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位钧
- 作品数:12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
- 胡位钧
- 关键词:政治沟通政治整合
- 文献传递
- 政策的“罗生门”——一项社会政策的变异与反思
- 2008年
- 本文以2004年上海市政府推行的"万人就业项目"及其在某街道小区的政策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政策设计者的主观动机与政策"受益者"的主观评价之间"罗生门"式的惊人抵牾,探讨政策的客观运行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主观诉求及其相互博弈,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政策扭曲和制度变异。本文所采取的案例研究方法,以管窥豹、由点及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离散结构",以及全能型政府治理模式所面临的制度困境和现实危机。
- 胡位钧
- 关键词:社会政策政府治理模式当代中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 现代化发展的失衡与危机——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06年
- 1989—2001年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历程,证明了经济与政治的不均衡发展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现代化具有天然的不均衡性,国家必须实现政治发展,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即通过提供更加完整、更加充盈、公正的均衡性公共物品,消除或减轻经济现代化的不均衡后果,引导经济现代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 胡位钧
- 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一个街道社区的共同体生活再造被引量:13
- 2005年
- 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的“社区建设”活动中,特定的居民结构、建筑结构和组织结构分别作为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人的因素,发挥着构筑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居民委员会的传统角色正在发生转换,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社区有可能成长为“后单位时期”新型的社会组织空间。
- 胡位钧
- 关键词:公共空间
- 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
——中国社会政治整合的变迁与重构
- 现代国家凭借超地方的抽象认同机制,实现了现代分化社会的国家整合,但是,由于这种整合形式并不具有内生性和地方性,因此,在完成机械整合的同时,又不免造成了国家伦理的丧失、规范结构的失范,以及群己之间的认同差异和认同危机。现代...
- 胡位钧
- 关键词:政治沟通政治整合
- 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内涵及其合理定位被引量:7
- 2002年
-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本文的论证旨在表明,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着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 胡位钧
- 关键词:人民主权原则主权
- 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协调被引量:6
- 2005年
- 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遵循的是一条以不均衡作为“发展起点”和“发展代价”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财富、利益、权利的分化,长此以往必将损害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不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后果的辩证否定,其思想实质是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文章认为,强化中央政府权能、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公共资源的制度性积累和均衡性分配,是平衡社会结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先决条件。
- 胡位钧
- 关键词:社会分化统筹发展和谐社会
- “大分流”背后的隐秘历史
- 2007年
- 在当今史学看来,划分“历史分水岭”的做法无异于裁剪历史,以反历史的方式对待历史,使“历史的真实”湮没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抽象命题中。这话说得有理,只是在一般的层面上谈论中国历史,还是有必要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政治转折、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社会转折、1905年废除科举的文化转折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1750年前后的中西分流,被一些史学家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尽管在1700年~1820年间,中国的GNP依然高于欧洲和日本,1820年,中国的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达到日本的5.28倍,但此时已成强弩之末,分流的格局初露端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中国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细致地描绘了这个历史的分水岭。
- 胡位钧
-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义和团运动经济发展史史学家
-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与反思被引量:36
- 2005年
-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区建设”运动,为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各种区域性社区试验的推动下,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制度空间、制度基础和制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总体趋向是有利于自主社会的发育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场制度变革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国家而非居民自身,因此,现有的制度创新不可避免地在国家所作的制度定位和制度所需的社会基础之间面临张力,其最终绩效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制度变革驱动力的转换。
- 胡位钧
- 社会政策的“积极”转型:OECD的经验及其启示被引量:9
- 2010年
- OECD的积极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念,是以社会投资、社会参与和积极干预的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以此减轻福利国家的税收依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依赖。围绕着"社会投资"的理念,积极型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关注人生的低谷和尾声,而是扩展至人生的所有阶段,并具体呈现为积极型的儿童发展政策、成年就业政策和老年保障政策。OECD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 胡位钧
- 关键词:社会政策福利改革就业政策O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