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伟霖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搏
  • 3篇心肺
  • 3篇心肺脑
  • 3篇心肺脑复苏
  • 3篇心脏
  • 3篇通气
  • 3篇骤停
  • 3篇综合征
  • 3篇脑复苏
  • 3篇窘迫综合征
  • 3篇呼吸窘迫
  • 3篇呼吸窘迫综合...
  • 3篇急性呼吸
  • 3篇急性呼吸窘迫
  • 3篇急性呼吸窘迫...
  • 2篇心搏骤停
  • 2篇心脏疾患
  • 2篇血浆
  • 2篇血浆TNF-...
  • 2篇中价值

机构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7篇张悦
  • 7篇单慧敏
  • 7篇殷娜
  • 7篇宋志芳
  • 7篇郭晓红
  • 7篇谢伟霖
  • 7篇谢伟
  • 7篇陈列彬
  • 6篇王树云
  • 4篇李文华
  • 3篇李文华
  • 3篇朱赟琳
  • 3篇潘祝平
  • 3篇顾茵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2004急危...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工通气在非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评价人工气道建立和有效通气在非心脏疾患引起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真正价值 ,分析与总结有效人工通气与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之间关系 ,探讨对这类患者采取CPCR的抢救步骤和时机 ,为临床采取切实有效CPCR步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停止行CPCR患者 2 6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心肺复苏(CP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CAB组 (12例 / 12例次 )和ABC组 (14例 / 18例次 )。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为 <5min、5~ 10min、>10min组 ;ABC组中 ,部分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以前 ,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和接受有效通气治疗 ,一旦心搏骤停发生后 ,在AB措施已经存在条件下进行心脏复苏。统计与计算各组复苏成功率(% ) ,χ2 检验各组差异显著性。结果 CAB组患者接受C -AB间隔时间不等 ,Ⅰ、Ⅱ期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但Ⅲ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P <0 0 5 )。ABC组Ⅲ期复苏成功率分别为 83 3% (15 / 18)、77 7% (14 / 18)、6 6 7% (12 / 18) ,与CAB组总体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虽然CAB对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也是可取的CPCR抢救步骤 ,但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效通气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 ,尤其当 5min内?
郭晓红宋志芳潘祝平王树云顾茵谢伟霖张悦殷娜朱云琳单慧敏李文华谢伟陈列彬
关键词:心搏呼吸骤停心肺脑复苏有效通气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评价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抢救步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70例心搏、呼吸骤停行 CPCR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4 4例 )和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2 6例 )患者在实施 CPCR过程中采取的 A、B、C顺序及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 (<5分钟、5~ 10分钟和 >10分钟 )所分组的各期复苏成功率。结果 :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C组 (11例32例次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均 <0 .0 1) ;CAB组 (2 4例 )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同 ,<5分钟组各期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 >5分钟组 (P<0 .0 5或 P<0 .0 1) ;AB组(3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6 6 .7%,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33.3%,均显著高于 CAB组 (P均 <0 .0 1)。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ABC组各期复苏成功率与 CAB组总体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一、二期复苏成功率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三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10分钟组明显低于 <10分钟组 (P均 <0 .0 1)。结论 :CAB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 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分钟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王树云顾茵朱赟琳谢伟殷娜谢伟霖张悦单慧敏陈列彬李文华
关键词:心搏骤停人工气道通气心脏复苏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
宋志芳朱赟琳王树云郭晓红谢伟张悦殷娜李文华单慧敏陈列彬谢伟霖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顽固性休克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1.6岁 ) ,按照CPC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ABC先后顺序不同 ,将患者分为C、CAB、AB、ABC组。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 <5min、5~ 10min、>10min组。统计各组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 (% ) ,χ2 检验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性。结果 C组 (32例次 ,11例 )中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1)。CAB组 (2 4例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等 ,C -AB <5min组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 >5min组 (P <0 .0 5~ 0 .0 1)。AB组 (3例 )与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 33.3%~ 10 0 % ,显著高于CAB组 (P <0 .0 1)。结论 CAB是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王树云顾茵朱赟琳谢伟殷娜谢伟霖张悦单慧敏陈列彬李文华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浆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TNF-α利 IL-6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ARD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GC分 GC与非GC组,酶联免疫吸收(ELISA)法测定血浆肿...
郭晓红宋志芳殷娜李文华谢伟张悦单慧敏谢伟霖陈列彬
文献传递
肺内外诱发因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影响的综合分析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了解肺内、肺外诱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4 4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肺内、外诱因所致ARDS患者各项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本组 4 4例患者中 ,肺内组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为 (5 9.0± 18.5 )岁 ;肺外组 2 9例 ,男 14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为 (5 2 .7± 2 1.9)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氧合指数 (氧分压 /氧浓度 )、肺内分流值、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呼气末正压水平、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合并感染性休克和 (或 )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S)等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肺外组机械通气治疗后氧合状况改善较肺内组明显 (P <0 .0 5 ) ;肺内、外组感染病原菌不明确或混合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肺内组的抗菌疗效低于肺外组 (P <0 .0 5 ) ;肺内组病死率 (93.3% )高于肺外组 (4 4 .8% ,P <0 .0 1)。结论 肺内因素所致ARDS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肺外组 。
宋志芳郭晓红王树云谢伟单慧敏殷娜张悦陈列彬李文华谢伟霖
关键词: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机械通气治疗病死率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浆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病.创伤、感染、休克将肺作为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瀑布式肺部炎症反应是ARDS主要发病机制.各种促炎细胞因子...
郭晓红陈列彬宋志芳王树云殷娜李文华谢伟张悦单慧敏谢伟霖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浆TNF-ΑIL-6糖皮质激素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