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梅竹

作品数:68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21篇农业科学
  • 20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6篇细胞
  • 13篇活性
  • 11篇抑郁
  • 11篇抗抑郁
  • 10篇端粒
  • 10篇端粒酶
  • 8篇基因
  • 7篇抗抑郁作用
  • 6篇马立克氏病
  • 6篇抗氧化
  • 6篇PC12细胞
  • 5篇端粒酶活性
  • 5篇皮质
  • 5篇皮质酮
  • 5篇罗布麻
  • 5篇克隆
  • 5篇类化
  • 5篇类化合物
  • 5篇化合物
  • 4篇蛋白

机构

  • 32篇长春师范学院
  • 25篇吉林大学
  • 21篇长春师范大学
  • 6篇吉林农业大学
  • 5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长春市第六中...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张家界航空工...
  • 1篇福建省出入境...
  • 1篇青县人民医院
  • 1篇珲春市牧业管...
  • 1篇白城市农业科...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68篇郑梅竹
  • 34篇时东方
  • 31篇刘春明
  • 14篇张玉静
  • 13篇潘风光
  • 13篇张语迟
  • 11篇范亚军
  • 10篇李丽
  • 9篇邹亚学
  • 9篇艾永兴
  • 8篇孙莹
  • 6篇王强
  • 5篇吴桂梅
  • 5篇吴山力
  • 4篇赵骥民
  • 4篇王晶
  • 3篇罗翔丹
  • 3篇崔文璟
  • 3篇王秋悦
  • 3篇邱天

传媒

  • 8篇中国兽医学报
  • 7篇时珍国医国药
  • 7篇长春师范大学...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潜伏期马立克氏病病鸡血清型病毒L-meq、meq基因的比较及遗传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从潜伏期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淋巴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梯度PCR的方法获得MDV的L-meq、meq基因,将其插入pMD18-T克隆载体,经测序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meq、meq基因同源性很高,L-meq中只有180bp与meq不同。但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发病期病鸡淋巴组织中却只能获得MDV的meq基因。为了进一步研究发病期L-meq基因消失的原因,试验对L-meq、meq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meq基因中含有9个PRR(proline-rich-reapts)区域,meq中含有6个PRR区域,从而推断PRR区域可能与基因的转录激活及调控病毒DNA复制的功能有关,该180bp插入序列也许能解释初期感染MDV不致瘤的原因,同时也意味着L-meq基因对于潜伏期的维持是必要的。
潘风光郑梅竹邹亚学孙莹艾永兴崔文璟罗翔丹张玉静
关键词:马立克氏病病毒MEQ
MDV中L-meq基因对MDCC-MSB1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2009年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meq,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MDCC-MSB1细胞,采用改进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端粒酶活性以及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chTERT)chTERT mRNA的表达量的变化,探讨L-meq基因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meq基因在MDCC-MSB1细胞中能够稳定表达,L-MEQ的稳定表达能够下调c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并抑制了MDCC-MSB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其相对端粒酶活力下降.
郑梅竹赵骥民潘风光时东方刘春明
关键词:端粒酶活性MDV
从裸燕麦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从裸燕麦中提取油脂的方法。将干燥的裸燕麦粉末置于容器中,按溶剂体积ml∶燕麦粉末质量g为5∶1~10∶1的配比加入溶剂,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温度为10~30℃,时间为1~3小时,提取结束后离心分离,离心机参数...
刘春明时东方李丽齐艳娟郑梅竹王强张语迟
文献传递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成分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为研究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成分及含量,利用酸度计测定了不同土样的pH值,利用火焰光度计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研究了速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燕麦种植对土壤中无机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分布不均匀,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别不大,pH值较高,有的已达到9.6以上,但仍处于燕麦生长所耐受的范围之内,种植燕麦后盐碱地土壤有了酸化趋势。因此,应大力提倡在盐碱地种植燕麦,可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改造提供一定的帮助。
时东方赵骥民任长忠郑梅竹张丽辉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成分
罗布麻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对体外皮质酮损伤的保护作用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提取罗布麻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对所分离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及抗抑郁活性评价。方法:以溶剂配比为乙酸乙酯-乙腈-水-醋酸(5∶0.8∶5∶0.02)作为制备型逆流色谱分离的溶剂系统,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所分离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用pc-12细胞进行抗抑郁活性评价。结果: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一次性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分别为白麻苷、乙酰化金丝桃苷、三叶豆苷和紫云英苷,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纯度均达到95%,同时得到2个混合物组分,分别为金丝桃苷/异槲皮素组和槲皮素/山柰酚组。罗布麻叶单体黄酮及粗提物均具有抗抑郁活性。结论: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单体化合物具有方法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所分离的单体化合物抗抑郁活性较强,具备进一步开发的价值,且各单体化合物及组分的抗抑郁活性有一定的规律。
吴桂梅刘春明张语迟郑梅竹李赛男
关键词:高速逆流色谱罗布麻叶PC-12细胞抗抑郁活性
葛根异黄酮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葛根异黄酮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构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进行结扎缺血,实验组提前7天预防性灌胃给药160 mg·kg^(-1)葛根异黄酮,随后进行结扎缺血再灌注。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脑梗死体积比及脑组织病变,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氢酶(MP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8.3±1.1,7.4±1.5;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为(78.5±3.6)%,(85.4±2.6)%,(78.5±2.8)%;脑梗死体积比分别为0,(27.6±1.6)%,(25.1±1.8)%;SOD活性分别为(16.68±0.26),(6.15±1.42),(15.56±1.03)U·mg^(-1);MDA含量分别为(1.56±0.07),(4.12±0.11),(3.17±0.13)nmol·mg^(-1);MPO含量分别为(0.60±0.21),(1.09±0.41),(0.91±0.35)U·g^(-1);LDH含量分别为(171.13±10.64),(274.78±18.31),(199.65±10.98)U·L^(-1)。以上指标,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葛根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异黄酮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有关。
陈明惠严苗艺陈颖李卓潼郑梅竹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葛根异黄酮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氧化应激
p15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为探讨鸡p15蛋白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周期抑制通路中与其他蛋白的作用,本研究选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来表达有活性的p15蛋白。为后期纯化的需要,对pFAST供体质粒的多克隆位点进行了重新改造,并成功构建带有TAP纯化标签的供体质粒pFAST-NMCS-N-TAP-p15和pFAST-NMCS-C-TAP-p15。将2个供体质粒转化到DH10Bac感受态菌中,对阳性转化子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进行反复涂板的去阴性单克隆纯化,提取大质粒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并进行转座鉴定。将纯化的大质粒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转染入sf9昆虫细胞中,72h后收集培养上清中的杆状病毒,并进行病毒的扩增和滴度测定,结果所获2株重组杆状病毒N-TAP-p15和C-TAP-p15的滴度分别为3.6×107,5.4×107pfu/mL。将2株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再感染新培养的sf9昆虫细胞进行重组p1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p15融合蛋白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表达量分别为4.32%和4.7%。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所表达的重组p15融合蛋白只特异地与p15单克隆抗体和兔的IgG反应而未与其他细胞蛋白反应;说明带有TAP标签的重组p15融合蛋白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得到了有效表达。
艾永兴肖昌郝军元胡薇潘风光郑梅竹张玉静
关键词:P15TAP杆状病毒
鸡MDV meq基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TaqMan探针技术,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meq基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p53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本室改进的TRAP法测定了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meq基因激活了CEF中原癌基因p53的表达,并且48 h的表达量是72 h的18.8倍;在对CEF和转染前后48、72 h的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时也发现,端粒酶活性在转染后48 h是转染后72 h的16倍。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meq基因使S期细胞比例较转染前有所上升,进一步印证了meq基因是MDV中致瘤的主要因素。
潘风光郑梅竹李赫邹亚学孙莹崔文璟张玉静
关键词:MDVMEQ基因P53基因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20年
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大豆异黄酮抗缺血性脑卒中活性进行评价,对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进行检测,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表达,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变,抑制脑组织中MDA、LDH的生成,提高SOD、CAT、GSH-Px的活性,增加Nrf2的表达。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应激有关,并通过Nrf2调控。
陈明惠周密王文丽李明鸽陈颖李卓潼郑梅竹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SODGSH-PXCATMDA
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马立克氏淋巴瘤细胞端粒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被引量:5
2007年
应用改进的TRAP-银染法检测了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马立克氏淋巴瘤细胞系(MDCC-MSB1)的端粒酶活性,并应用荧光相对定量RT-PCR法,检测了这2种细胞中的端粒酶基因: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chTERT)和端粒酶RNA(Telomerase RNA,chTER)的相对表达量,以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DCC-MSB1细胞的相对端粒酶活力是CEF细胞的100倍;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DCC-MSB1细胞中chTERT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chTER基因,其中chTERT基因的表达量为CEF的215倍,而chTER基因的表达量只有CEF的10倍。研究表明,chTER基因在CEF和MDCC-MSB1的表达差异不显著,而chTER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MDCC-MSB1细胞中却显著增加,说明ch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主要限速步骤之一,也可能是导致马立克氏病淋巴瘤的重要因素。
孙莹邹亚学潘风光郑梅竹柏洪武孙刚崔文王景张玉静
关键词:马立克氏病端粒酶基因鸡胚成纤维细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