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珍

作品数:16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菌根
  • 6篇丛枝菌根
  • 5篇酶活性
  • 5篇菌根真菌
  • 5篇丛枝菌根真菌
  • 4篇土壤呼吸
  • 4篇土壤酶
  • 4篇土壤酶活
  • 4篇土壤酶活性
  • 3篇生物量碳
  • 3篇苜蓿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量碳
  • 3篇物量
  • 3篇降解
  • 3篇根瘤
  • 3篇根瘤菌
  • 3篇

机构

  • 13篇西南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16篇罗珍
  • 7篇郭涛
  • 6篇王晓锋
  • 5篇朱敏
  • 4篇张磊
  • 3篇张宇亭
  • 3篇刘晓燕
  • 2篇线岩相洼
  • 2篇李萍
  • 2篇何根林
  • 2篇袁兴中
  • 2篇杨学森
  • 2篇杨举
  • 2篇刘军
  • 2篇申婷婷
  • 2篇张晓亮
  • 2篇王宫
  • 2篇李文晶
  • 2篇朱丹
  • 1篇夏志强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蚕业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射病小鼠早期中枢神经炎症和外周炎症的变化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热射病小鼠早期(0~24 h)中枢神经炎症和外周炎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7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热射病后各时相(0、1、6、12、24 h)观察组。应用环境模拟舱建立热射病小鼠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生存率、直肠温度变化和体质量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情况,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浓度。结果热暴露后小鼠直肠温度超过42℃,1~2 h出现低温期,24 h后小鼠存活率为78.57%,成功制备热射病小鼠模型;大脑皮层及海马在热暴露后1 h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达到最高峰值(P<0.01),6 h后逐渐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4 h后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外周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在1 h后含量显著增加(P<0.01),之后缓慢下降,到24 h后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内毒素在热暴露即刻(0 h)开始明显升高,6 h后达到峰值,至24 h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热射病小鼠在热暴露12 h内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一过性炎症反应,而外周炎症反应持续至24 h之后,提示热射病小鼠早期中枢神经炎症反应与外周炎症反应可能是相互独立发生。
刘军王宫何根林杨举张晓亮罗珍申婷婷李萍李文晶杨学森
关键词:热射病小鼠
热射病小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热射病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热射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动物环境模拟舱建立温度(41.2±0.5)℃,相对湿度(60±2)%的热暴露损伤模型,将57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组和热射病1、6、24 h组。Real-time PCR检测大脑皮层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的表达,以及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脑皮层CD45、CD11b、FIZZ和CD206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CD45和CD206的分布和共定位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在热损伤后1 h达高峰,而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在热损伤后24 h达高峰(P<0.01)。Western blot检测M1型极化标志物CD45及CD11b的蛋白表达量,在1 h后显著升高,随后逐渐下降,24 h后最低;M2型极化标志物FIZZ与CD206的表达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均在24 h后显著升高并达峰值(P<0.01)。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45和CD206共定位表达于热射病小鼠大脑皮层,且分别在热损伤后1 h和24 h荧光光密度增强。结论热射病后小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活化,其活化的规律表现为热射病后1 h主要为M1型极化,而在热射病后24 h则主要表现为M2型极化,这种变化形式可能与热射病后出现的中枢神经损伤有关。
王宫刘军何根林杨举李萍张晓亮李文晶罗珍申婷婷杨学森
关键词:热射病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
分根装置中接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本试验通过两室分根装置种植玉米,利用网袋法研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两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试验分别在玉米移栽后第20 d、30 d、40 d、50 d和60 d时取样,通过测定接种AM真菌后玉米秸秆中碳、氮释放,土壤中3种常见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探讨AM真菌降解玉米秸秆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未接种根室相比,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真菌的菌根室玉米秸秆降解量提高了20.75%和20.97%;另外,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加快了玉米秸秆碳素释放,降低了氮素释放,致使碳氮比降低25.45%和26.17%,有利于秸秆进一步降解。在本试验条件下,接种AF真菌的菌根室中土壤酸性磷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并增加了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作用,形成了明显有别于根际的微生物区系。这一系列影响都反映出AM真菌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玉米秸秆的降解过程,是导致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
罗珍朱敏王晓锋刘先良郭涛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
分根装置中丛枝菌根真菌影响蚕豆秸秆降解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研究丛枝菌根对植物凋落物降解的作用,采用四室分根装置即土壤室、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分室间用37.4μm尼龙网和有机板分隔,尼龙网袋包埋蚕豆秸秆于不同分室内,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试验分别在移栽后第20、30、40、50、60天时取样,通过比较不同分室内在降解过程中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60d的培养后,与非根际土壤室(S)相比,根室(R)、菌根室(M)和菌丝室(H)蚕豆秸秆降解量分别提高了15.61%,20.54%和7.74%,降解系数分别提高了25.87%、35.00%和12.17%。M室中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三室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菌根室(M)和菌丝室的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作用也显著增加。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系后,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的大小和活性来作用于蚕豆秸秆的降解过程,成为造成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这也表明了丛枝菌根真菌土壤碳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郭涛石孝均朱敏罗珍
关键词:降解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
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7年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晓锋袁兴中袁兴中陈槐何奕忻罗珍刘恋
关键词:河流系统碳排放
供硫和丛枝菌根真菌对洋葱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以珍珠岩为植物的生长基质盆栽试验,分别供给0.1、1.75和4 mmol/L三个不同硫水平的Long Ashton营养液,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对洋葱(Allium cepa L.)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地改善了宿主植物的磷营养水平,促进了洋葱的生长;而硫处理对洋葱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供硫水平的提高植株地上部全硫含量和有机硫含量显著增加。接种菌根真菌对洋葱硫营养的影响受外界供硫水平的影响,在供硫0.1 mmol/L时降低了洋葱植株的硫含量;而在供硫1.75和4 mmol/L时显著改善了洋葱的硫营养状况,宿主植物的酶解丙酮酸(enzyme produced pyruvic acid,EPY)的含量也显著增加。说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帮助宿主植物吸收外界环境中硫营养成分,改善洋葱的硫营养状况及品质。
张宇亭罗珍郭涛
关键词:洋葱丛枝菌根真菌丙酮酸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为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利用玉米秸秆为材料制成网袋,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Zea mays L.)为宿主植物,分别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于30,40,50,60d时收获后分析玉米秸秆降解量和C、N释放量,并运用Olson的指数模型Bt/B0=e-kt计算玉米秸秆及C、N的降解系数。数据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G.mosseae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降解量和降解系数,与不接种处理相比,分别高出5.21%,6.26%。C释放量、碳素降解系数也明显增加。接种处理减少了N释放量,且氮素降解系数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接种处理玉米秸秆的C、N降解系数不同直接反映了其降解速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玉米秸秆的C/N,使秸秆更易于降解。研究结果显示出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罗珍王晓锋朱敏线岩相洼郭涛
关键词:玉米秸秆降解丛枝菌根真菌降解系数C/N比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残体降解的影响
植物残体作为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基本载体,是连接植物与土壤养分循环的“纽带”,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残...
罗珍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残体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
文献传递
钙磷对酸铝胁迫后紫花苜蓿-根瘤菌体系结瘤固氮的修复效应被引量:5
2012年
本试验采用水培法,以三得利紫花苜蓿和耐酸苜蓿根瘤菌91522为材料,探讨了酸铝胁迫处理苜蓿幼苗1周后,施加Ca2+、P对紫花苜蓿-根瘤菌结瘤固氮性能和群体感应的修复/恢复作用。结果表明,酸铝毒害后,Ca2+对紫花苜蓿-根瘤菌结瘤过程有显著的修复效应,根瘤菌群体感应、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提高;4μmol/L P素营养与Ca2+存在交互效应,导致苜蓿现瘤时间较未经修复的处理提前14d,苜蓿结瘤总数提高了247.09%,结瘤率达到90%,根毛变形率由3.33%提高到28.89%。Ca2+对结瘤动力学曲线的修复作用主要表现为从开始结瘤起同期结瘤数显著提高。P素对结瘤数影响在Ca2+5mmol/L条件下较显著;Ca2+对固氮酶活性有显著提高作用,而且5mmol/L效果优于10mmol/L,4μmol/L P素可以进一步提高固氮酶活性。初步认为,补充Ca2+和4μmol/L P可以促进根瘤菌在酸铝胁迫条件下群体感应物的分泌、改善苜蓿根毛对结瘤信号的感知和变形,修复酸铝对苜蓿和根瘤菌的毒害,恢复和提高固氮性能。
王晓锋罗珍刘晓燕朱丹夏志强周建华张磊
关键词:紫花苜蓿
蚕沙发酵有机肥对烟草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拓宽蚕沙有机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范围,对促进蚕沙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蚕沙发酵有机肥对烟草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能够有效提高烟草植株叶片的生物量,烟叶的干质量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增加了46.16%,有显著差异(P<0.05);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可增加烟叶中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高出68.51%、59.15%、100.32%),且优化N、P、K 3种营养元素在烟草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比率,减少N、K在根和茎中的积累,提高N、K在烟叶中的分配比率;与对照相比,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可使烟叶中的水溶性总糖含量提高30.17%,施木克值趋于适中,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趋合理。研究结果显示出蚕沙发酵有机肥在烟草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罗珍张宇亭申鸿郭涛
关键词:烟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