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芳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毒
  • 4篇登革热
  • 3篇登革病毒
  • 3篇登革热病毒
  • 3篇细胞
  • 2篇登革病毒感染
  • 2篇基因
  • 2篇分泌表达
  • 2篇E蛋白
  • 2篇病毒感染
  • 1篇登革2型病毒
  • 1篇登革出血热
  • 1篇登革休克综合...
  • 1篇多价
  • 1篇多价疫苗
  • 1篇休克综合征
  • 1篇乙脑
  • 1篇疫苗
  • 1篇真核
  • 1篇真核细胞

机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6篇李德新
  • 6篇苗芳
  • 5篇张硕
  • 5篇李川
  • 5篇梁米芳
  • 4篇李建东
  • 4篇韦艳
  • 4篇张全福
  • 4篇刘琴芝
  • 3篇陆鹏
  • 3篇杭小同
  • 2篇王晓芳
  • 2篇顾雯
  • 1篇曲靖
  • 1篇于建石
  • 1篇曹守春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登革工型病毒E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分泌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泌表达登革I型病毒prM/E基因,为研究该蛋白的免疫学功能和特性奠定基础。方法用RT-PCR法获得登革I型病毒广州分离株全长prM/E基因,在prM基因前添加乙型脑炎病毒的信号肽或同时替换E基因羧基末端的20%为乙脑病毒E基因相应的部分,分别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5/FRT中,获得三种重组质粒D1prME-pc5,D1JsprME.pc5,D1JsprM80E20JE-pc5。用脂质体法分别将重组质粒DNA转入293T细胞,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检测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分泌表达。结果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分别转染了三种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的胞质中均有登革I型病毒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了D1prME-pc5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上清中没有特异蛋白条带,转染了经基因改造的重组质粒D1JsprME-pc5和D1JsprM80E20JE-pc5的细胞上清中均存在登革I型病毒的特异蛋白条带。结论转染了三种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均可表达登革I型病毒prM/E蛋白,只有在prM基因前添加了信号肽的重组质粒转染后蛋白才获得分泌表达。
苗芳李川张硕王晓芳李建东张全福刘琴芝韦艳杭小同梁米芳李德新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基因
登革2型病毒ZS01/01株E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分泌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登革2型病毒(DENV-2)ZSO1/01株E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及昆虫细胞中的分泌表达进行研究。方法RT.PCR扩增DENV-2prM/E基因,通过融合PCR在prM基因前添加来自乙型脑炎病毒的信号肽序列,并将E基因羧基末端20%区域缺失或替换为乙型脑炎病毒SA14-2株E基因相应序列,将上述基因元件分别克隆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5/FRT及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AcUW51-M中,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或Sf9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eence assay,IFA)及Western Blot检测E蛋白的表达与分泌。结果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或Sit)细胞后,E蛋白在细胞内均有效表达,而仅有携带乙脑信号肽且缺失或替换E基因羧基末端20%区域的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上清中可检测到明显的E蛋白分泌。结论信号肽及E基因羧基末端20%区域对登革病毒E蛋白的分泌至关重要,宿主细胞对其亦有一定影响。
张硕顾雯李川苗芳陆鹏曲靖韦艳张全福刘琴芝李建东梁米芳李德新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危胁。据估计每年有5000万~1亿登革热患者,25~50万登革出血热患者,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高达10%~15%。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和交通事业发展,伊蚊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苗芳王晓芳梁米芳李德新
关键词: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感染全球气候变暖虫媒传染病登革热
登革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登革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是通过融合PCR技术分别对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DENV)prM-E基因元件进行改造,然后将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prM-E基因改造元件分别克隆入真核系统表达载体中,再将该重组表...
李德新梁米芳张硕李川苗芳顾雯
文献传递
重组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抑制登革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2008年
目的 了解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的E蛋白结构域Ⅲ直接抑制登革病毒感染及其抗体的中和作用。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l~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EⅢ)。重组蛋白纯化后,进行阻断DV.2感染BHK-21细胞试验。用重组蛋白制备免疫血清,检测抗体中和作用。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1~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埃希菌,4型重组E蛋白结构域Ⅲ均能够阻断2型DV感染,4型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均能中和2型DV,但中和抗体效价不同。结论 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结构域Ⅲ可以直接抑制病毒感染,所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作用。直接抑制和中和抗体均对同型病毒作用较强。
陆鹏韦艳曹守春李建东刘琴芝张全福李川苗芳张硕杭小同梁米芳李德新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病毒感染
乙脑/登革2型嵌合病毒的构建
2009年
在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pPartial△prM/E中克隆入DV2(Dengue virus serotype 2)的prM/E基因,构建乙脑/登革2型嵌合体克隆。将嵌合体克隆线性化后体外转录,获得的RNA转染BHK-21细胞,5~7d可观察到CPE。收获病毒上清液分别感染BHK-21细胞及C6/36细胞。接种于C6/36细胞中的嵌合病毒可使细胞出现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的嵌合病毒具有预期嵌合性核酸并能表达DV2的包膜蛋白,但不能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成功构建的乙脑/登革2型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登革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韦艳陆鹏于建石李建东刘琴芝张全福李川苗芳张硕杭小同李德新
关键词:乙脑嵌合病毒感染性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