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蕴

作品数:77 被引量:738H指数:1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生物学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降解
  • 19篇多环芳烃
  • 17篇污染
  • 12篇微生物
  • 9篇红树
  • 9篇红树林
  • 9篇沉积物
  • 8篇生物修复
  • 8篇PAHS
  • 7篇杀藻
  • 7篇生物降解
  • 7篇细胞
  • 7篇基因
  • 7篇降解菌
  • 6篇蛋白胨
  • 6篇培养基
  • 6篇细胞密度
  • 6篇细菌多样性
  • 5篇湿地
  • 5篇海域

机构

  • 74篇厦门大学
  • 5篇泉州师范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集美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莱比锡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莆田学院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国家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6篇田蕴
  • 62篇郑天凌
  • 11篇苏建强
  • 9篇郑伟
  • 9篇杨小茹
  • 6篇张帮周
  • 6篇吕静琳
  • 5篇周艳艳
  • 5篇傅丽君
  • 5篇章军
  • 5篇郑小伟
  • 5篇袁建军
  • 5篇刘慧杰
  • 5篇周月霞
  • 5篇王新红
  • 5篇安新丽
  • 4篇骆苑蓉
  • 4篇林婧
  • 4篇胡忠
  • 3篇王桂忠

传媒

  • 11篇厦门大学学报...
  • 6篇微生物学报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保护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台湾海峡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广州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7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过去、现在、未来被引量:42
2006年
红树林土壤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的珍稀性,对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然而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至今人们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系统了解仍较为有限。近年来,基于16S rRNA,18S rRNA基因的各种分子微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亦面临着崭新的局面。文中主要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理生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作用中的可能性、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以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为目标,展望了21世纪,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研究及资源开发的巨大前景。
蒋云霞郑天凌田蕴
关键词: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
一种弧菌BS02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弧菌BS02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微生物培养基,提供一种适合于培养弧菌BS02,可显著提高其细胞生物量和杀藻活性物质产量的培养基。将胰蛋白胨、酵母粉、葡萄糖、NaCl、MgSO<Sub>4</Sub>·7H<Su...
郑天凌安新丽傅丽君田蕴
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被引量:42
2001年
从海域沉积物中富集分离出以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海洋微生物 ,以ST4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该海洋混合菌株能利用菲 (Phe)、芘 (Pyr)、荧蒽(Fla)等多种多环芳烃 ;在不同浓度的芘的降解中 ,当芘的浓度为 5 0mg/dm3 时 ,其生长水平和降解速率最高 ;当芘的浓度为 2 0 0mg/dm3 时 ,其生长受到抑制 ,芘几乎不能被降解 .外加营养盐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促进降解微生物的生长 ,提高降解速率 .
郭楚玲哈里德郑天凌田蕴洪华生
关键词:海洋环境多环芳烃降解菌海洋微生物海域沉积物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2
2006年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郑天凌田蕴苏建强李可刘慧杰杨小茹郑伟王桂忠李少菁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生物修复微食物环
聚氨酯泡沫固定海洋杀藻菌SP48的方法
聚氨酯泡沫固定海洋杀藻菌SP48的方法,涉及一种微生物吸附固定方法。提供一种不仅可有效解决包埋法固定化细胞的缺点,而且以聚氨酯泡沫作为吸附载体,可有效持久使海洋杀藻菌SP48表现高效杀藻活性的聚氨酯泡沫固定海洋杀藻菌SP...
郑天凌周月霞田蕴吕静琳周艳艳林婧张帮周苏建强杨小茹章军
文献传递
高效溶藻放线菌BS01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被引量:1
2011年
从漳江口红树林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1株放线菌菌株BS01 Brevibacterium sp.,其胞外活性产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具有明显的溶藻作用。采用单因素及均匀设计,通过摇瓶培养对BS01产溶藻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装液量为40%、起始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50r.min?1、振荡培养时间为48h的条件时,BS01发酵产物的杀藻活性最强。通过均匀设计进行最佳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的结果为:可溶性淀粉为20g.L?1,硝酸钠为0.5g.L?1,pH为7.7,温度为27.2℃。研究结果为杀藻活性物质高效提取及杀藻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傅丽君安新丽李东许丽霞田蕴郑天凌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基优化单因子试验均匀设计
多环芳烃在近海海水中的共代谢降解
水环境中4环PAH-芘的共代谢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菌较单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混合培养菌在对四环PAH-芘和荧蒽的降解过程中,培养液中优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SP1在芘和荧蒽降解的启动过程中起关...
田蕴郑天凌骆苑蓉Khalid Maskaou
关键词:多环芳烃共代谢降解
应用双层平板技术评估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芘的污染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双层平板计数技术对厦门西海域海水沉积物中 4环多环芳烃 芘降解菌数量调研结果表明 ,除靠近马銮湾养殖区站位Ⅵ外 ,芘污染较严重站位Ⅳ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4 .7万个 /g(干物质量 ) ,而芘污染相对较轻站位Ⅱ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1.2万个 / g(干物质量 ) ,海水沉积物中芘含量与芘降解菌数量呈正相关。
田蕴郑天凌
关键词:多环芳烃海洋污染环境污染评价
几株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性及其相关基因组成特点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选择了几株隶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的有和没有多环芳烃(PAHs)降解能力的细菌,在基因组水平比较分析它们的趋化通路,并探究其中一些菌株对芳香化合物和三羧酸(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趋化性。【方法】通过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几株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蛋白组成和趋化基因分布,并采用滴定法和游动平板法检测了相关菌对芳香族化合物和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趋化性。【结果】N.pentaromativorans US6-1、N.pentaromativorans F2、Novosphingobium indicum K13、Novosphingobium stygium DSM 12445、Novosphingobium sp.C2AC等5株新鞘氨醇杆菌对芳香族化合物和TCA循环中间代谢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化性;所选的7株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新鞘氨醇杆菌N.pentaromativorans F2、N.pentaromativorans US6-1、Novosphingobium sp.PP1Y、Novosphingobium sp.AP12、Novosphingobium sp.Rr 2-17,Novosphingobium sp.B-7和Novosphingobium sp.DSM 19370均含有趋化蛋白MCP、CheW、CheA、CheB、CheR和CheY,且亲缘关系最近的US6-1、F2和PP1Y 3株菌的che基因簇中的基因排列一致,为che W-Y-D-B-R-A-(X);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系统属Fla类型。【结论】几株新鞘氨醇杆菌都具有较为完整的趋化通路,且对多种芳烃及其代谢物的趋化性各不相同,其中菌株US6-1趋化现象最明显。
廖晓敬杨璐溪Hetharua Buce周梦凯郑天凌田蕴
关键词:趋化性趋化蛋白芳烃化合物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杀藻化合物。提供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杀藻剂中的应用。所述强杀藻活性化合物的生产菌株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SP48,分子式...
郑天凌杨小茹苏建强郑小伟张帮周田蕴章军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