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静脉
  • 3篇护理
  • 3篇儿科
  • 2篇输液
  • 2篇静脉输液
  • 2篇护理行为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2篇查对
  • 1篇毒剂
  • 1篇氧化电位水
  • 1篇医院感染
  • 1篇医院管理
  • 1篇医院管理者
  • 1篇应用及效果
  • 1篇用药
  • 1篇预控
  • 1篇原菌分布
  • 1篇指标体系
  • 1篇质控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作者

  • 9篇贾云霞
  • 6篇王瑛琳
  • 2篇孙晓静
  • 2篇彭旭华
  • 2篇石继巧
  • 1篇王素兰
  • 1篇刘兴莉
  • 1篇赵孝林
  • 1篇张乐海
  • 1篇朱效茹
  • 1篇于凤玲
  • 1篇王世富
  • 1篇王少超
  • 1篇蒋芙蓉
  • 1篇范克满
  • 1篇林晓莉
  • 1篇盖楠楠
  • 1篇李萍

传媒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情景技能考核实践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设置日常安全问题模拟情景,以观察相关核心制度落实、操作能力、沟通与应变能力,进而解决护理过程质控中的盲区与不均衡问题,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山东省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制订情景模拟考核方案,进行综合考评。结果发现了护理流程中的质量问题。结论情景模拟考核更贴近临床,能从多角度反映护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现护理流程质控中的盲区,便于重点控制,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王瑛琳孙晓静贾云霞
关键词:情景质控
护理流程中要素质量及护理行为质量的评价方法被引量:9
2008年
护理工作流程的改进及强化过程管理,目前已被各级医院管理者所关注。提炼护理流程中要素质量和护理行为质量的评价方法,增加护理工作中行为质量指标控制的可操作性,从而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王瑛琳贾云霞孙晓静
关键词:质量指标护理行为护理流程护理工作流程医院管理者过程管理
儿科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某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PICU住院患儿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45株,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占73.88%;其次为革兰阳性(G+)菌,占22.86%;真菌占3.26%。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78%、14.29%、11.43%、8.16%、5.31%、4.9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11.63%和8.8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6.67%。多数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呈一定程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75.0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吡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率0.00%~7.6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PICU住院患儿分离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多数耐药性较高。细菌分析与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危重患儿的抗感染治疗,减少耐药菌株具有重要作用。
贾云霞刘兴莉彭旭华朱效茹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合理用药
护理行为质量及预控指标体系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
目的细化输液流程,关注要素质量,规范护理行为标准,提高过程预控能力。方法依据标准,2007年9—12月共抽查护理人员215名。实施跟踪过程质量及护理行为评价后2008年9、10月共抽查护理人员436名。以静脉置管为例比较两组在查对行为、操作行为、消毒行为、沟通行为、安全行为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的质量指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关键环节的行为质量有效落实,加强了过程管理的预控和风险防范,主动控制输液质量。结论护理行为质量的控制是管理方法有终末转向环节,缺陷控制突出了预防为主,主动控制输液质量,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王瑛琳贾云霞孙晓静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行为质量预控
护患双确认在儿科急诊静脉穿刺查对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评价护患双确认在儿科急诊静脉穿刺查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护士20名,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0名。对照组静脉穿刺查对方法为常规"三查七对",查对过程中由护士单方查对确认;实验组静脉穿刺查对方法为"三查七对两确认",查对过程中要求请患儿家长与护士共同查对确认。观察并记录两组静脉穿刺时间、静脉穿刺例数、不良事件例数。调查患儿家长查对满意度和穿刺满意度。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时间稍长于对照组、静脉穿刺例数略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查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患双确认在儿科急诊静脉穿刺中的查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大大提高了儿科急诊的输液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林晓莉李萍王少超贾云霞
关键词:静脉穿刺查对制度儿科
N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分析
2013年
目的:了解NICU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NICU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NICU病房的标本进行进行分离及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和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ICU科分离的69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较强,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敏感分别为44.9%、7.2%、7.2%,远低于我院其他科室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这三种药物敏感性的平均值(分别为64.6%、36%、33.6%),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ICU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可能来自分娩时母体(即成人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敏感性较儿童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微生物室应加强NICU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测工作,NICU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的差异值得引起NICU科大夫的注意。
范克满王世富王素兰贾云霞蒋芙蓉于凤玲张乐海
关键词:NICU病原菌
酸性氧化电位水在呼吸机管道消毒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贾云霞王瑛琳石继巧扈剑敏李丹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含氯消毒剂呼吸机管道
改良查对方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观察改良的查对方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操作查对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更为安全、规范的静脉输液操作查对模式。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诊输液患儿1133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56558)和对照组(n=56808)。对照组输液操作查对方法为"三查七对",即:操作前中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试验组输液操作查对方法为"三查七对两确认",它是在常规"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了请患儿家长参与医疗查对的环节,即在查对过程中请患儿家长对患儿的姓名及用药进行确认,并在患儿输液登记本上签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例数、年龄、性别、操作时间、不良事件例数。结果试验组输液操作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总输液例数略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查七对两确认"改良的查对方法提高了儿科静脉输液的查对效果,保障了患儿的静脉输液安全,降低了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贾云霞林晓莉王瑛琳李萍刘婷盖楠楠
关键词:输注静脉内护理管理研究
冬季儿童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2011年
目的:了解冬季儿童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为控制冬季儿童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2月1日的住院患儿进行现患率调查.结果:实际调查住院患儿 442例,实查率98.4%,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9%,冬季儿童医院感染部位以胃肠道感染为主,社区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1%.结论:冬季儿童医院感染控制应从感染高发科室入手、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提高标本送检率,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意识和水平、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贾云霞彭旭华赵孝林石继巧王瑛琳
关键词:儿童医院感染现患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