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鼓室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观察鼓室地塞米松灌注(ITD)联合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SSNHL)的近期疗效,比较此方法与"单纯静脉地塞米松+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别。方法将住院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A组(11例,11耳)、治疗B组(11例,13耳)、对照A组(11例,11耳)、对照B组(11例,13耳)。签署同意书后,对照A组、B组给予静脉输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高氧液(A组)/高压氧(B组)、活血化瘀类中药、维生素类等药物;治疗A组、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TD。于ITD结束和一个疗程(10 d)结束当天或第2天复查纯音测听,记录检查结果并计算500 Hz、1 kHz、2 kHz、4 kHz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PTA),比较4个组治疗前后PTA及250 Hz、8 kHz纯音听阈的差异。以提高15dB HL为有效,比较各组有效率的差异,并观察ITD的并发症。结果治疗A组治疗后PTA提高(25.73±6.07)dB HL(P<0.01);治疗B组治疗后PTA提高(24.15±4.86)dB HL(P<0.01);对照A组治疗后PTA提高(16.36±3.36)dB HL(P<0.01);对照B组治疗后PTA提高(19.46±6.01)dB HL(P<0.01)。4个组治疗前后P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治疗A组外,各组治疗前后250 Hz改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治疗B组外,各组治疗前后8 kHz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250 Hz和8 kHz,治疗A组与对照A组、治疗B组与对照B组之间听力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有效9耳(81.8%),对照A组有效4耳(36.4%),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有效8耳(61.5%),对照B组有效5耳(38.5%),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B组22例患者穿刺耳均未见鼓室内感染,无效但听力未见继续下降1例。注射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眩晕5例、轻微水肿2例,余20例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ITD联合静脉地塞米松及传统的活血化瘀类、维生素类、高氧液或高压氧等治疗突发性耳聋方法有效,疗效可能比单纯运用全身地塞米松及传统的活血�
- 刘冬梅徐开伦罗晓贾全凡任贤灵袁龙罗通勇刘军马殿伟岳胜清文晓蛟付誉颖
- 关键词:鼓室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
-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差异的临床研究
- 目的:采用大样本研究,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3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的2074例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中隔偏曲窄侧和宽侧的鼻窦炎发生例...
- 罗晓
-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窦炎发病率
- 文献传递
-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差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采用大样本、前瞻性调查,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6-01-2012-03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的2 074例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中隔偏曲窄侧和宽侧的鼻窦炎发生例数分别为1 687例(81.3%)、1 582例(76.3%),未发生例数分别为387例(18.7%)、492例(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窄侧发生鼻窦炎的危险度RR值(1.4)高于宽侧(0.7);窄侧、宽侧2组鼻窦炎个数等级资料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侧平均秩次(1 656.396)显著大于宽侧(1 612.184);男女鼻窦炎发病率分别为50.6%(1 049/2 074)、49.4%(1 025/2 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向左侧偏曲1148例(55.4%),向右侧偏曲926例(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侧与宽侧的解剖变异主要有钩突肥大(7.0%、27.0%),中鼻甲肥大(7.8%、38.0%),筛泡肥大(26.2%、39.0%),中鼻甲反常曲线(5.4%、15.5%),下鼻甲肥大(52.9%、67.0%),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0.5%、2.8%)。结论:鼻中隔偏曲窄侧鼻窦炎发病率高于宽侧;男女鼻窦炎发病率无差异;鼻中隔向左侧偏曲的发生率较向右侧高;鼻腔宽侧发生代偿使其鼻窦炎发病率升高;单纯鼻中隔矫正术并不一定能恢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下鼻甲肥大与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 罗晓梁传余徐开伦唐嗣泉任贤灵刘冬梅
-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窦炎发病率
- 鼻息肉发病机制中Th2类相关细胞因子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被引量:7
- 2012年
- 鼻息肉(nasal polyps,NP)是发生于中鼻道的脱垂的水肿性炎性黏膜,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鼻-鼻窦黏膜长期慢性炎症的最终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鼻息肉的主要病理特征(90%以上鼻息肉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高复发率是鼻息肉的临床特点(一般患者术后复发率可达15%~40%,而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术后复发率可高达70%)。各年龄均有发病,
- 罗晓徐开伦
- 关键词:鼻息肉TH2类细胞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