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伦根

作品数:604 被引量:4,343H指数:34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3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59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3篇肝病
  • 151篇纤维化
  • 141篇肝纤维化
  • 127篇脂肪
  • 119篇酒精
  • 119篇酒精性
  • 117篇细胞
  • 100篇脂肪性
  • 89篇非酒精性
  • 86篇脂肪性肝病
  • 85篇非酒精性脂肪
  • 85篇肝炎
  • 83篇非酒精性脂肪...
  • 80篇非酒精性脂肪...
  • 80篇肝硬化
  • 79篇胆汁
  • 73篇酒精性脂肪性...
  • 72篇非酒精性脂肪...
  • 71篇慢性
  • 50篇星状细胞

机构

  • 36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30篇上海交通大学...
  • 96篇上海第二医科...
  • 23篇上海市闸北区...
  • 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1篇上海市消化疾...
  • 1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4篇解放军第17...
  • 13篇复旦大学
  • 13篇北京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2篇上海消化疾病...
  • 1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中华医学会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江苏正大天晴...

作者

  • 600篇陆伦根
  • 125篇曾民德
  • 49篇李继强
  • 40篇徐铭益
  • 35篇范竹萍
  • 34篇曲颖
  • 33篇邱德凯
  • 29篇蔡晓波
  • 26篇范建高
  • 25篇宗蕾
  • 25篇刘梅
  • 23篇华静
  • 22篇田丽艳
  • 22篇陈尉华
  • 22篇窦爱霞
  • 21篇董育玮
  • 19篇张启迪
  • 19篇尤红
  • 18篇曹爱平
  • 18篇李郑红

传媒

  • 127篇肝脏
  • 77篇胃肠病学
  • 65篇中华肝脏病杂...
  • 45篇临床肝胆病杂...
  • 25篇中华消化杂志
  • 24篇实用肝脏病杂...
  • 24篇国际消化病杂...
  • 15篇中国处方药
  • 13篇世界华人消化...
  • 12篇内科理论与实...
  • 11篇大众医学
  • 9篇现代医药卫生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7篇诊断学理论与...
  • 7篇肝博士
  • 4篇国外医学(消...
  • 4篇实用临床医药...
  • 4篇世界感染杂志
  • 4篇中国医学前沿...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8篇2023
  • 21篇2022
  • 26篇2021
  • 18篇2020
  • 33篇2019
  • 21篇2018
  • 25篇2017
  • 18篇2016
  • 21篇2015
  • 28篇2014
  • 32篇2013
  • 36篇2012
  • 32篇2011
  • 38篇2010
  • 39篇2009
  • 32篇2008
  • 27篇2007
  • 35篇2006
  • 19篇2005
  • 12篇2004
6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肝脏病理损害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细胞免疫损伤以及自身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损伤是AILD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张汝玲陆伦根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病理生理机制LIVER肝功能异常免疫介导
胆汁酸对线粒体的毒性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陆伦根曾民德
关键词:胆汁酸毒性作用线粒体肠肝循环疾病状态生理状况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氧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纤维化、抑制HSC活化及保护肝细胞等功效。我们以人肝细胞和人HSC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研究PPC对细胞增殖、氧应激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刘梅郑瑞丹窦爱霞陈尉华房静远曾民德陆伦根
关键词:磷酰胆碱氧化性应激转化生长因子Β肝星状细胞
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Ⅱ)被引量:43
2002年
目的 研究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或丙型肝炎 )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14 4例合格的病人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 (A组 )或空白安慰剂对照组(B组 )。疗程为 5 2周 ,每 12周随访 1次 ,并于停药 12周后随访。所有病人治疗前均作肝活检 ,部分病人治疗后完成第二次肝活检。所有病人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相关肝功能检查、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 (HA)、层粘素 (LN)、Ⅲ型前胶原肽 (PⅢP)、Ⅳ型胶原 7S(Ⅳ 7S)检测以及影像学B超检查。结果 共有 14 4例病人入选 ,13 2例病人按方案要求完成治疗。共有 49例病人作二次肝活检 ,其中A组 2 5例 ,B组 2 4例。治疗 5 2周后 ,A组能显著改善病理组织学SSS计分系统肝纤维化程度及肝脏炎症程度 ;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学疗效总有效率为 48.0 0 % ,显著高于B组的 4.17% (P <0 .0 5 ) ;同时能显著改善血清肝纤维化 4项指标 (P值分别 <0 .0 5 ) ,且与B组比较 ,HA和PⅢP改善有显著差异 (P值分别 <0 .0 5 ) ,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68.19% ,显著高于B组的 3 4.85 %(P <0 .0 5 )。治疗后A组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指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 66.67% ,显著高于B组的
茅益民曾民德陆伦根李继强万谟彬李成忠陈成伟傅青春王吉耀佘为民蔡雄叶军周霞秋王晖巫善明唐美芳朱金水陈维雄张惠泉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疗效安全性
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鼠血清HBV DNA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鼠血清HBV DNA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显微注射法建立HBV转基因鼠动物模型,并进行:HBV整合和表达鉴定。获得的:HBV复制型转基因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用生理盐水(A组,9只)、氧化苦参碱50mg kg^-1(B组,8只)和100mg kg^-1(C组,9只)腹腔注射30d,每天一次。治疗前后用竞争PCR联合产物酶联杂交技术定量检测:HBV转基因鼠血清中的HBV DNA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HBV DNA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B组HBV DNA量降低(P<0.05),C组HBV DNA量显著降低(P<0.01)。C组治疗后HBV DNA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而B组治疗后HBV DNA量低于A组,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鼠血清HBV DNA的复制有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氧化苦参碱治疗HBV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沈朝晖陈荣华李晓南郭锡熔冯振卿李小英陆伦根曾民德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转基因鼠血清HBV-DNA
从常规指标中建立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被引量:34
2008年
目的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建立基于常规实验室指标的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为传统的肝穿刺活检提供简便的非创伤性替代手段。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38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建立诊断模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方法验证和比较该模型与Forns指数、APRI指数、Hepascore及SLFG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各指标组合模型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优于单项常规实验室指标,其中SLFG模型、S指数和Hepascore均具有较好的表现。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PLT)和白蛋白(Alb)三个常规指标组成的S指数(S指数=1000×GGT/(PLT×Alb2))判断有无明显肝纤维化和有无早期肝硬化时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到0.686和0.762。使用以下推荐界值,S指数<0.1预测无明显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90.4%,S指数≥0.5预测存在明显肝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6.2%;S指数<0.3预测无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为84.8%,S指数≥1.5预测存在早期肝硬化的特异度为97.7%。结论由常规实验室指标建立的简单组合S指数,能较准确而方便地区分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患者。
周琨郑瑞丹咸建春徐洪涛陈潇潇沈贇玲茅益民陆伦根曾民德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
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并以MTT比色法观察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效应。结果: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可影响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在12.5μg/ml和25~100μg/ml时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或P<0.01)。结论:体外细胞培养表明,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可促进肝星状细胞增殖,其与脂肪肝纤维化的发生可能有关。
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华静范建高戴宁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增殖
随机对照试验治疗NAFLD的荟萃分析
2011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但目前临床上有关NAFLD治疗的临床试验较多,所得的结果不一。
田丽艳程礼陆伦根
关键词: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
肝性脑病:离我们并不遥远被引量:19
2017年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一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等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通过神经心理测试才能发现。医学科学的发展是在矛盾中前行的过程,当疾病发展与治疗现状发生冲突时,就形成了新的临床需求,肝性脑病也是如此。由于肝性脑病的复杂性,以及有效的诊治手段较少,导致临床认识不全面,甚至将肝性脑病看作是终末期肝病才出现的病理状态,实践与指南之间差距很大。
陆伦根
关键词:轻微型肝性脑病神经心理测试异常综合征终末期肝病代谢紊乱神经精神
体检人群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流行率调查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特异性抗体,即抗线粒体抗体(AMA)-M2,以了解其流行率。方法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体检中心血清样本18515例,采用ELISA行AMA-M2定量检测,同时收集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在筛查的18515名体检者中,245例(1.3%)血清AMA-M2阳性,男性97名,女性148名,男女比例约为1:1.5,46~55岁年龄段阳性比例率为28.6%;12名AMA-M2阳性者同时伴有血清ALP水平升高,符合中国PBC诊断和治疗共识的诊断标准;54例高滴度AMA-M2抗体(>150U/ml)者血清ALP为(92.8±85.6 U/L),GGT水平为(84.3±118.5 U/L,显著高于191例低滴度组【分别为(67.7±38.3U/L)和(39.1±61.8U/L),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AMA-M2抗体阳性并不少见,筛查AMA-M2抗体有助于早期识别PBC。
曲颖蔡晓波张启迪陆伦根
关键词:抗线粒体抗体
共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