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荣钦

作品数:110 被引量:1,846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经济管理
  • 3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10篇水利工程
  • 5篇建筑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碳排放
  • 18篇土地利用
  • 18篇
  • 9篇碳收支
  • 9篇足迹
  • 8篇低碳
  • 8篇碳减排
  • 8篇碳循环
  • 8篇农田
  • 8篇减排
  • 8篇碳足迹
  • 7篇水文
  • 7篇水资源
  • 7篇农田生态
  • 7篇农田生态系统
  • 7篇城市
  • 6篇能源
  • 6篇能源消费
  • 5篇碳通量
  • 5篇碳源

机构

  • 43篇南京大学
  • 42篇华北水利水电...
  • 4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7篇安阳师范学院
  • 26篇郑州航空工业...
  • 11篇河南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安阳市水利局
  • 2篇江苏省社会科...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许昌学院
  • 2篇国土资源
  • 2篇江苏省政府研...
  • 2篇不列颠哥伦比...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10篇赵荣钦
  • 32篇黄贤金
  • 26篇焦士兴
  • 26篇刘英
  • 24篇丁明磊
  • 12篇张战平
  • 11篇曹连海
  • 10篇揣小伟
  • 9篇魏冲
  • 8篇钟太洋
  • 8篇高珊
  • 8篇尹义星
  • 7篇张建伟
  • 6篇赖力
  • 6篇李静
  • 6篇徐慧
  • 5篇王腊春
  • 5篇陈志刚
  • 5篇赵志凌
  • 5篇李志萍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地域研究与开...
  • 4篇地理学报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河南科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安阳师范学院...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0篇2018
  • 6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4
  • 2篇2003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政策体系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面临全球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和全球碳减排的压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新兴技术。在总结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关键驱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优势和挑战,提出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和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与协调政策体系、大规模及商业化应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及生态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碳金融及碳补偿政策体系、社会效应评估与公共宣传政策体系等。对于中国CCUS技术的未来发展,建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加强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另一方面重视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完善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以引导该技术的健康发展。
赵荣钦丁明磊黄贤金
关键词:碳减排生态风险
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综合分区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河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等特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河南省区域综合发展分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优化发展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的重点开发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区以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区,并对不同区域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的分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为河南省各市、县今后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和参考依据.
刘英赵荣钦李珊珊丁明磊焦士兴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4年
从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出发,概括总结了我国有关的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提出了对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指出了当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赵荣钦黄爱民秦明周杨浩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
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策略被引量:5
2011年
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及增汇技术研究——以中国沿海地区为例
该文首先运用1981-2001年的统计资料(作物产量和各种途径的农业投入数据),对沿海十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净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时空差异;然后运用1998年逐月NDVI数据通过建模对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
赵荣钦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NDVI
文献传递
中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及驱动研究被引量:17
2020年
基于水资源压力指数,结合扩展的Kaya恒等式、LMDI分解模型,划分了中原城市群的类型,分析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①依据水资源压力指数平均值,濮阳等3个城市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区,聊城等6个城市属于可持续发展较差区,菏泽等3个城市属于可持续发展一般区,商丘等11个城市属于可持续发展良好区,亳州等6个城市属于可持续发展优异区;②在中原城市群的水资源生态足迹驱动效应中,经济活度效应、资本深化效应呈正向驱动,是水资源问题的诱发因素,而资本效率效应、足迹强度效应呈负向驱动,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问题;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较多的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剧增都能造成水资源问题,资本利用效率较高、用水效率较高的城市,有效缓解水资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
焦士兴陈林芳王安周张崇崇尹义星张馨歆赵荣钦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
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与碳通量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集成区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建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过程的对应关系,并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状况。主要结论为:(1)南京市2009年总碳储量为6 936.79万t,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8%,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184.00t/hm2)的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这主要归因于城市住宅建筑木材和城市绿化碳储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建筑容积率提高带来的城市单位建筑面积碳蓄积量的增加;(2)南京市碳输入和碳输出通量最大的地类均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9年分别达到3 126.95万t和3 283.20万t,两者的强度分别为218.65t/hm2和229.58t/hm2,这表明,作为人为活动强烈集中的地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外界的碳交换远远高于其他地类;(3)南京市人为碳排放强度增幅明显,2009年达到46.63t/hm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高达200.52t/hm2,这说明南京市建成区碳代谢强度明显提高,碳循环压力逐渐增大。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揣小伟
关键词:碳储量碳通量土地利用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研究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基于县域尺度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
赵荣钦刘英马林李宇翔侯丽朋张战平丁明磊
关键词:区域经济碳收支
基于ARC/INFO的土地信息系统设计被引量:1
2006年
土地信息技术是当前土地管理领域的应用热点。介绍了基于ARC/INFO的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系统评价与维护等。
赵荣钦刘英孟庆香
关键词:ARC/INFO数据库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被引量:35
2014年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①低碳土地利用技术:包括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土地循环利用技术;②低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及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区域生态建设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模式与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④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碳补偿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及低碳土地调控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不仅为区域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
赵荣钦黄贤金刘英丁明磊
关键词:碳循环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