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金东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质干细胞
  • 3篇骨髓基质
  • 3篇骨髓基质干细...
  • 3篇干细胞
  • 2篇真核
  • 2篇真核表达
  • 2篇转染
  • 2篇核表达
  • 2篇PCDNA3...
  • 2篇HBMP-7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源性
  • 1篇载体转染
  • 1篇生物力学
  • 1篇头坏死
  • 1篇去卵巢
  • 1篇去卵巢大鼠
  • 1篇总黄酮
  • 1篇外源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赵金东
  • 4篇薛震
  • 3篇吕松岑
  • 2篇唐海
  • 2篇田坤
  • 1篇邓秋奎
  • 1篇张志
  • 1篇朱富强
  • 1篇包利
  • 1篇牛丽媛
  • 1篇郭亚山
  • 1篇陈浩
  • 1篇贾璞
  • 1篇吴莹
  • 1篇尹文哲
  • 1篇安刚
  • 1篇刘伟
  • 1篇张寰

传媒

  • 2篇中华骨质疏松...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局部治疗被引量:5
2010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为表现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风险性显著增加。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受到该种疾病的折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无声无息的疾病,往往不被重视和治疗,直到其引起骨折。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有赖于系统用药以阻止骨密度和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症的局部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在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细胞因子或生物材料,达到提高局部骨质疏松骨的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质的目的 。
赵金东唐海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所致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优劣,以期能找到一种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激素组)、C组(激素加马血清组)及D组(激素加内毒素组)。实验组分别从兔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和内毒素(50μg/kg)后连续3日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实验过程中死亡8只,进入结果分析28只兔。①实验组第4周光镜下兔股骨头空缺骨陷窝量的改变:A组(58.6±1.8)、B组(55.4±5.1)、C组(56.4±5.2)、D组(40.1±3.5)。A与B、C组比较,P>0.05,A与D组比较,P<0.01;B与C组比较,P>0.05,D与B、C组比较,P<0.01。第8周可见小片状缺失骨细胞的区域。②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股骨头超微结构变化:早期骨细胞胞浆和胞核内出现脂质沉积,晚期骨细胞核固缩、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肿胀出现脂滴,毛细血管壁肿胀,脂膜结构不完整,可见到明显的裂隙。结论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激素加内毒素组造模出现时间最早、坏死效果最明显并且骨陷窝空虚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赵金东吕松岑薛震邓秋奎
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动物模型骨陷窝
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对诱导后成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索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联合作用如何在分子水平发挥作用于成骨细胞,揭示其效果如何。方法使用诱导方法作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使之转化为成骨细胞;用RT-PCR检验成骨细胞;不同浓度的二磷酸盐或骨碎补总黄酮配制成条件培养基,作用于成骨细胞,并分析生长曲线,分析细胞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胶原酶Ⅰ(collagenase colⅠ)表达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过4周诱导可转化为表达colⅠ和ALP的成骨细胞,经过生长曲线分析,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10^-4^-10-6mmol·L^-1时,对诱导后的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10^-8mmol·L^-1有促进作用;10^-10-10^-12mmol·L^-1不明显,其中10^-8mmol·L^-1作用最强;基因分析后,发现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促进成骨细胞表达colⅠ和ALP,且两者合用效果大于单独用药。结论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合用均可促进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且两者合用效果大于单独用药。
田坤尹文哲刘伟薛震赵金东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二磷酸盐骨碎补总黄酮
去卵巢大鼠椎体松质骨骨小梁微结构改变及其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和正常状态下椎体松质骨的微观结构改变,分析其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只4月龄雌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6只。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显露双侧卵巢。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取尾椎(L_(4-7))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去卵巢6个月后,OVX组大鼠体积骨密度(vBMD)和组织骨密度(tBMD)较Sham组显著降低,松质骨骨小梁的骨体积分数(BV/TV)和数目(TB.N)都明显低于Sham组,骨小粱表面积密度(BS/BV)、结构模拟指数(SMI)和间距(Tb.Sp)显著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间骨小梁厚度(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去势6个月后,OVX组大鼠骨质生物力学性能显著下降。骨小梁力学性能与骨小梁体积分数(Adjusted R^2=0.750和数目(Adjusted R^2=0.861)呈正线性相关,而与结构模拟指数(Adjusted R^2=0.716)和骨小梁间距(Adjusted R^2=0.830)呈负线性相关。结论松质骨骨小梁微观结构的改变可影响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赵金东唐海包利陈浩贾璞张寰张志朱富强
关键词:去卵巢生物力学
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评价其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从人类胎盘组织中克隆出hBMP-7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成功构建了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分为3组:A pcDNA3.1-hBMP-7转染组;B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C未转染组。使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BMP-7在BMSCs中的表达。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蛋白合成情况。[结果]RT-PC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经hBMP-7转染的BMSCs中有BMP-7表达。经hBMP-7转染BMSCs的碱性磷酸酶于转染后第2 d显著增高,到第8 d达到最高;经hBMP-7转染的BMSCs合成胶原、骨钙蛋白能力也显著提高,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BMSC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外源的hBMP-7基因可在兔BMSCs中充分、高效的表达,并且这种外源性hBMP-7基因具备了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这为hBMP-7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薛震吕松岑赵金东田坤
关键词: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构建外源性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在细胞获取、培养、移植等体外环境体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否有效的应用于局部基因治疗尚不清楚。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构建外源性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期望可提高被转染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体外观察,于2006-07/2007-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人健康新鲜胎盘组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妇产科提供,产妇知情同意。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出hBMP-7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3组:pcDNA3.1-hBMP-7转染组、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未转染组。转染前1d取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5×106个,接种到60mm3含无抗生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转染。主要观察指标:使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BMP-7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蛋白的合成情况。结果:转染72h后,pcDNA3.1-hBMP-7转染组于1.3kb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细胞胞浆有棕色的颗粒出现,另2组均呈阴性。pcDNA3.1-hBMP-7转染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于转染后第2天显著增高,第8天达峰值,各时间点pcDNA3.1-hBMP-7转染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羟脯氨酸合成量、骨钙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或0.01)。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结局证明了外源性hBMP-7基因可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充分、高效表达,并且这种外源性hBMP-7基因具备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
薛震吕松岑牛丽媛赵金东郭亚山安刚吴莹
关键词:HBMP-7骨髓基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