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志腾

作品数:28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土壤
  • 10篇水耕
  • 9篇水耕人为土
  • 5篇诊断层
  • 5篇成土
  • 4篇性状
  • 4篇生物质炭
  • 3篇蔬菜地
  • 3篇土壤类型
  • 3篇污染
  • 3篇发生学
  • 3篇菜地
  • 2篇氮素
  • 2篇稻作
  • 2篇地形
  • 2篇亚热带
  • 2篇亚热带山地
  • 2篇施用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机构

  • 28篇浙江大学
  • 1篇杭州市植物保...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8篇邱志腾
  • 27篇章明奎
  • 6篇姚玉才
  • 1篇王道泽
  • 1篇徐秋桐
  • 1篇谢国雄
  • 1篇吴耀
  • 1篇陈小梅
  • 1篇沈倩

传媒

  • 6篇土壤通报
  • 4篇浙江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农学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水耕植稻对水稻土耕层质地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解长期水耕植稻对南方地区水田表土层颗粒组成的影响,以浙江省为研究区,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典型样区调查及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土耕作层(包括犁底层)与心土层间黏粒含量的差异,分析植稻时间对水稻土不同土层颗粒组成的影响,比较植稻期间稻田排水中泥砂物质的颗粒组成与对应土壤间的差异,探讨了长期植稻对水稻土剖面质地分异的影响。对浙江省456个代表性剖面统计,与水稻土心土层比较,耕作层和犁底层黏粒含量平均下降了14%和10%。对植稻不同时间的浅海沉积物(从10~20年至>80年)、第四纪红土(从5~20年至>70年)和玄武岩风化物(从5~20年至35~70年)发育的水稻土比较发现,随植稻时间的增加,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砂粒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黏粒含量明显下降,耕作层、犁底层与心土层黏粒含量的比值逐渐下降。农田排水中泥砂物质的黏粒和粉砂含量高于对应农田土壤,而砂粒含量则低于相应的土壤。分析认为,长期水耕植稻可导致耕作层土壤砂化(即砂粒含量增加,黏粒含量下降),其原因除与水耕过程中黏粒淋淀外,排水中黏粒和粉砂细颗粒的选择性流失对耕作层砂化也有较大的贡献。
章明奎邱志腾毛霞丽
关键词:水耕水稻土
生物质炭对退化蔬菜地土壤的改良效果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生物质炭改良退化蔬菜地土壤性状的效果,为消除退化蔬菜地障碍因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生物质炭施用对退化蔬菜地土壤养分、酸碱度和微生物组成等的影响,设不施化肥或生物质炭作对照、仅施用化肥的常规施肥、仅施用生物质炭和混施化肥与生物质炭等4个处理。【结果】与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的两个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且显著提高了土壤pH、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钼、有效硅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施用生物质炭还可增加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增加土壤B/F(细菌+放线菌/真菌)值。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全磷、全氮和水溶性盐分等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生物质炭能够明显提升蔬菜连作地土壤质量和改善其生物学环境,适用于改良退化蔬菜地。
谢国雄王道泽吴耀邱志腾章明奎吴崇书
关键词:生物质炭蔬菜地土壤连作障碍土壤肥力微生物
成陆时间和沉积环境对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解低平原地区水耕人为土分布的空间规律,以宁绍平原为例,探讨了成陆时间和沉积环境对水耕人为土性状与剖面发育的影响。田间调查表明,宁绍平原因成陆时间和成因的差异可被划分为近代浅海沉积区、低洼湖沼沉积区、古水陆相沉积区和古滨岸河湖沉积区等4种沉积环境,相应地分布的水耕人为土类型及性状有较大的差别。近代浅海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其性状变化与海涂围垦时间有关。低洼湖沼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或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其性状的差异主要与距古湖沼中心距离有关。古水陆相沉积区主要分布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局部区域因上层滞水可形成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古滨岸河湖沉积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或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研究认为,通过沉积环境的识别有助于低平原地区水耕人为土类型的鉴定。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沉积环境
贵州省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与发生分类的参比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推进贵州省土壤的定量化分类研究与应用,利用2015—2017年在贵州省调查的18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对贵州全域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成土特点分析、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定与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类别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丘陵山地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主要以中度至弱为主,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腐殖质特性明显,土壤中铁质特性和铝质特性出现较为频繁,土壤粘化、黄化及碳酸盐岩岩性特性较为普遍;人为活动对该省土壤演变影响明显。该省土壤温度状况主要属热性和温性,土壤水分状况有湿润、常湿润、滞水、人为滞水和潮湿等类别。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共鉴定出有机土、人为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8个土纲,包括16个亚纲、41个土类和86亚类。文章对该省主要土纲分布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对贵州省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与地理发生分类类型进行了参比,并提出了在潜育土中增设水耕简育滞水潜育土、水耕暗沃正常潜育土和水耕简育正常潜育土3个亚类的建议。
章明奎姚玉才邱志腾毛霞丽杨良觎
关键词:诊断层
农田环境下磺胺二甲嘧啶污染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解现实农田条件下土壤抗生素污染的生物学效应,设计了不同磺胺二甲嘧啶污染水平(0、1、2、5、10、50、100 mg/kg)的小区试验,连续种植二季蔬菜作物,研究了磺胺二甲嘧啶污染浓度对土壤中蚯蚓、线虫、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蔬菜生长及蚯蚓与蔬菜中磺胺二甲嘧啶积累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初期(第10天),蚯蚓、线虫、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蔬菜生长受明显影响的磺胺二甲嘧啶污染浓度分别为100、50、10、100、100、100 mg/kg。与对照比较,影响程度随种植时间下降,随初始污染浓度增加而增强。总体上,各类生物对磺胺二甲嘧啶的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线虫>真菌>蔬菜>蚯蚓;对第一季蔬菜种植期间生物的影响高于对第二季的影响。蚯蚓中积累的磺胺二甲嘧啶浓度明显高于同期的蔬菜,但二者均低于相应的土壤。生长前期蔬菜地上部分抗生素含量高于后期。结果认为,细菌对土壤抗生素污染的响应远比土壤动物与植物敏感,可用于土壤抗生素污染的诊断。
章明奎邱志腾顾国平
关键词:蔬菜地抗生素污染生物效应
长期种植大棚蔬菜后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变化
2013年
采用Schomberg等提出的土壤氮素有效性形态分析方法,探讨长期种植大棚蔬菜后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水田还是蔬菜地,土壤中氮素主要以难利用氮为主,矿质氮、易矿化氮和缓效氮的比例均较低。长期种植蔬菜后土壤全氮和难利用氮含量趋向降低,矿质氮明显增加,而易矿化氮有所下降。土壤中易矿化氮数量主要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有关,难利用氮和缓效氮含量主要受土壤全氮的影响,土壤矿质氮与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明显相关。
谢国雄邱志腾章明奎吴崇书
关键词:蔬菜地氮素水稻土
梵净山垂直带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解贵州东北部山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及土壤分布,选择梵净山地区采集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了其成土环境、土壤风化强度的垂直变化,鉴定了区内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研究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区内土壤温度状况由热性转变为温性,水分状况逐渐由湿润向常湿润转变。梵净山地区土壤风化较弱,土壤中存在较多的2∶1型矿物,土壤脱硅富铁铝化处于中下水平。土体厚度、土壤黏粒、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砾石含量、黏粒CEC、土壤ba值、黏粒Sa值随海拔增加而上升,部分土壤出现明显的黏化。区内土壤酸化明显,多数土壤的pH在5.5以下,部分土壤的铝饱和度超过了60%,土壤的平均铝饱和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土壤黄化非常明显,土壤色调主要为10YR。共检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12个亚类,土壤类型主要由淋溶土和雏形土组成。亚纲在海拔高度变化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由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向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转变。
章明奎毛霞丽邱志腾杨良觎
关键词:诊断层土壤类型
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年代探讨——以浙江为例
2019年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
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分布对外源输入秸秆的响应及其与有机碳矿化的关系被引量:17
2020年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对于有机碳的转化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及其与有机碳矿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本文以石灰岩、第四纪红土、花岗岩、玄武岩和红砂岩母质发育的典型土壤为对象,研究添加玉米秸秆7 d和184 d时土壤团聚体和各组分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母质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添加秸秆时,所有母质土壤以1.0~0.5、0.5~0.25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添加玉米秸秆有效促进了>2 mm和2~1 mm粒级团聚体的形成.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玄武岩土壤形成水稳性大团聚体并且保持其稳定的能力高于花岗岩和红砂岩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培养184 d,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玄武岩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显著(P<0.05)低于花岗岩和红砂岩土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与游离态有机碳的比例极显著(P<0.01)正相关,而与>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极显著(P<0.01)负相关.利用13C核磁共振(13C-NMR)技术对土壤有机碳进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团聚体内轻组有机碳的分解程度低于游离态轻组有机碳,且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玄武岩土壤这两个组分有机碳的分解程度都低于其他母质土壤,直接证实了团聚体对于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成土母质通过控制土壤胶体的数量和性质致使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对输入外源有机物质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有机碳的矿化.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玄武岩土壤中团聚体稳定性高且对有机碳的保护容量大,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
毛霞丽邱志腾张爽沈倩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母质团聚体
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稻作环境与现代水耕人为土的形成被引量:1
2019年
通过分析宁绍平原形成、水利建设、人口变化及古代粮食种植业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探讨了该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宁绍平原地区水稻种植虽然已有7000 a以上的历史,但现代水耕人为土大约起于西汉之后,形成时间不足2000 a,在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有较快速的发展;水耕人为土形成大概可划分为5个时期。最早的水稻种植区为平原与丘陵山地过渡区的洪积扇上,水网平原区大规模水稻种植主要在唐宋之后,多数成土时间约1000 a左右;滨海平原区种植水稻时间较短,多数在500 a之内。研究认为,水分环境改善、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宁绍平原水耕人为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动力。
章明奎邱志腾杨良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人口变化地貌演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