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新波

作品数:24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杭州动物园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圈养
  • 4篇笼养
  • 3篇饲养
  • 3篇金丝猴
  • 3篇川金丝猴
  • 2篇大熊猫
  • 2篇动物
  • 2篇野生动物
  • 2篇疫苗
  • 2篇云豹
  • 2篇皮质
  • 2篇皮质醇
  • 2篇驱虫
  • 2篇圈养野生动物
  • 2篇线虫
  • 2篇灵长类
  • 2篇灵长类动物
  • 2篇流感
  • 2篇流感疫苗
  • 2篇环境丰容

机构

  • 23篇杭州动物园
  • 3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作者

  • 24篇胡新波
  • 12篇黄淑芳
  • 10篇江志
  • 6篇王才益
  • 5篇何鑫
  • 5篇朱岩
  • 3篇于学伟
  • 3篇顾建宏
  • 3篇王福云
  • 3篇胡红卫
  • 2篇胡松华
  • 2篇应志豪
  • 2篇陈玎玎
  • 1篇周大春
  • 1篇杜爱芳
  • 1篇蒋国红
  • 1篇龚利洋
  • 1篇寿晓玲
  • 1篇曾卫东
  • 1篇杨学伟

传媒

  • 7篇野生动物学报
  • 5篇野生动物
  • 4篇浙江畜牧兽医
  • 2篇兽类学报
  • 1篇养殖技术顾问
  • 1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杭州农业与科...
  • 1篇上海市动物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种笼养灵长类动物冬季保温和行为学研究初探被引量:1
2014年
冬季保温手段作为动物园常规动物管理手段广泛运用于饲养实践中,然而对于判断需要保暖的动物、保暖的适宜温度和保暖的起止时间往往依靠经验和对野生物种的野外环境需求的粗略了解,造成保暖工作不够科学,导致能源的浪费、安全隐患等多种问题。本次研究以杭州动物园冬季保暖的4种灵长动物为研究对象,即黑白疣猴、赤猴、山魈、白颊长臂猿,于2012年11月24日至2013年3月4日,每天统计动物在保暖箱中的比率(室内率)和当天室内外温度。通过对室内和室外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采用油汀保暖使室内温度相对提高,和室外温度呈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其效率与摆放位置有关。4种灵长类的室内活动比率与室外环境温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0,N=99)。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室内率与室外温度的线性数量关系,从而推算在室内率50%的标准下,适宜开启保暖设施的温度为日均温8.5℃。4种灵长类的保暖设施开启建议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黑白疣猴、赤猴、山魈、白颊长臂猿。
胡新波何鑫朱岩江志胡红卫
关键词:冬季保暖灵长类
蓝鹇免疫流感疫苗后抗体消长研究
2013年
杭州动物园从北京动物园引进5对蓝鹇种源。日常食物主要是青菜、稻谷、家鸡用颗粒料、少量苹果。饲养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疾病有细菌性肠炎、发情期的雄性打斗后的外伤等。杭州动物园经过精心饲养,3 a繁殖达60多只。蓝鹇在杭州动物园的饲养和繁殖是全国人工饲养繁殖最好,且是全国最大人工种群。由于没有蓝鹇等野禽专用禽流感疫苗,杭州动物园使用家禽禽流感疫苗对蓝鹇进行禽流感免疫。根据家禽的禽流感免疫方法,每年对蓝鹇进行2次禽流感疫苗免疫,由于它的飞翔能力较强,每次免疫进行捕捉时均会乱飞,有时还会造成应激死亡,但最终免疫结果是否有效也未曾进行过检测。本研究中蓝鹇流感疫苗抗体检测采用的方法是:禽流感病毒H5抗体酶联免疫(ELISA)的检测方法。结果证明家禽流感疫苗对蓝鹇有效,经胸部肌肉注射0.5 ml/次,每4个月肌注1次,每年免疫3次。雏鹇首免应在出壳后第8天、第9天或第10天。
江志黄淑芳胡新波胡松华
关键词:流感疫苗抗体
一例大熊猫腹腔镜及上消化道手术的麻醉管理
2021年
从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案、麻醉监护、输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腹腔镜及上消化道手术的麻醉管理,总结了麻醉效果及注意事项,可为大熊猫的胃肠道手术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郑应婕周大春王成东罗娌胡新波江志应志豪陈玎玎
关键词:大熊猫麻醉管理胃肠道手术麻醉监护
笼养珍稀灵长类行为学研究
胡新波何鑫黄淑芳江志
灵长类动物广泛饲养于国内的动物园中,由于笼舍的限制和人为的饲养管理导致动物在行为、生理和繁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圈养动物经常表现一些高度重复的行为-刻板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同时物种的...
关键词:
关键词:灵长类动物笼养饲养管理
圈养条件下川金丝猴毛尾线虫感染控制方法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川金丝猴在我国诸多动物园中均有饲养,有的还形成了小种群,饲养、繁殖都较好,但其毛尾线虫的感染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动物园。通过对杭州动物园内的7只川金丝猴在不同温度、不同驱虫方式驱虫后毛尾线虫的重复感染情况进行探讨,1 a来对442个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圈养条件下的川金丝猴毛尾线虫的重复感染对温度不敏感;驱虫后采用火焰消毒将有效降低重复感染;连续采用2个疗程驱虫比采用1个疗程驱虫的效果好。这些数据将为进一步做好圈养川金丝猴乃至灵长类动物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更好的优化川金丝猴的种群管理做好铺垫。
黄淑芳胡新波于学伟朱岩胡红卫
关键词:川金丝猴驱虫效果
对动物园转型期饲养线管理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以杭州动物园近几年对饲养线管理模式的改革为例,对动物园转型期饲养线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是饲养线组管理层级的减少,给“饲养主管”压担子,以饲养点为基础,全方位打造团队.建立科学的公平的考评机制.为动物园的长久发展...
胡新波江志
关键词:动物园运营管理考评机制
西湖风景名胜区流浪猫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2018年
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Toxop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的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宿主范围十分广泛,能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温血脊椎动物的有核细胞,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弓形虫最早于1908年由Nicolle和Manceaux在北非突尼斯的啮齿类梳趾鼠体内发现,现已分布于世界各地[2].据统计,1985~2006年期间我国猫弓形虫感染率在14.06%~78%之间[3].
应志豪应志豪黄淑芳陈玎玎王才益龚利洋胡新波
关键词: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流浪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寄生性原虫病刚地弓形虫
幼狮心电图的测定和分析
1996年
本研究采用标准双极肢导联(I,Ⅱ,Ⅲ)和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对未经麻醉并处于清醒安静状态下的4只全同胞幼狮进行了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幼狮的平均心率为159±1次/min,均为窦性心律,QRS波平均心电轴为68±18°。P波,QRS综合波及T波持续时间分别为0.055±0.004s,0.067±0.006s和0.069±0.012s。R-R,P-R,S-T及Q-T间期分别为0.378±0.002s,0.082±0.006s,0.078±0.0058和0.225±0.017s。P波的形态在I,Ⅱ,Ⅲ和aVF导联中呈正向,而在aVR及aVL导联中呈负向;QRS综合波的波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I,Ⅱ,Ⅲ及aVF导联中主要表现为R型正向波,而在aVR,aVL导联中则表现为Q或S型负向波;S-T段无出现移位现象;T波在aVL导联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在I,Ⅱ,Ⅲ和aVF导联中,主要呈正向,在aVR和aVL导联中则往往呈负向.
章开训杨学伟曾卫东陈天佳胡新波
关键词:心电图
环境丰容对川金丝猴毛尾线虫感染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对川金丝猴笼舍进行环境丰容前后的毛尾线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丰容前7只川金丝猴毛尾线虫的感染情况,通过7次取样结果显示每克粪便中毛尾线虫卵达到10 000/g以上的占70%;其次分析7只川金丝猴在相同季节进行的丰容前后毛尾线虫感染程度的变化,通过2012年9~11月和2013年8~10月共12次取样,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丰容后感染情况明显低于丰容前(F=13.33,P=0.001);再次对环境丰容3个月后毛尾线虫卵与丰容前比较,通过2014年1月的5次取样,结果同样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丰容后3个月的虫卵与丰容前无显著差异(F=1.529,P=0.240).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丰容对动物感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发现感染毛尾线虫的川金丝猴在群养条件下,丰容后3个月要对地面的垫料进行更换.
胡新波黄淑芳何鑫于学伟朱岩胡红卫
关键词:川金丝猴
21种圈养野生动物血液α-淀粉酶水平的测定
2013年
杭州动物园经过3 a的时间采集了园内饲养的21种80头(只)临床表现健康野生动物的外周血,测定了α-淀粉酶的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物种α-淀粉酶水平差异显著。食肉动物中,豹属动物的范围为1 895.5~3 321.0U/L,而熊类在32.0~40.0 U/L之间;小熊猫为1 289.4 U/L;草食动物中,鹿科动物和长颈鹿、斑马、鬣羚等在17.0~55.0 U/L之间,而羊驼、双峰驼分别为1 355.7 U/L和1 354.0 U/L,亚洲象最高,为9 434.0 U/L;灵长类动物的α-淀粉酶水平较低,川金丝猴为12.8 U/L,黑猩猩为26.2 U/L;鸟类中小天鹅为1 982.7 U/L,疣鼻天鹅为824.0 U/L。上述结果对今后通过淀粉酶诊断胰腺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黄淑芳胡新波
关键词:野生动物Α-淀粉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