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红 作品数:14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吴阶平医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颈椎失稳的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颈椎失稳人群构成情况,分析RA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并进行了颈椎X线片检查的RA患者共43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统计纳入RA患者中颈椎失稳患者占总人群的构成比以及不同类型颈椎失稳患者占比情况,并使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式比较颈椎失稳RA患者和无颈椎失稳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临床特点。结果:439位患者中男性84例,占总人数19.1%;女性355例,占总人数80.9%。患者平均年龄(52.9±13.9)岁。病程中位数60个月,病史最短2周,最长46年。合并颈椎失稳者有130例,占29.6%(130/439),其中寰枢关节向前半脱位(anterior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AAS)占24.6%(108/439),齿状突垂直半脱位(vertical subluxation,VS)占7.3%(32/439),下段颈椎半脱位(subaxial subluxations,SAS)占2.3%(10/439),130例中有20例同时合并2种不同类型颈椎失稳。与无颈椎受累组患者相比,颈椎失稳组患者病程长[120(36,240)个月vs.48(12,120)个月]、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56.9%vs.29.9%)、患者总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高(4.89±2.49 vs.3.93±2.38)、血红蛋白含量低[(111.31±19.44)g/L vs.(115.56±16.60)g/L],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率高(90.8%vs.76.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抗角蛋白抗体阳性率、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用药史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29.6%的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RA颈椎失稳人群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患者总体VAS评分高、血红蛋白含量低及抗CCP抗体阳性� 张璐 胡小红 王庆文 蔡月明 赵金霞 刘湘源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颈椎失稳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定量反映肝脏铁沉积的体模研究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扫描结合物质分离技术定量评估肝脏铁沉积的可行性。方法:使用256排单源双能CT的GSI模式和管电压80/140kVp瞬时切换技术,管电流分别取200、320和485mA,对肝脏铁沉积体模(共6个PVC管,其内为正常大鼠肝脏匀浆-右旋糖酐铁混合液,铁浓度分别为50.000、25.000、12.500、6.250、3.125和0mg/mL)进行扫描。随后使用GSI分析软件,获得铁/水基物质对图像,于每个PVC管内勾画直径6mm、面积为28.26mm2的圆形ROI,测量各ROI的虚拟铁浓度值(VIC),每个PVC管自上向下选取3个层面,取3个层面VIC测量值的平均值录入数据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管电流条件下VIC测量值的差异,再对VIC与实际肝脏铁浓度(LIC)的相关性行Pearson分析,并拟合线性方程。结果:不同管电流(200、320和485mA)条件下测量的VIC值均与LIC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均为0.998(P=0.000),且不同管电流下VI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F=0.001),散点图显示VIC(x)与LIC(y)呈线性相关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1.076x-1.602(R2=0.995,P=0.000,F=994.169),y=1.104x-1.193(R2=0.995,P=0.000,F=969.015)和y=1.089x-1.461(R2=0.996,P=0.000,F=1112.086)。结论: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可定量分析肝内铁沉积,从而为临床无创性分析铁沉积的严重程度及评估疗效提供重要信息。 谢婷婷 刘龙平 单慧明 石桥 胡小红 成官迅 郭英关键词:肝脏 铁过载 双能CT 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4 2007年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roy pseudotumor of theliver,IP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常与肝内其他结节及肿块病变相混淆。该病变1953年首先由Pack等报道^[1]。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发展及对该病变认识的提高,近10余年来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2,3,4,5]。现将近年来肝脏假瘤的CT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诊断水平。 胡小红 言伟强双能量CT全肝灌注成像在肝硬化中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双能量CT全肝灌注成像在诊断肝硬化中的价值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科80例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作为硬化组,80例患者的Child-Pugh分级:A级33例、B级31例、C级16例。选取80例无肝硬化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通过双能量CT进行GSI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硬化组与对照组的肝脏情况,采用碘帕醇作为增强剂,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对比不同分级的患者肝左叶、右叶、尾状叶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门脉主干的静脉期化标准化碘浓度。结果根据双能量CT的检查结果可知,硬化组患者的HAP为(0.83±0.31)m L/(min·m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0.21±0.08)m L/(min·ml),而PVP和THBF则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的动脉期碘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的门静脉主干的碘浓度比有明显变化,A级高、C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CT全肝灌注在诊断肝硬化中具有一定优势,且能通过多点多参数分析帮助临床医生对肝硬化的程度进行判断,有助于下一步的治疗。 江国银 王成恩 冯飞 邓乾华 胡小红 周雯 成官迅关键词:肝硬化 能谱成像 CHILD-PUGH分级 类风湿关节炎初治患者颈椎失稳情况及临床特征 2021年 目的:研究初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者占比情况以及临床特征,并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期间行颈椎X线检查且有临床用药记录的RA患者,收集包括颈部症状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构成比,比较有无颈椎失稳两组初治R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初治及经治RA患者的颈椎失稳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408例RA患者中初治患者105例,女性87例,占82.9%,患者平均年龄(52±14)岁,病程中位数24个月,最短2周,最长30年。28.6%(30/105)合并颈椎失稳,其中病程≤24个月的初治RA颈椎失稳的发生率达13.6%。颈椎失稳组和无颈椎失稳组患者的颈部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相比,颈椎失稳患者病程更长[60(18,180)个月vs.16(8,51)个月],更多合并外周关节畸形(63.3%vs.21.3%),血红蛋白水平较低[(106.90±21.61)g/L vs.(115.77±14.69)g/L],经治及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颈椎失稳RA患者中,初治RA患者除病程更短[120.0(72.0,240.0)个月vs.60.0(27.0,167.5)个月]外,各类型构成情况与经治RA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相似,病程小于24个月的早期初治RA患者中已有相当比例合并颈椎失稳;颈部相关症状在初治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人群中并无明显特异性;对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临床特点的初治RA患者应注意排查颈椎失稳。 张璐 胡小红 陈澄 蔡月明 王庆文 赵金霞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颈椎失稳 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四肢神经鞘瘤的MRI征象,提高MRI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共16个肿瘤,7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2例位于上肢,6例位于下肢。所有病例为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15个肿瘤与神经束偏心性相连。15个肿瘤见"靶征",2个见"辐轮征",15个肿瘤周围见"脂肪环绕征"。5个病变内伴有囊变,1个伴有出血。增强后病变内"靶心"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胡小红 王成林 刘鹏程 刘阳 戚玉龙 林兰英关键词:神经鞘瘤 四肢 磁共振成像 能谱CT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观察证实的腹部多发病灶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多发病灶,包括肝脏、胃、肾上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CT能谱图像。多发病灶的感兴趣区按照直径5mm的圆形选取,用能谱后处理工具行多发病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散点图分析,将三个图像的吻合情况分成基本吻合,部分吻合,不吻合三种情况,比较多发病灶能谱图像的吻合情况,总结规律,对腹部多发病灶的同源性作出评价。结果:发现腹部恶性肿瘤原发灶与多发转移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图像基本吻合,散点图部分吻合,提示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源。多发良性病灶如血管瘤、能谱图像也基本吻合,可帮助诊断病灶的同源性。结论:初步判断能谱CT可作为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的有效工具。 杨伟洪 沈新平 潘娜 向先俊 胡小红关键词:能谱CT 同源性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征象,提高C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结合病理表现,对其CT三期增强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SPTP均为单发。5例位于胰尾,3例位于胰头,1例于胰颈。7例为类圆形,2例为浅分叶状。8例均有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9例中有8例最大径>4cm,为囊实性,1例最大径<4cm,为实性病变。增强后所有病变实性部分自周边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向中央延迟强化。2例见点条状钙化,5例伴有出血。所有病例均未见胆管或胰管扩张。结论 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胡小红 王成林 刘鹏程 邓乾华 单慧明关键词: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利用CT和钡餐造影检查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CT和钡餐造影检查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口服阳性对比剂常规CT增强加三维重建;以及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用卡方检验分析两者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20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13例(65%),定性诊断正确18例(90%)。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20例,正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12例(60%)。两者在定位、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上差异值分别为P<0.01、P=0.038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者结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5%(19/20)。结论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明显,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而定位准确率低。钡餐造影明确间质瘤与肠管关系;定位诊断优势明显。CT结合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明显提高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杨伟洪 向先俊 胡小红 刘鹏程 李彦豪关键词:钡餐造影 腹部异位胰腺的CT诊断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胰腺(EP)的CT征象。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EP,对其CT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EP均为单发,其中4例于胃窦小弯侧,1例于胃窦大弯侧,1例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空肠上段系膜区。5例椭圆形,边缘光整2例形态不规则,边缘轻度分叶状、小结节状。6例胃肠道EP中,有1例周围出现脂肪密度。平扫及增强CT 6例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各期与主胰腺强化一致,1例合并胰腺炎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较主胰腺减低。结论 CT平扫和增强可显示腹部异位胰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形式的特点,对腹部EP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胡小红 王成林 邱立城 邓乾华关键词:异位胰腺 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