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燕燕

作品数:14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多态
  • 8篇多态性
  • 8篇精神分裂症
  • 8篇分裂症
  • 7篇基因
  • 3篇蛋白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孤独症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中国汉族
  • 2篇受体
  • 2篇体重
  • 2篇体重增加
  • 2篇年龄
  • 2篇情节记忆
  • 2篇利培酮
  • 2篇汉族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第六...
  • 3篇卫生部
  • 2篇北京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河南省精神病...
  • 1篇北京老年医院

作者

  • 14篇阮燕燕
  • 12篇岳伟华
  • 11篇卢天兰
  • 9篇张岱
  • 7篇王力芳
  • 3篇张艳玲
  • 3篇胡晓凤
  • 3篇阎浩
  • 3篇闫俊
  • 3篇王芳
  • 2篇孙伟
  • 2篇宓为峰
  • 2篇贾美香
  • 1篇刘晨星
  • 1篇曲梅
  • 1篇朱日升
  • 1篇潘超
  • 1篇郁昊
  • 1篇田霖
  • 1篇袁慧书

传媒

  • 5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神分裂症白质损害与发病年龄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与正常人群间的差异,并探究各向异性比值(FA)的改变与发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磁共振检测。患者组按照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发病年龄<18岁)和成年发病组(发病年龄≥18岁)。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分别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早发组和成年发病组之间FA值的差异,并在控制性别、病程和药物剂量影响的前提下,分析FA值与患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患者组在右侧上纵束、右侧放射冠上部的FA值降低;患者组中早发组和成年发病组间FA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组FA值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的脑区包括右侧放射冠前部(r=0.70,P<0.01)、右侧胼胝体膝部(r=0.65,P<0.01);未发现呈负相关的脑区。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脑区上纵束及放射冠部位存在白质损害,发病年龄愈早,右侧放射冠及胼胝体膝部白质纤维的受损愈重。这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改变及脑结构异常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提示作用。
蔡丽伟田霖刘琦闫俊孙伟卢天兰阮燕燕王力芳岳伟华赵强袁慧书张岱阎浩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白质弥散张量发病年龄
中国汉族人群γ-氨基丁酸A类受体基因簇与孤独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15q12区域γ-氨基丁酸A类受体基因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孤独症人群的遗传关联。方法:选取502个中国汉族孤独症核心家系(包括502例患者及健康的生物学父母1004例),孤独症儿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通过Agena Bioscience质谱检测平台,对γ-氨基丁酸A类受体基因簇中GABRB3、GABRA5和GABRG3基因的1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孤独症核心家系中进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比较父母携带的杂合型等位基因传递给孤独症子代的概率。结果:位于GABRG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7180500的等位基因C和位于GABRB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906902的等位基因A存在父母向孤独症子代的优先传递(Z=3.573,P<0.001;Z=3.141,P=0.002);经Bonferroni校正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位于染色体15q12区域的GABRG3和GABRB3基因可能是孤独症的易感基因。
伍智镠熊俊王琳彦卢天兰阮燕燕岳伟华张岱王力芳
关键词:孤独症
精神分裂症与表皮生长因子4(ERBB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4(ERBB4)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发病年龄的遗传关联。方法:应用病例对照遗传关联研究设计,采用TaqMan技术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7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13例年龄、性别、民族匹配的正常对照者中ERBB4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及发病年龄的关联。结果:ERBB4基因的4个SNPs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rs1851185,C>T,x2=4.37,P=0.036;rs6435689,C>T,x2=6.772,P=0.009;rs11887531,C>T,x2=6.876,P=0.008;rs12468336,C>T,χ2=6.443,P=0.011)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由rs11887531-rs12468336-rs16847823组成的单体型CCC与精神分裂症关联(x2=7.519,P=0.006),并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关联(CCC携带者20.17±3.87岁,非CCC携带者23.01±4.85岁,t=2.98,P=0.032)。结论:ERBB4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关联。
卢天兰赵振国阮燕燕岳伟华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MTHFR C677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情节记忆及大脑灰质密度的关联研究
张艳玲阮燕燕张岱岳伟华阎浩田霖王芳卢天兰王力芳闫俊刘琦康岚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情节记忆及脑灰质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临床疗效(BPRS减分率)、情节记忆及脑灰质形态的影响.方法:以首次出现精神症状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rief psychi...
张艳玲阎浩王力芳阮燕燕闫俊岳伟华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情节记忆
多巴胺D_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效应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rs6280)多态性的关联。方法选择完成8周阿立哌唑或利培酮治疗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symptom scale,PANSS)。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催乳素水平,DNA测序技术检测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分析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两药疗效及血浆催乳素变化的关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79±23.48)vs.(63.30±22.66),P>0.05],但利培酮组血浆催乳素的变化值高于阿立哌唑组[(26.92±9.48)vs.(-25.25±8.07),P<0.05]。利培酮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浆催乳素的增加明显高于未携带者[(52.48±27.01)ng/mL vs(36.07±17.46),P<0.05];而阿立哌唑组中未见此差异[(-23.27±8.36)vs.TT(-26.05±8.11),P>0.05]。两组8周后PANSS减分率(%)与DRD3基因Ser9Gly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CC+CT(57.83±19.94)vs.TT(56.84±18.46),P>0.05];利培酮组[CC+CT(53.94±21.08)vs.TT(60.38±19.37),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引起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的幅度较小;利培酮引起血浆催乳素水平增加可能与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有关联。
胡晓凤王芳郁昊宓为峰卢天兰阮燕燕张纪水岳伟华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利培酮催乳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与表皮生长因子4(ERBB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与表皮生长因子4(V-erb-b2 avian erythroblastic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4,ERBB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对1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进行EEM检查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芯片检测,对EEM与ERBB4基因447个SNPs进行数量性状位点关联分析(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结果 ERBB4基因的7个SNPs位点(rs12619728,rs17737553,rs1344906,rs10168717,rs10165449,rs10932380,rs7594456)与精神分裂症患者EEM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重检验阳性发现错误率(positive falsediscovery rate,pFDR)校正仍有统计学意义(q<0.2)。结论ERBB4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异常的易感基因之一。
李梓萌潘超卢天兰阮燕燕朱日升王力芳阎浩岳伟华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ERBB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与精神分裂症及临床症状的遗传关联。方法:应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4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51例正常对照者DISC1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PANSS因子分与DISC1多态性的关联。结果:DISC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rs821597(等位基因A>G,χ2=6.009,P=0.014;基因型:χ2=6.505,P=0.039)和rs821616(等位基因A>T,χ2=7.063,P=0.008;基因型:χ2=6.928,P=0.031)均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由上述2个SNPs组成的多个单体型均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如AT(χ2=7.065,P=0.008,OR=1.42,95%CI=1.10~1.83)和GA(χ2=6.009,P=0.014,OR=0.80,95%CI=0.68~0.96)]。上述2个SNPs组成的风险单体型AT间PANSS量表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ISC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无关联。
孙伟闫俊王力芳曲梅阮燕燕卢天兰岳伟华张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并筛查染色体畸变,探讨患者染色体畸变区域是否存在拷贝数变异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为寻找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病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G带显色技术并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对632个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包括632例患者及其健康生物学父母1264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根据各染色体带型特征筛查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情况。经与细胞遗传学芯片标准化联盟(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ytogenomic Arrays,ISCA)数据库和人类亚微观结构基因组变异和疾病表型数据库(Database of genomic variation and Phenotype in Humans using Ensembl Resource,DECIPHER)比对,探讨检出的染色体畸变区域是否可能存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神经发育相关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和基因。结果共检出携带染色体畸变的患者22例,占患者3.48%(22/632)。其中5例为新生畸变,在患者中检出率为0.79%(5/632),包括1例重复,1例平衡易位,2例Turner综合征核型,1例21q22区域额外未知来源片段;另外17例染色体畸变为父母遗传,占患者2.69%(17/632)。经数据库比对,检出的染色体1q25和3p24畸变区域可能存在致病性较高的拷贝数变异,并累及TNR、ASTN1、NMNAT2等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结论部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新生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区域可能存在累及神经发育相关致病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为寻找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病因提供线索。
卢天兰伍智镠阮燕燕贾美香岳伟华李俊王力芳张岱
关键词:孤独症核型分析染色体畸变
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与利培酮4周治疗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肥胖相关基因与利培酮治疗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的236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培酮单一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者体质量与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本研究采用DNA测序检测方法对肥胖相关基因上的rs9939609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tepwise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探索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4周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结果: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与基线BMI值无显著关联[AA/AT vs.TT=(23.0±3.6)vs.(22.7±3.5),P=0.245];4周末时,AA/AT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BM I值也无显著性差异[AA/AT vs.TT=(23.4±3.6)vs.(22.7±3.5),P=0.090];4周BM I变化值与rs9939609显著关联[AA/AT vs.TT=(0.6±1.1)vs.(0.2±1.3),P=0.04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汉族样本人群中,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可能与利培酮所致体质量增加有关联。
王芳宓为峰卢天兰阮燕燕张岱岳伟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