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病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冠心病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塞
  • 2篇心肌再灌注
  • 2篇预后
  • 2篇再灌注
  • 2篇平板运动
  • 2篇平板运动试验
  • 2篇离散度
  • 2篇近期预后
  • 2篇急性心肌梗塞
  • 2篇梗塞
  • 2篇灌注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血

机构

  • 9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谢蓉
  • 4篇杨延灵
  • 3篇刘文卿
  • 3篇陆东风
  • 3篇朱志耘
  • 3篇李国强
  • 3篇李昭骥
  • 2篇马礼坤
  • 2篇刘世明
  • 2篇黄璟棠
  • 1篇卓伟明
  • 1篇赵宁
  • 1篇田利奇
  • 1篇黄景棠
  • 1篇叶凤珍
  • 1篇周国良
  • 1篇董春秋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行紧急床边心脏起搏
1993年
本文对6例危及生命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将自配的引导钢丝前端弯成60°角的弯曲,将引导钢丝穿入起搏电极内至顶端,将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插入左坝骨下静脉大约35cm,不超过45cm,使其在45秒至1分钟时间内到达右心室,当时起搏良好。认为使用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可在没有X线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右心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陆东风李昭骥李南颖叶凤珍谢蓉
关键词: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引导钢丝起搏电极
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对冠心病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C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3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和非冠心病组,分析各组间心脏变时性功能。结果以CI为诊断标准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的ST标准(P〈0.05),但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传统ST标准联合CI标准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单独运用传统ST标准和CI标准(P〈0.05),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各组运动后最大心率与变时性指数低于非冠心病组,并随病变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而减低(P〈0.05)冠心病伴三支病变组未达目标心率者多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随受累冠状动脉支数增加,心脏变时性指数〈0.8者增多(P〈0.05)。结论CI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CI联合ST段改变法对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心脏变时性功能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
谢蓉李国强杨延灵朱志耘黄璟棠赵宁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平板运动试验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8
1997年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马礼坤陆东风李昭骥龙冠洲李国强刘世明谢蓉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肌再灌注AMI溶栓疗法预后
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 5 3例肺心病患者和 35例正常对照者的动脉血氧分压 ,同时测量心电图上QT离散度 ,并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组的QT离散度 (6 8 1± 2 3 6 )ms大于正常对照组的 (33 6± 11 2 )ms ,P <0 0 1;肺心病患者中呼衰组的QT离散度 (78 6± 2 3 7)ms大于非呼衰组的(4 8 2± 17 4 )ms ,P <0 0 5。结论 QT离散度与动脉血氧分压密切相关 。
谢蓉卓伟明刘文卿田利奇
关键词:肺心病QT离散度动脉血氧分压心电图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1998年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定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马礼坤陆东风李昭骥龙冠洲李国强刘世明谢蓉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肌再灌注
P波离散度与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d)与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112例冠心病并发PAF患者(观察组)的Pd和P波最大时限(P_(max)),并与84例无PAF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Pd、P_(max)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Pd和P_(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或Pd+P_(max)对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2.1%、90.5%)和阳性预测价值(86.4%、91.5%)。结论Pd是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谢蓉周国良杨延灵朱志耘黄璟棠
关键词: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冠心病心房颤动阵发性
肺栓塞34例心电图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心电图变化特点及心电图在APE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APE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肺栓塞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中最多见的是窦性心动过速(占52.9%);其次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占35.3%);SQT占29.4%;Tv1-v3倒置52.9%,Tv1-v6倒置20.1%;ST段轻度下移占23.5%;肺型P波占23.5%;电轴右偏和左偏占23.5%;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占8.8%。结论: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呈动态变化特点,且变化缺乏特异性,但其改变对提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谢蓉刘文卿
关键词:肺栓塞心电描记术
男性中心性肥胖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的关系。方法109例男性以Bruce方案(为变速斜率运动),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WHR)分为对照组和中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组,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各组间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结果中心性肥胖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与对照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增高。
朱志耘杨延灵黄景棠谢蓉
关键词: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中心性肥胖
呼吸相关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与呼吸周期及原发慢性器质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及平卧和坐位深呼吸过程中记录Ⅱ和V1导联心电图 ,随访 2~ 12年。结果  12例随呼吸成组间歇出现的RBBB图形 ;1~ 4周恢复正常 10例 ,长期追踪 2例发展为持续RBBB。结论  12例间歇性RBBB与呼吸周期有明显相关性 。
杨延灵刘文卿谢蓉董春秋
关键词:病因心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