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仁辉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弥漫
  • 3篇弥漫性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2篇脑损伤后
  • 1篇特殊染色
  • 1篇图像分析系统
  • 1篇缺氧
  • 1篇缺氧诱导
  • 1篇缺氧诱导因子
  • 1篇缺氧诱导因子...
  • 1篇染色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猝死
  • 1篇烯醇化酶
  • 1篇酶表达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脑组织
  • 1篇后脑

机构

  • 4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

作者

  • 4篇李永宏
  • 4篇陈仁辉
  • 1篇汪枫
  • 1篇苏莉
  • 1篇蔡红星
  • 1篇张纯兵
  • 1篇朱旭阳
  • 1篇汪静宇
  • 1篇吴茂旺
  • 1篇程利宝

传媒

  • 1篇法律与医学杂...
  • 1篇法医学杂志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法医学杂...

年份

  • 3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陈仁辉李永宏蔡红星吴茂旺汪枫
关键词:弥漫性脑损伤特殊染色弥漫性脑损伤烯醇化酶脑损伤后酶表达图像分析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所致猝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4年
心血管疾病猝死在法医检案中很常见,其中心脏传导系统(CCS)异常所致猝死约占2.6%[1],宋一璇等[2]在对120例心源性猝死者CCS检查,101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病变,其中54例被认定CCS病变是心源性猝死原因(占45%).全面系统认识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所致猝死非常重要.本文将就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所致猝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陈仁辉李永宏
关键词:猝死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表达的法医学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陈仁辉李永宏程利宝
关键词:C-FOS基因弥漫性脑损伤法医学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HIF-1α的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损伤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部位神经元细胞内HIF-1α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损伤时间,HIF-1α的表达强弱不同,损伤后1~2h可在皮质、丘脑和脑干等部位观察到HIF-1α增多,12h达高峰,24h减弱。结论HIF-1α可作为检测早期脑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苏莉朱旭阳汪静宇张纯兵陈仁辉李永宏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脑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