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翔
- 作品数:34 被引量:95H指数:7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摹本的制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摹本的制作方法,为解决现有摹本制作难、精确度低的问题而发明。所述的方法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1)获取需要制作摹本的出土简帛的数字图像;2)逐一提取所述出土简帛数字图像中每个字的字形...
- 贾连翔赵平安
- 文献传递
- 大卫·史密斯与抽象表现主义
- 2008年
- 作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雕塑家,作为现代金属雕塑里程碑式的人物,大卫·史密斯艺术的成功承载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内涵。他在自己的本土以自由的方式宣泄着他的艺术精神,构建了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深刻联系,也在极大程度上帮助美国完成自身艺术文化特点的发展,成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巨匠。
- 贾连翔刘心平
- 关键词:抽象表现主义美国艺术
- 清华简《五纪》的“骸”及相关字的再讨论被引量:4
- 2021年
- 《五纪》中新见的■,以"足""肉"为附加意符,以"巳""子"为附加声符,是"骸"的形声异构字,所记录的词义为小腿骨(或小腿)。这组字左上所从的"■"或"■"应即甲骨文■字,可隶作"■",其词义范围可锁定在人的腿部。由此我们提出了两种推测,其一,"■"可能代表"骸"的初文;其二,"骸""胫""股"很可能同源,都是由"■"这一指示字分化而来。
- 贾连翔
- 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被引量:12
- 2014年
- 张政烺先生在研究数字卦的过程中就曾指出“筮法问题不容易解决”,如果单从考古材料着手研究,其中主要难点我想有3条:(1)我们目前所得到的数字卦例都是演算后得到的运算结果,其过程只能通过反推的方式求得;(2)已知的数字卦例大多是零散得到的占筮实例,不成系统;(3)占筮方法会有同时存在多种系统的可能,已知的数字卦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笼统地将不同算法的结果汇集在一起,只会让我们更加束手无策.随着楚简中数字卦材料的增多,加上清华简《筮法》的发现,材料可以形成系统了,使得研究的窘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 贾连翔
- 关键词:数字卦筮法考古材料
- 清华简《参不韦》的祷祀及有关思想问题被引量:4
- 2022年
- 清华简《参不韦》是一卷长篇佚籍,凡124简,现存2977字(重文、合文、序号以一字计)。简文内容以一套具有浓厚五行思想色彩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中心[1],名之为“五刑则”,并采用了战国文献常见的“拟托”形式,围绕“帝”“参(三)不韦”“启”三方角色展开。其中帝是最高主宰,也是五刑则的创造者;三不韦是五刑则的传承者,亦是本篇的训诫者;启则是被训诫的对象。
- 贾连翔
- 关键词:合文清华简社会治理体系五行思想训诫创造者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属于出土简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Photoshop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出土简帛的数字图像,依次进行文字字形的单个截取、单个文字的笔划墨迹与简帛背景之间按原...
- 贾连翔
- 文献传递
- 清华简《成人》及有关先秦法律制度被引量:13
- 2019年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收有一篇与先秦法律制度相关的文献,共30支简,简长约45.2厘米,文字保存基本完好,唯简10最末一字残半。满简书写27~33字(多为30字),全篇共计896字(重文、合文均以两字计)。简上未见次序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1~19的划痕呈倒序排列,较为特别。今简序是据文义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本篇原无题记,全文主体为"成人"针对"王"问所作的四段言辞,故试拟篇名为《成人》。
- 贾连翔
- 关键词:法律制度成人先秦信息综合
-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四种未刊文献介绍被引量:1
- 2023年
- 根据新采集的定县简广域高清图像,可以进一步了解过去未曾发表的《哀公问五义》《保傅》《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原称《日书·占卜》)四种的具体内容。其中《哀公问五义》《保傅》大多能与传世文本相对照,增进我们对《大戴礼记》等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或与起居注类文献相关,也可为汉代交通与礼制研究提供新材料;《日书》《占卜》等,可以丰富我们对汉代数术类文献的了解。
- 田硕张驰贾连翔
- “摄命”即《书序》“臩命”“囧命”说被引量:15
- 2018年
- 在即将刊布的清华简第八册整理报告中,有一篇新见《书》类"命"体的文献,原无篇题。
- 贾连翔
- 关键词:书序《书》篇题
- 试析战国竹书中的“貌”字
- 2021年
- 通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新刊的“■”“■”二字,联系以往战国竹书中出现的“■”“■”等字,我们能够了解到,在战国时期的楚文字中,明母药部字的“貌”字常常以匣母宵部的“爻”作为声符。根据类似的形声异构规律,我们对过去出现在清华简《赵简子》中的“■”和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的“■”这两个疑难字,在构形来源人和辞例释读上加以考辨,认为它们都应释为“貌”;同时将上博简《从政》(甲篇)中两个旧释为“誂”的字,改释为“■(教)”。
- 贾连翔
- 关键词: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