常的和免疫力降低的小鼠。从而证明北京地区牛隐孢子虫不具有宿主特异性,它既能感染牛,又能感染小鼠。笔者还在电镜样品和组织切片中发现了隐孢子虫各发育阶段的虫体;被隐孢子虫寄生的肠绒毛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萎缩和上皮细胞的脱落,从而证明北京地区牛隐孢子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蒋金书胡景辉秦爱平王功民陈刚韩谦
关键词:隐孢子虫病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