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熙平

作品数:31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27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牙形石
  • 12篇寒武世
  • 10篇寒武纪
  • 8篇晚寒武世
  • 5篇中寒武世
  • 5篇化石
  • 5篇寒武统
  • 4篇生物地层
  • 4篇副牙形石
  • 3篇早奥陶世
  • 3篇上寒武统
  • 3篇奥陶世
  • 2篇地层
  • 2篇牙本质
  • 2篇中寒武统
  • 2篇三叶虫
  • 2篇亲缘
  • 2篇亲缘关系
  • 2篇组织学
  • 2篇解剖学

机构

  • 31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辽河石油管理...
  • 1篇华北石油管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31篇董熙平
  • 3篇朱才伐
  • 2篇刘建波
  • 2篇赵乐
  • 2篇曾筱淳
  • 2篇程红
  • 2篇陈方
  • 2篇郭伟
  • 2篇郝维城
  • 2篇刘政
  • 2篇彭凡
  • 1篇陈孟莪
  • 1篇鲁颖淮
  • 1篇李国祥
  • 1篇武桂春
  • 1篇段佰川
  • 1篇刘洁
  • 1篇张华侨

传媒

  • 8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3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湖南中寒武统至奥陶纪最底部牙形石生物地层
2004年
董熙平John E.REPETSKIStig M.BERGSTROM
关键词:牙形石生物地层奥陶纪晚寒武世地层划分
δ^(18)O指示的古水温相对值与寒武纪牙形石分异度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
1992年
本文测试了采自湖南花垣中、上寒武统的11个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和δ^(13)C值。采样地层所含牙形石的CAI指标均为1。影响CAI值的主要因素和成岩改造作用对δ^(18)O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同的。据此可以推断出,这11个样品所在层位的成岩改造作用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同原始沉积时的δ^(18)O值相比,测出的δ^(18)O值的变化幅度也大致相同,因而,可以用来指示古水温的相对值。作图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牙形石分异度越大;反之,牙形石分异度越小.
董熙平
关键词:牙形石
寒武纪牙形石、胚胎化石、奥斯坦型化石以及其它共存化石的研究
董熙平刘建波程红刘政
建立了华南中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早期13个牙形石带,其中下部的6个副牙形石带是在华南创建的带,彻底改变了欧美学者“副牙形石不能用于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传统认识。建立和描述了副牙形石和原牙形石4个新属(含副牙形石第...
关键词:
关键词:牙形石胚胎化石
湖南花垣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和牙形石生物地层
董熙平
关键词:三叶虫
华南寒武纪牙形石生物地层被引量:3
1999年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寒武纪副牙形石均为时限较长的分子,不能用于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得出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地质条件;其二是研究程度。安太庠充分利用中国华北和东北南部有利的地质条件,基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剖面,于1982年提出了华北...
董熙平
关键词:牙形石生物地层寒武纪
湘西花垣中寒武统具表面装饰的管状微体化石被引量:8
2004年
对采自湘西花垣县排碧剖面中寒武统花桥组灰岩中具表面装饰的磷灰石质管状化石 (Or namentedtubes)进行了研究 ,依据化石的壳面装饰特征 ,建立了 3个形态类型 :OrnamentedTubeFormⅠ ,OrnamentedTubeFormⅡ和OrnamentedTubeFormⅢ。其中Ⅰ型壳体表面装饰有尖细的小刺 ,多数标本壳刺成行排列 ,行间存在宽约 0 0 1~ 0 0 5mm的间隔 ;Ⅱ型管体表面具有零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斑疹状壳饰 ,壳体微微向外弯曲的一侧具有一列粗壮的呈锯齿状排列的脊刺 ;Ⅲ型整个壳体表面布满圆形、卵圆形瘤状壳饰 ,壳饰中空 ,与壳体内腔相通 ,壳体微微向外弯曲的一侧具有一列粗壮的呈羽状排列的脊刺。从壳体形态、表面装饰特征分析 ,这类管状化石可能是节肢动物(如高肌虫类 )生物体壳瓣上的前刺或背部的刺等管状硬体构造。
朱才伐李国祥董熙平
关键词:中寒武世管状化石
应用同步加速器X射线层析扫描显微(技术)揭示早寒武世化石胚胎Olivooides的内部结构被引量:8
2009年
在陕西省宁强县石钟沟剖面的早寒武世宽川铺组细晶至中晶磷质石灰岩以及泥晶磷质石灰岩中,通过酸解处理得到了大量化石胚胎Olivooides,及其孵化后的幼年个体,未成年个体和成年体化石(后二者即Punctatus).通过同步加速器X射线层析扫描显微(Synchrotron 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技术,用Amira4.0软件复原了Olivooides和Punctatus三维的内部结构.对它们的星状结构进行了统计和形态功能学分析,认为此结构是为了适应快速固着生活而产生的,可能用于分泌黏液.对Punctatus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部分标本中出现的卵状结构并非卵或者其他生物本身的结构,而是一种产生在生物体埋葬之后,矿化之前或矿化过程中的埋葬结构.Punctatus的内部结构由横板组成,可能类似于珊瑚中的横板,软躯体生长在横板上.
陈方董熙平
关键词:早寒武世PUNCTATUS内部结构
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被引量:5
1997年
原牙形石Gapparodus属外部形态的演化趋向可能是沟的增加,从“二沟型”至“三沟型”。这与早奥陶世Scolopodus属的演化有某些类似之处。单锥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尚不清楚。Westergaardodina的演化趋向表现在:①齿体轮廓:主要表现在长/宽比的变化,二齿型的种长/宽比的变化趋向是逐渐增大;三齿型的齿体长/宽比的变化趋向是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②基部开口和侧部开口的大小:二齿型的种侧部开口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三齿型的齿体基部开口和侧部开口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但也有例外。③侧齿突的方向和形态:三齿型的种侧齿突的演化趋向与正笔石目笔石枝的演化趋向或多或少有些类似之处。原始类型两侧齿突水平延伸,随后出现两侧齿突上斜或上曲类型。至晚寒武世出现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的类型,多数三齿型的种属于此种类型。二齿型的种侧齿突方向的演化不明显。原始类型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至晚寒武世开始出现两侧齿实向外分散,长短不一的类型。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早期还出现侧齿突下部发育隆脊和凹坑的类型。但是,一直残存至奥陶纪的种仍为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的类型。
董熙平
关键词:副牙形石早奥陶世晚寒武世地层古动物
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中期副牙形石和原牙形石地理分区
2001年
利用相似系数(CS)公式, 进行了定量的古地理分区研究. 结果表明, 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中期的副牙形石和原牙形石存在地理分区. 奥陶纪牙形石的地理分区可以追溯到中寒武世晚期. 中寒武世晚期可划分出华北和华南分区, 晚寒武世早期和中期均可划分出华北、华南和波罗的分区. 探讨了大的分区, 即动物群分区在上述时期已存在的可能性, 提出了北美中部大陆动物群分区和大西洋动物群分区在晚寒武世早期业已存在的推断. 华北分区属于北美中部大陆动物群分区内的次一级分区, 波罗的分区属于大西洋动物群分区内的次一级分区, 而华南分区是介于两大动物群分区之间的次一级分区. 此外, 还与研究基础雄厚的三叶虫地理分区进行了对比, 并修正了华北、华南和塔里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
董熙平
关键词:副牙形石地理分区生物地层学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被引量:4
1999年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内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主要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上元古代地层在研究区内虽然存在 ,但分布极其局限。从而 ,彻底改变了2 0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传统认识。
董熙平郝维城王仁厚魏喜赖维成张英韩琦鲁颖淮
关键词:牙形石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