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薇臻

作品数:1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悲剧
  • 2篇狄更生
  • 2篇艺术
  • 2篇现代主义
  • 2篇罗杰·弗莱
  • 2篇后现代
  • 2篇冲突论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技巧
  • 1篇艺术特色
  • 1篇艺术研究
  • 1篇英国小说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精英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中国文化元素
  • 1篇中国艺术
  • 1篇审美现代性
  • 1篇世界文明
  • 1篇书信

机构

  • 1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白薇臻
  • 3篇杨莉馨

传媒

  • 2篇文教资料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丝绸之路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广播电视...
  • 1篇滨州职业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托妮·莫里森的多元叙事技巧探析——以《最蓝的眼睛》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具有独特的多元叙述特色。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力图分析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的非线性叙述模式、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叙述角度的多元叙事特点,探析其创作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
白薇臻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试析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2015年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以高超的艺术水准立于世界经典文学的长廊。而纳博科夫作为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他在《文学讲稿》中对福楼拜及《包法利夫人》所作的评论可谓是天才对天才的评析。尽管他的评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对作品的细节和创作手法等的评述仍堪称经典。
白薇臻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纳博科夫
《呼啸山庄》悲剧意识探析
2015年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了自己的悲剧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呼啸山庄》这部经典小说中蕴含了黑格尔的悲剧意识,主人公正是用自我片面性的毁灭换来了最终平静祥和的景象。
白薇臻
关键词:《呼啸山庄》悲剧意识冲突论
在后现代与哥特之间——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艺术研究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其前期作品以疯狂题材和畸形人物著称,充满了浓重的哥特色彩,后期则由惊世骇俗的题材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创作中融入对后现代社会和时代历史的反思。因此,麦克尤恩的创作将“哥...
白薇臻
关键词:英国小说艺术特色后现代性
文献传递
论《拉格泰姆时代》中的“机械复制”和“变化”主题
2018年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犹太作家E. L.多克特罗的代表作。这部并不厚重的小说因其融事实和虚构于一体,消解小说与历史的界限,以及鲜明的后现代创作风格在美国文坛引起轰动。因此,长期以来学界多从创作技巧与写作手法上解读这部作品,从而忽略了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解读。然而,这部小说正是以"机械复制"和"变化"为主题,以探寻二者的动态平衡为目的,从而深刻地探讨了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影响,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后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
白薇臻
关键词:机械复制后现代
以形式之美跨越文化鸿沟——论伦敦现代主义运动对中国艺术的借鉴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通过以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和贝尔以形式审美作为进入中国艺术的门径,同时从自身艺术变革的需要出发再度阐释了中国艺术,使之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美学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弗莱和贝尔首先从重主观表现的美学思想出发,推崇中国艺术的散点透视与平面构图,进而还借鉴了韵律、留白的观念与技巧,使中国美学词汇成为现代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弗莱和贝尔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并未真正从中国语境出发,而与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相连,这就使得他们表面上非政治性的审美主义背后,又体现出隐含的政治性。
杨莉馨白薇臻
关键词:中国艺术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现代主义
试探《傲慢与偏见》中书信的运用
2014年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在这本精致的作品中,优美的书信成为不可忽视的工具,人物间书信的交流贯穿了整部作品,让全书笼罩在浓浓的墨香中。同时,书信的运用在描写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白薇臻
关键词:简·奥斯丁书信
试探陆川电影的冷漠美学和悲剧美学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中国引人注目的新生代导演,除近期才开始上映的《王的盛宴》,陆川凭借早期完成的三部电影,向大众展示他独特的电影世界。如果说在处女作《寻枪》里,陆川初试牛刀并由此在影坛站稳脚跟;那么《可可西里》便是他探求独特拍摄风格和自我独立价值,并广受赞誉的作品;《南京!南京!》则是陆川对于这种自我独立价值的坚守。就陆川较为经典的这三部电影来看,悲剧题材无疑是陆川所钟爱和擅长的题材,同时,以《可可西里》为代表的冷漠美学的运用,在陆川的影片中也焕发着令人着迷的光芒。本文将分析陆川的这三部电影,从色彩的运用、人物的塑造、题材的选择等方面入手,试探其电影中蕴含的冷漠美学和悲剧美学。
白薇臻
关键词:悲剧美学
试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2015年
长久以来,德国哲学的星空可谓群星闪烁,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闪亮存在。其对悲剧的效果和冲突论等概念的提出,对悲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将较为系统的分析其在《美学》中有关悲剧的论述,从而更深入了解黑格尔的悲剧观。
白薇臻
关键词:悲剧观冲突论黑格尔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世界文明——以G.L.狄更生的中国文明观为中心
2018年
英国学者G.L.狄更生的中国文明观与世界文明观,形成于世纪之交中西方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他的中国文明观包括倡导儒家文明的道德价值、伦理体系,谴责西方侵略主义、帝国主义,主张平和冲淡、自然人性的人生哲学。其对中国文明的阐释出自西方反思启蒙现代性的自身需要,对中国的误读也有悖于当时中国的真实境况,这使得他的中国文明观无法摆脱西方本位的他者想象。但在东方之旅后,狄更生修正了自己的观念,提出多元文明间开放包容、互通理解、共谋发展的世界文明观,体现了他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观照。同时,其主张的世界文明新模式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价值,值得学者关注。
白薇臻杨莉馨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