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珊
- 作品数:22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论茵加登与杜夫海纳之争被引量:1
- 2007年
-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 张云鹏胡艺珊
-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
- 对于"人"的坚守——王小妮散文随笔系列解读被引量:2
- 2004年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小妮忽然想从诗“那吝啬的口气中解放出来”以转向散文的写作,此时,她恰好遭遇了中国文坛空前的“散文时代”。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各种报刊中,触目可及的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散文”,是散文的无度的蔓延与滋生。但量的繁多并不等于质的乐观。正如王小妮所说:“不可原谅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散文。
- 胡艺珊
- 关键词:散文随笔当代文学文学评论作家
- 诗意的情绪化的独语和诉说——关于赵玫的散文及《一本打开的书》
- 2000年
- 在新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家中 ,赵玫的散文以其女性特有的诗意与情调 ,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本文从私人化写作与灵魂挣扎、情绪化的独语和诉说、散文创作的诗性追求等角度 。
- 胡艺珊
- 关键词:女性散文独语情绪化私人化写作诗意
- 全文增补中
- 朴素透明的背后有一颗真正诗人的灵魂——王小妮散文随笔解读
- 2002年
- 胡艺珊
- 关键词:散文随笔文学评论
- 论达·芬奇画论中的诗学思想被引量:3
- 2001年
- 达·芬奇虽无专门的美学论著,但他的画论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他提出的“镜子说”涉及到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他认为文艺需师法自然,另一方面文艺必须超越自然。为了提高绘画的地位,达·芬奇把绘画与诗歌作了比较,显示了他对诗歌的独特认识,开西方美学史上艺术比较研究之先河。
- 胡艺珊
- 关键词:镜子说
- 锡德尼《为诗辩护》评析被引量:3
- 2001年
- 杨德尼的《为持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写作的动机在于批驳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及其在当代的余绪对文艺的否定和指责。在这种论战中,锡德尼对诗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诗的本质特征、诗人的地位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论述。它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该书被视为近代英国诗学和美学的开端。
- 胡艺珊
- 关键词:诗人德行
- 信仰之路——张承志散文的宗教性解读
- 2001年
-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 ,已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 ,于是 ,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 ,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拯救生存。缘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他最终走向了他的信仰之地———折合忍耶 。
- 胡艺珊
- 关键词:散文信仰
- 以轻灵精当的笔触高举灵魂之核——对诗人王小妮散文随笔系列的解读
- 2001年
-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王小妮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朦胧诗创作的繁荣时代,王小妮就以她接近口语式的平白无华的诗作,像一朵“清癯灵动”的小花,在现代诗的文坛上,开得分外显眼。然而,就在她写诗声名日隆,完全有希望沿着一条平坦大道去摘取诗人桂冠的时候,她开始更多地转向了散文随笔的写作。在上个世纪散文泛滥的90年代,在充斥着“油腻腻地磨擦着生存皮肤”的平庸之作的文坛上,王小妮以她“超度万物,俯看人生的灵气与磁性”,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诗意的体味,
- 胡艺珊
- 关键词:散文随笔诗人轻灵朦胧诗
- 盖格尔“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研究
- 2001年
- 盖格尔的审美价值研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一是审美价值的主观性。客观性涉及到审美价值与审美对象之关系,主观性涉及到审美价值与自我之关系。本文所论仅涉及第一个方面,即把审美价值从与主体的关系中孤离出来,着重就其构成成分及其价值模式进行阐释。
- 胡艺珊
- 关键词:审美价值
- 感性: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
- 2009年
-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 张云鹏胡艺珊
- 关键词:审美对象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