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尚明

作品数:75 被引量:388H指数:12
供职机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21篇水利工程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11篇旱灾
  • 9篇干旱
  • 8篇感器
  • 8篇传感
  • 8篇传感器
  • 7篇风险评估
  • 6篇地下水
  • 6篇水分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6篇农业
  • 6篇埋深
  • 6篇集对分析
  • 6篇灌溉
  • 5篇地下水埋深
  • 5篇灾害
  • 5篇水资源
  • 5篇塘坝
  • 5篇测试点

机构

  • 60篇合肥工业大学
  • 16篇水利部淮河水...
  • 15篇安徽省水利厅
  • 10篇安徽省水利部...
  • 6篇安徽工程大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安徽省(水利...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水利部淮河水...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作者

  • 75篇蒋尚明
  • 54篇金菊良
  • 40篇周玉良
  • 25篇吴成国
  • 22篇张礼兵
  • 22篇张明
  • 20篇沈时兴
  • 19篇汪哲荪
  • 17篇王宗志
  • 16篇刘丽
  • 14篇潘争伟
  • 14篇陈雰
  • 12篇郦建强
  • 11篇袁先江
  • 11篇周平
  • 9篇赵君
  • 8篇李岩
  • 8篇胡健伟
  • 7篇曹秀清
  • 7篇汤广民

传媒

  • 6篇灾害学
  • 5篇水电能源科学
  • 4篇水利学报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水利水电技术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人民长江
  • 2篇节水灌溉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2篇上海国土资源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中国水利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水利科技与经...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6篇2014
  • 16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子系统选取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模型,结合GIS中自然断点分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全面综合地分析各地区相关性和差异性。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实例,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区划方法,将淮河流域分为6个旱灾风险分区,并对区划结果进行分析,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刘航蒋尚明金菊良郦建强周玉良刘丽
关键词:区划淮河流域
巢湖流域塘坝灌溉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截留作用分析
蒋尚明袁先江周玉良许浒金菊良
关键词:农业非点源污染截留作用SCS模型巢湖流域
串阻式河沟两岸浸润范围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阻式河沟两岸浸润范围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包括串阻式土壤水分传感器、非粘性土过渡层、地温传感器等,在河沟两岸的土地上,垂直于河沟水流方向各自等距钻出一排铅直的测试孔,每个测试孔中心插置有串阻式土壤水分传...
金菊良王宗志郦建强张明汪哲荪吴成国蒋尚明潘争伟赵君张礼兵刘丽周玉良沈时兴陈雰程亮
文献传递
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江淮丘陵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供给不足,干旱灾害频发,因此,有必要探讨解决该区干旱成灾的措施。通过对江淮丘陵区气候、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剖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工程措施方面,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水、供水能力;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要重视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推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工作,不断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努力发展节水高效型农业,不断提高该区抗旱减灾能力。
于凤存蒋尚明金菊良曹秀清许浒
关键词:干旱成因非工程措施江淮丘陵区
虹吸式水库清淤与筛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虹吸式水库清淤与筛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摆动搅吸泥嘴、吸泥状态传感器、水力淤积料筛分设备等,在水库大坝的上游坝坡、坝顶、下游坝坡上,垂直于坝轴线设置有一排镇墩,镇墩上并排安装有吸水管、吸泥管,在水库水面...
汪哲荪王宗志赵君周玉良金菊良蒋尚明潘争伟张明吴成国张礼兵刘丽沈时兴陈雰
文献传递
巢湖流域塘坝灌溉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截留作用分析
为定量描述巢湖上游塘坝灌溉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截留作用,运用SCS模型构建塘坝灌溉系统降雨径流模拟模型,推算农田氮磷养分随径流的流失量,依据安徽省肥东八斗灌溉试验站试验成果,统计得出作物月均灌溉水量,进而实现对塘坝...
蒋尚明袁先江周玉良许浒金菊良
关键词:农业污染灌溉系统营养素截留作用
文献传递
深蓄控排条件下稻田土壤水氮变化规律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阐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土壤水氮素的赋存规律。【方法】在肥东灌溉实验站开展试验,观测L1处理(间歇时间3~4 d,蓄雨深度10 cm)、深蓄控排L2处理(间歇时间6~8 d,蓄雨深度14 cm)和L3处理(间歇时间6~8 d,蓄雨深度18 cm)地下埋深50、70、90、110、150 cm土壤水及稻田排水的氮素变化,分析干湿交替L1处理和深蓄控排L2、L3处理的灌水量、排水量以及水稻产量要素的响应规律。【结果】干湿交替灌溉L1处理和深蓄控排模式L2、L3处理较CK水稻灌溉水量分别降低725、1 703、2 304 m^(3)/hm^(2),雨水利用率分别提高11.8%、19.0%、25.9%,稻田排水次数减少1~3次。NH_(4)^(+)-N、NO_(3)^(-)-N和T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深蓄控排L2、L3处理总氮峰值低于CK。L1、L2、L3处理TN污染负荷较CK减少21.3%、26.7%、31.5%。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通过增加蓄雨上限至18 cm,延长间歇时间6~8 d,能够有效地减少灌溉定额,降低稻田排水量,提高雨水利用率,达到水稻节水、减排、控污、稳产的目的。
王矿袁先江曹秀清高振陆蒋尚明杨继伟王业凡
关键词:水稻稻田土壤水分
基于遗传算法的中国清洁能源需求Logistic预测模型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分析中国历年能源需求量变化规律,得出序列近10 a增长趋势与以往明显不同。为准确描述能源需求增长趋势,用整体序列和近10 a序列分别建立Logistic模型,再将两者耦合,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参数,由此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能源需求Logistic中长期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国2020年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并构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结合碳减排目标推求清洁能源需求量,由此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清洁能源Logistic中长期预测模型,并对中国2020年清洁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物理概念明确,思路清晰,预测结果与中国能源规划目标相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付娟金菊良魏一鸣蒋尚明
关键词:基于遗传算法能源需求量GENETICREQUIREMENT遗传算法优化物理概念
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其实证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水旱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性,从系统论角度提出了水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这4个子系统组成的水旱灾害风险系统及其定量表征。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由水旱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脆弱性分析评估、损失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分析这5类方法组成的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并归纳分析本文作者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具有通用性和有效性,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具有参考应用价值;今后亟须进一步解析该方法体系的物理成因机制,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这些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特别是基于水旱灾害损失风险形成过程的损失风险曲线评估方法。
金菊良宋占智周玉良蒋尚明赵君张明何君袁潇晨
关键词:方法论实证研究
淮北平原Angstrom公式参数校正及太阳总辐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特征,基于安徽省新马桥试验站内自动气象站2011—2016年的实测太阳总辐射R_s数据,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Angstrom公式中经验系数a,b值进行率定,对比分析2种率定值与FAO建议值计算ET_0和R_s的差别;基于优选的率定参数,选取砀山、亳州、宿县、蚌埠及阜阳5个典型气象站点,对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AO建议的经典参数a,b值并不适用于淮北平原,其较大估计了R_s和ET_0.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率定得出的a,b值均可有效提高R_s和ET_0两者计算的准确性,且遗传算法率定的结果更优.1955—2014年的60 a内,淮北平原的日均R_s从北到南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平原北部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平原南部,1980年为主要转折年,1980年之前安徽省淮北平原年日均R_(s年际)下降趋势不明显,1980年之后年日均R_s年际下降趋势明显;R_s季节分布特征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全年和各季度平均R_s在空间上呈现总体北高南低、局部有所差别的分布特征;此外,月尺度上R_s年内变化趋势呈现为单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6月份,12月份最低.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为淮北平原常规气象数据精确计算R_s和ET_0提供参考.
袁宏伟袁先江袁先江崔毅汤广民
关键词:太阳总辐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淮北平原遗传算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