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笑平

作品数:123 被引量:399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1篇脑梗
  • 39篇脑梗死
  • 39篇梗死
  • 38篇动脉
  • 34篇蛋白
  • 34篇多态
  • 28篇多态性
  • 25篇金属蛋白酶
  • 24篇蛋白酶
  • 24篇金属蛋白
  • 24篇基质
  • 24篇基质金属
  • 24篇基质金属蛋白...
  • 23篇动脉粥样硬化
  • 23篇颈动脉
  • 22篇基因
  • 20篇斑块
  • 18篇基因多态性
  • 17篇急性
  • 13篇出血

机构

  • 96篇浙江省台州医...
  • 18篇温州医学院
  • 11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丽水市中心医...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2篇温州市第二人...
  • 2篇浙江省立同德...
  • 2篇台州市立医院
  • 2篇台州恩泽医疗...
  • 1篇金华市中心医...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台州市中级人...

作者

  • 122篇金笑平
  • 36篇周元林
  • 34篇柯绍发
  • 28篇朱敏
  • 24篇王恩
  • 22篇陈秋月
  • 21篇王凤
  • 20篇胡晓飞
  • 20篇蒋辉华
  • 16篇李彩
  • 15篇李卫玲
  • 15篇郑周
  • 14篇王皖芬
  • 14篇张丹红
  • 12篇江毅卿
  • 11篇黄勤
  • 9篇王莹
  • 8篇朱峰
  • 8篇林仙方
  • 7篇朱峰

传媒

  • 8篇浙江医学
  • 7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中华医学遗传...
  • 6篇心脑血管病防...
  • 5篇中国实用神经...
  • 4篇中华医院感染...
  • 4篇河南实用神经...
  • 4篇临床医学
  • 4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国外医学(神...
  • 3篇实用神经疾病...
  • 2篇医学综述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浙江中西医结...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6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筛选10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同时对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人进行痰培养,将培养结果与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危险因素有7个,按OR值的大小,各危险因素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侵入性操作、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吸烟、合并基础疾病、年龄;脑梗死后肺部感染的菌种以G-菌为主,但在伴有吞咽困难及侵入性操作时G+菌的感染机会大大增加。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并发肺部感染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对预防和控制脑梗死病人肺部感染有帮助。
蒋辉华崔可林琳江毅卿金笑平
关键词:脑梗死肺部感染
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2009年7月-2012年7月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采集471例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外置导管残留以及创口分泌物等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按照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对83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外置导管残留以及创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共检出病原菌2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3株占73.5%,革兰阳性菌54株占21.7%,真菌12株占4.8%;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2.6%~23.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最低为7.4%。结论应积极控制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发生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
王莹金笑平周元林
关键词:脑血管病病原菌耐药性
羟苯磺酸钙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以液氮冻伤术在兔右颈总动脉处建立AS斑块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加羟苯磺酸钙0.15 mg·g-1·d-1喂养8周。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8周后取血,ELISA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8周后处死动物,取右颈总动脉,光镜和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右颈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表达。结果:8周后,模型组兔血管内膜具有典型的AS斑块表现,治疗组兔血管内膜AS斑块病变轻微;2组兔颈动脉局部可见PAI-1和MMP-9蛋白表达,但治疗组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T-1显著降低,NO、VEG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ET-1降低幅度大于模型组,NO、VEGF升高幅度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通过减少血管壁局部组织中PAI-1和MMP-9蛋白的表达,降低血循环中ET-1含量,升高NO、VEGF水平等改善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发挥抗AS斑块形成作用。
王莹李彩朱峰金笑平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活性因子
急性脑出血后灶周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后灶周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方法5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病理标本均为手术过程中破损的脑组织,经AQP-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AQP-4表达量。结果急性脑出血早期灶周脑组织AQP-4含量明显升高。结论AQP-4参与了人类急性脑出血脑水肿的形成。
柯绍发张可浩蔡菊芳张艳金笑平
关键词: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自发病到入院时间在7d内的236例首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随访1年后记录患者PSD发生情况,同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发病率的分析,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影响PSD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PSD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36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在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发生PSD者45例(19.07%);在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D者64例(27.12%);脑梗死后1年内发生PSD者109例(46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PSD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梗死量表评分、牛津郡社区脑梗死计划分型。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PSD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居住方式及Barthel指数。结论PSD状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同时期,影响PSD发生的因素可能是不同的。
黄小亚韩丽雅黄向东管朝红茅新蕾张国勇叶祖森金笑平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脑梗死后抑郁COX比例风险模型
延髓麻痹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延髓麻痹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情况,为早期经验使用抗菌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2日延髓麻痹患者212例,分析其肺部感染细菌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金笑平江毅卿王莹蒋辉华柯绍发陈秋月周元林王恩黄勤张丹红
文献传递
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重症脑出血患者82例,GCS3~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自入院当天开始连续7d静脉滴注UT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肝肾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时,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有效率和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能抑制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部分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朱海勇金笑平林峰
关键词:脑出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乌司他丁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分析浙江西南地区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4.5h内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2例,根据治疗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服用组(n=16)和未服用组(n=106),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和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 服用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未服用组[(69.1±7.0)岁与(62.3±11.7)岁,t=3.212,P=0.003],服用组患者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用组[6/16与11.3% (12/106),x2=7.575,P=0.006].服用组与未服用组患者在溶栓后90 d良好预后比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 CI1.021 ~1.158,P=0.009)、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OR=4.700,95% CI1.449 ~ 15.250,P=0.010)与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有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263,95% CI 1.126 ~1.404,P<0.01)、舒张压(0R=1.037,95% CI1.002 ~1.073,P=0.038)和血糖(OR=1.161,95% CI 1.011~1.334,P=0.035)与患者90 d的预后相关.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可能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并不影响患者90 d的良好预后.
陆霞张万里韩钊杨雯黄雪融金笑平王志敏梁海燕邱伟文邵蓓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颅内出血
基质金属蛋白酶-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181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181 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0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18例)和稳定斑块组(385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7水平,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两组患者MMP-7基因启动子-181A/G多态性.结果 易损斑块组血清MMP-7水平为(19.31 ± 8.10)μg/L,而稳定斑块组为(14.98±4.97)μg/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P=0.00).MMP-7基因启动子-181位点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总体分布在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1,P=0.025和OR=1.71,P=0.029).易损斑块组内AG+GG基因型患者血清MMP-7水平较从基因型者高(t=2.62,P=0.01),而稳定斑块组内AG+GG基因型和AA基因型间MMP-7血清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51,P=0.52).结论 血清MMP-7水平可能成为颈动脉易损斑块检测的一个生物学指标.MMP-7基因启动子区-181A/G多态性可能影响MMP-7蛋白的表达,从而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
胡晓飞金笑平朱敏王凤倪红胡培阳王灵芝王皖芬李卫玲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基质金属蛋白酶7疾病遗传易感性
ADAMTS-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n=291)、稳定斑块组(n=286)和无斑块组(n=201),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并于4周后检测151例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法检测所有患者的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糖尿病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CC+G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FIB、HCY、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GC+CC基因型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9,P=0.015,95%CI:1.089-2.232)。易损斑块组中GG基因型、GC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间治疗前后的LDL-C水平及其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但其和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无明显相关。
吕晨铃陈超张震中郑周金笑平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斑块易损性阿托伐他汀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