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惠缙

作品数:30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4篇道德
  • 4篇遗民
  • 4篇民初
  • 3篇学衡
  • 3篇学衡派
  • 3篇社会
  • 3篇文化
  • 3篇文学表达
  • 3篇会通
  • 2篇大学生
  • 2篇代文
  • 2篇道德教育
  • 2篇德教
  • 2篇新人文主义
  • 2篇遗民情结
  • 2篇人文主义
  • 2篇诗学
  • 2篇诗学阐释
  • 2篇清末

机构

  • 28篇吉首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0篇罗惠缙
  • 3篇周彩云
  • 1篇张利玲
  • 1篇彭广林
  • 1篇田茂军
  • 1篇阳耀芳
  • 1篇刘智

传媒

  • 3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成都教育学院...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4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早期胡先骕的“古典”守望被引量:2
2006年
作为学衡派的中坚人物,早期胡先在中国与西方、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中、西“古典主义”的追求与守望。他的“执古”、“存古”不仅局限于以传统诗性、诗话理论和散文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性内容,而且包含了以古希腊、罗马为核心的欧洲古典性内容。
罗惠缙
关键词:古典主义会通
试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难题及其对策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早的专业课程,至今仍然是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但在当前市场经济冲击之下,课程教学遭遇诸多难题和矛盾,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能力培养是脱离困境、解决难题的唯一途径。
张利玲罗惠缙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难题
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
"以诗补史"观念经黄宗羲发轫后,王国维成为真正的实践者。王国维诗、史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906年前后萌芽,辛亥东渡旅居日本期间,诗与史的关系逐渐明晰;1912年《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正式形成...
罗惠缙
关键词:诗学阐释
文献传递
大学生导师制与大学生“三全”教育的实践被引量:3
2012年
本科生导师制是吉首大学文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的一种创新性教育管理模式。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导师,每一个教师都承担具体的指导任务。
田茂军罗惠缙
关键词:导师制全面成才
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
2011年
"以诗补史"观念经黄宗羲发轫后,王国维成为真正的实践者。王国维诗、史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906年前后萌芽;辛亥东渡旅居日本期间,诗与史的关系逐渐明晰;1912年《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正式形成。王国维以《湖山类稿》参核南帝后北狩事及《颐和园词》、《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等诗歌创作是"以诗补史"实证的体现。"以诗补史"与"诗不可兼史"、"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等共同构成了"诗史互证"体系,可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文艺学中的体现。此法是一种普遍性的研究法则被同时代人如杨钟羲、陈寅恪、邓之诚、孟森等共同体认,被浦江清直接继承。王国维的"以诗补史"论一方面符合学术趋向的选取和儒家诗教传统复兴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实践其道统担当、学统承续的"文化遗民"心境的手段和方式。
罗惠缙
关键词:诗学阐释
希社遗民关于孔子的宗教想象与文学表达
2011年
希社是高翀等遗民于民初发起成立的一个文人社团。希社遗民用思想家的眼光及思维品评孔子,认为孔子是教主、宗教家,由此对尊孔的缘由、方法、目的作了依次递进的分析。希社遗民还用诗、文等抒发了对孔子、孔教的景仰之情,表达了对孔林、孔庙的虔诚膜拜,既呈露了遗民之思,又希望能在学术寖衰时振兴孔教和学术。希社遗民的宗教想象与文学表达凸显了他们的文化担当、文化赓续之决心。
罗惠缙
关键词:孔子孔教文学表达
民初遗民诗词中的苏轼意象被引量:1
2015年
苏轼意象不同于苏轼形象,苏轼意象是由具象的人生经历、亲友、遗物、文学图录等与抽象的文化精神(文学精神、文学人物、人格魅力和文化性格)及与其关联的爱情、友情等构成。因苏轼独特的文化精神影响,苏轼经历、心灵的神通等原因,民初遗民借助淞社、超社(逸社)、须社、沤社、白雪词社等社团雅集、酬唱活动,通过对苏轼生日的追忆,表达了对苏轼狂旷谐适的人格精神、人格魅力和文化性格的崇敬与景仰;通过对苏轼图像、遗物、遗迹的吟咏,表达了对苏轼的崇拜与神往;通过对苏轼兄弟情、友情、爱情诗的唱和,表达对普适的人间情爱的肯认与赞颂。分析苏轼意象为了解文化的苏轼、了解苏轼的文学意义提供了参考。
罗惠缙
民初遗民生存方式之文化意蕴解析被引量:4
2007年
民国初年遗民选择的复辟,留辫、易服与归隐,变名,筑室,殉节,崇陵情结,自断年谱,停作日记、文章等方式是一种与明代遗民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把日用性的名字、服饰及室名等外在性内容赋予内在的文化意蕴,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归隐、留恋故主等“孤露遗臣”之情怀,一方面表现了他们不与民国合作,甚至敌视中华民国的态度。注目民初遗民这样特定人群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转型过程中社会、时代、文化复杂性、多面性的认识。
罗惠缙
关键词:文化意蕴
民初遗民诗话的民族意识探析——以魏元旷《蕉庵诗话》为中心
2010年
民初诗话具有浓厚的遗民情结。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罗惠缙
关键词:民族意识遗民情结社会变迁
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同题群咏是指对同一诗题、题材或事件集体进行吟咏。民初遗民诗词同题群咏对象多样,表现形态各异。主题思想总体为抒发遗民情怀,具体表现在遗民情结、隐逸思想、志节追求和颂寿怡情之乐四方面。在艺术特征上,有明显的意象指向性,重点关注主题意象、典故意象以及意象扩大、意象转换等;题咏方式区别于通常的诗歌唱和,以共鸣,或有感而发,或借题发挥形式出现,部分群咏诗词时间跨度长。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既是对传统诗歌唱和的继承,也是文学抒情表达方式的新趋势。
罗惠缙
关键词:艺术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