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正平

作品数:149 被引量:893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0篇文化科学
  • 22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4篇教育
  • 29篇教育史
  • 16篇札记
  • 16篇中国教育
  • 15篇阅读札记
  • 13篇高等教育
  • 12篇民国
  • 11篇教育史研究
  • 10篇近代教育
  • 9篇个案
  • 8篇教育现代化
  • 8篇国民政府
  • 7篇民国时期
  • 7篇教育改革
  • 7篇教师
  • 7篇国民政府初期
  • 6篇中国教育史
  • 6篇清末
  • 6篇民初
  • 6篇民族

机构

  • 147篇浙江大学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教育学会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作者

  • 147篇田正平
  • 7篇陈桃兰
  • 6篇张建中
  • 6篇陈玉玲
  • 5篇杨云兰
  • 5篇陈胜
  • 4篇张寅
  • 4篇肖朗
  • 4篇商丽浩
  • 3篇章小谦
  • 3篇王恒
  • 3篇田正平
  • 2篇张斌贤
  • 2篇李江源
  • 2篇刘保兄
  • 2篇朱宗顺
  • 2篇于潇
  • 2篇李成军
  • 2篇阎登科
  • 2篇叶哲铭

传媒

  • 21篇教育研究
  • 2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6篇社会科学战线
  • 11篇浙江大学学报...
  • 8篇河北师范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教育学报
  • 6篇教育史研究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教育史研究辑...
  • 2篇文史哲
  • 2篇比较教育研究
  • 2篇清华大学教育...
  • 2篇现代大学教育
  • 2篇复旦教育论坛
  • 2篇中国教育学会...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文史知识
  • 1篇课程.教材....
  • 1篇教育评论

年份

  • 4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11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部实用性强、体例新颖的教育史新著
201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既体现在教育实践层面,即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方面,也反映在教育理论层面,大量总结、提炼和反映我国教育改革实践需要的教育理论著述得以出版。就教育史的研究成果而言,可以说,近20年来国内学者所撰写、出版的有关著作,其数量远远超出此前80年间的总和。中华民族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以史为鉴”就是对这一传统的最好概括。
田正平
关键词:教育史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规模中华民族
中国教育者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从“教官”到“教师”称谓变化的历史考察被引量:9
2007年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用来表达教育者概念的词语,经历了从教官到教习,从教习到教员,从教员到教师的三次变换。表达教育者概念的词语的变化,反映了教育者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演变,而教育者概念的演变,则源于教育实践的变革。
田正平章小谦
关键词:教官教习教员教师
观念世界的教育变革——现代小说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刍议被引量:5
2008年
现代小说里的教育叙事,生动地记录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片段,形象地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这些变革虽然只是通过现代小说体现的,但这种观念形态的呈现对于研究现代教育史有着特殊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拓宽教育史研究的视域、丰富教育史研究的资料,还可以完善教育史著作的文本写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田正平陈桃兰
关键词:教育变革现代小说教育叙事教育史
世界近现代教育交流散论被引量:3
2003年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各民族
田正平肖朗
关键词:近现代教育交流
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被引量:44
2002年
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教育制度框架问题,而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建设性意义上实现了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而改革开放2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教育激励结构,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田正平李江源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史动力机制资本主义文明
教育行政系统的内外合作与民国前期教育——基于蔡元培与范源濂三度合作的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1912年,蔡元培与范源濂二人分任北京政府首任教育部总长和次长,开始了中央教育行政系统内的合作,在"能者在职"的原则下奠定了新旧并存的人事格局和高效合作的良好风气,共同完成了召集临时教育会议、筹划民国教育大业的决策尝试。此后,范源濂三任教育总长,坚持合作期间的用人原则和执政思路,形成三次执政活动高峰,推进了民国前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917年初,受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的邀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二人实现了中央教育行政系统的内外合作,期间推动了大学改制的顺利进行,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发生改变,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制度,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田正平阎登科
关键词:行政系统高等教育
凭藉本国文化基础 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试论竺可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承继
2022年
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校政期间,力求将西方大学崇拜理知、推崇真理的理念,与中国教育明德亲民、学做圣人的传统,融为一体、全面贯彻,高扬传统教育“道问学,即是尊德性”的旗帜,以“求是”为校训;充分借鉴和利用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教育资源,在中华民族面临外侮的特殊历史时期,为培养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而不懈努力。近代以来,一大批卓有贡献的教育家,在积极接纳西方先进教育观念的同时,努力承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使之与从西方接受的观念相融合,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理念和改革教育的途径。竺可桢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个案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群体的重新认识。
田正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治校理念
浙江大学抗战西迁时期“大一国文”课程研究
2019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学生国文水平的下滑,使得“大一国文”课程应运而生。从1904年至1952年,四十余年间,全国至少有23所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程,浙江大学即是其中之一。在“通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大学对“大一国文”课程的学分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大一国文”从边缘化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之一。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的“大一国文”体现出课程设置从未间断、师资延聘汇聚一流、课程目标明确、制度保障严格、注重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传承等特征。研究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大一国文”的开展情况,有利于丰富对民国时期高等院校“大一国文”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总体认识。
田正平金漪佳
“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阅读札记被引量:4
2013年
1914—1917年期间,黄炎培分别进行了两次国内教育考察和两次国外教育考察,先后出版了《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四集。黄炎培进行国内外教育考察有着明确的目的:"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通过考察,他认定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当时中国教育种种弊端的根源,而提倡、推广职业教育则是救治诸种教育弊端的良方。黄炎培考察期间所体现出来的"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的务实态度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的立足国情、明辨择善的态度,不仅贯穿其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教育财富。
田正平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
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被引量:5
2004年
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得到充分展示。列文森认为 :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实质性变迁 ,只有在西方冲击造成传统断裂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发生 ;儒教从普世性价值变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乃至博物馆的陈列物 ,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基本图式 ;儒教和君主制之间张力链条在近代的断裂 ,是儒教衰亡的重要原因 ,伴随儒教衰亡的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的冲突 ;被转换或被抛弃了的儒家传统 ,导致了反映中国思想变革结果的共产主义变体的产生。历史认识主体的凸显和思想史研究路向 ,是列文森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特色 ,他的近代中国史观深受欧美史学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西方中国研究传统的影响 。
田正平朱宗顺
关键词:列文森儒教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