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岚

作品数:31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关节炎
  • 8篇痛风
  • 8篇风湿
  • 6篇类风湿
  • 5篇地震
  • 5篇原发性
  • 5篇细胞
  • 5篇病情
  • 4篇性关节炎
  • 4篇原发性干燥综...
  • 4篇痛风性
  • 4篇综合征
  • 4篇疗效
  • 4篇狼疮
  • 4篇类风湿关节炎
  • 4篇风湿关节炎
  • 4篇风湿性
  • 4篇风性
  • 4篇干燥综合征
  • 3篇强直

机构

  • 30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绵阳市中医医...

作者

  • 30篇田岚
  • 26篇杨静
  • 25篇张羽
  • 23篇邹晋梅
  • 19篇董建玲
  • 9篇邓代华
  • 4篇李思吟
  • 3篇李敏
  • 1篇张海峰
  • 1篇漆家高
  • 1篇朱钰钊
  • 1篇王晓燕
  • 1篇董湘萍
  • 1篇钟晓鸣

传媒

  • 4篇华西医学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当代医学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西部医学
  • 1篇医疗装备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肝脏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内江科技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前后绵阳地区羌族人群风湿性疾病谱变化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前后绵阳羌族人群风湿免疫疾病的疾病谱变化情况。方法对地震前接受风湿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896例绵阳地区羌族居民进行震后的随访,参照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China-ILAR)风湿病调查表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与相应检查,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的疾病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同时使用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标准来诊断患者是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留取血标本以备IL-6、皮质醇及T细胞亚群检查。结果地震后随访成功823例,男性441例,女性382例,随访成功率为91.85%,脱失73例,其中死亡8例。地震前被调查人员风湿性疾病以骨关节炎最多,其次为软组织风湿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症。地震后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病较地震前均有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震后有79人发生PTSD,发病率为9.6%,类风湿关节炎人群中PTSD患病率较高。通过对PTSD阳性及阴性各40份血标本的检查发现,PTSD阳性人群皮质醇均值较阴性组低,IL-6水平阳性组较阴性组高,TCD4/TCD8比值较PTSD阴性人群低。结论羌族人群常见风湿性疾病与其它地区相应疾病的发病率相似,地震使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病较地震前明显增多,类风湿关节炎与PTSD的发生有关。
邹晋梅杨静张羽田岚董建玲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地震
塞来昔布结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3年
探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硫酸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选取时间:2021.6~2022.12,将其划分为对照/观察组,每组的样本量均为100例,将两组各项的指标进行统一的比较、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优(炎性因子水平更低,疗效更好,临床症状改善更显著,生活质量更优)经统计学计算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更少,经统计学计算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 临床上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联合治疗方案(塞来昔布与甲氨蝶呤)的效果更为显著。
杨玲梅田岚
关键词:塞来昔布甲氨蝶呤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因子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收治的39例活动性R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10 mg,1次/周;同时静脉注射英夫利西单抗5 mg/kg,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6周及以后每隔8周各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共5次,随访至24周。对照组患者仅口服甲氨蝶呤10 mg,1次/周,也随访至24周。(1)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在治疗6、14、24周时达到ACR20的患者的比例。(2)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在治疗14、24周时达到ACR50、ACR70的患者比例。结果 (1)在治疗6、14、24周时,试验组19例患者分别有7例(36.8%)、12例(64.2%)、14例(73.0%)达到ACR20,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分别有2例(10.0%)、6例(30.0%)、7例(35.0%)达到ACR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4、24周时,试验组患者分别有9例(42.8%)、12例(57.8%)达到ACR50,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4例(20.0%)、6例(30.0%)达到ACR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0例(57.1%)、3例(15.0%)达到ACR70,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两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RA是安全、有效的,疗效优于单用甲氨蝶呤治疗。
张羽杨静田岚董建玲邹晋梅
关键词:英夫利西单抗甲氨蝶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测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脂水平,探讨其与RA血清学指标以及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共92例,其中实验组为RA患者62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两组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抗体(ACCP)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应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定RA患者疾病活动度。结果 RA患者TG、LP(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HDL-C、APO-A1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P(a)与ESR、DAS28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脂LP(a)测定可能对RA疾病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可解释RA患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
杨静董建玲田岚邹晋梅张羽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血脂
苯溴马龙与非布司他治疗老年痛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与苯溴马龙治疗老年痛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120例老年痛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非布司他治疗,对照组采用苯溴马龙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24 w后对比临床效果及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6 w、12 w后血尿酸(S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后,试验组SU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活动障碍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s ICAM)-1、血清内皮素(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老年痛风患者的效果优于苯溴马龙,同时对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程度更小。
邹晋梅杨静董建玲邓代华张羽田岚
关键词:非布司他痛风
北川羌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调查5.12地震后,绵阳市北川羌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安置在板房居住的北川羌族人群2275人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患病率情况。结果①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情况:总体血尿酸水平为(341.4±89.4)μmol/L,其中男性为(375.4±85.5)μmmol/L,女性为(318.7±7l.9)μmmol/L;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4.2%,男性患病率为9.67%,女性为4.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痛风患病率:患痛风例数为21人,痛风患病率为0.92%,其中男18人(1.37%),女3人(0.4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38,P<0.01)。男性高尿酸人群中痛风患病率为7.8%(18/230),女性高尿酸人群中痛风患病率为2.9%(3/104);③血尿酸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而女性血尿酸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尤以48岁后增速加快,68岁后与男性的血尿酸水平接近。④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及痛风组年龄较大,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多,BMI、TG、TC、LDL-C值更高,HDL-C值更低,饮酒者较多。结论绵阳北川羌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率较其它地区低,男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高于女性,且趋于年轻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肥胖者较血尿酸正常组明显增高。
邹晋梅杨静董建玲张羽田岚古英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流行病学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维生素D3水平评估及其与病变程度、免疫功能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维生素D3水平评估及其与病变程度、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活动期pSS患者、稳定期pSS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采集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检测CD27high浆细胞以及CD27+记忆性B细胞所占比例;采集血清并检测1,25(OH)2D3、TNF-α、IL-6、IL-10、IL-17含量。结果:(1)pSS组血清中1,25(OH)2D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TNF-α、IL-6、IL-17含量高于对照组,IL-1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活动期pSS患者血清中1,25(OH)2D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的含量低于稳定期pS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TNF-α、IL-6、IL-17含量高于稳定期pSS患者,IL-10含量低于稳定期pS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5(OH)2D3含量与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以及IL-10的含量呈正相关,与TNF-α、IL-6、IL-17含量呈负相关。结论:维生素D3水平异常降参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疾病的病变程度、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田岚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维生素D3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腮腺超声表现及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腮腺超声表现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4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pSS组和对照组。进行腮腺超声检查并测定腮腺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阻力指数(RI)以及血流速度(PSV)增加率;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TCL-1的表达量;采集血清并测定IL-1β、IL-17、IL-18、IL-27含量。结果:pSS组患者腮腺SR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腮腺实质内动脉RI值、PSV增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SS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RAF-6^+T细胞、CD4^+TCL-1^+T细胞、CD19^+TRAF-6^+B细胞、CD19^+TCL-1^+B细胞比例以及血清IL-1β、IL-17、IL-18、IL-27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D14^+TRAF-6^+淋巴细胞、CD14^+TCL-1^+淋巴细胞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周血中CD4^+TRAF-6^+T细胞、CD4^+TCL-1^+T细胞、CD19^+TRAF-6^+B细胞、CD19^+TCL-1^+B细胞的比例以及血清中IL-1β、IL-17、IL-18、IL-27含量与腮腺SR值呈正相关,与腮腺RI值以及PSV增加率呈负相关。结论:pSS患者的腮腺超声特征为SR值升高、实质内小动脉RI值降低以及酸刺激后PSV增加率降低,且上述超声特征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指标、血清指标具有相关性,是判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情的理想指标。
田岚杨静张羽邹晋梅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白细胞介素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分布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我科住院治疗的68例初次诊断原发性PSS患者,检测外周血CD19+Ig D+B细胞比例,计算PSS疾病活动指数(ESSDAI)和唇腺浸润灶指数(FS),分析患者CD19+Ig D+B细胞亚群与患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CD19+Ig D+B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662,P<0.05)。FS阳性患者CD19+Ig D+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FS阴性患者(P<0.05)。结论 CD19+Ig D+B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其比例增高提示患者疾病处于高活动状态,可为原发PSS疾病活动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敏感指标。
杨静邓代华邹晋梅张羽田岚李思吟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疾病活动
四川汶川大地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性的影响,以及因地震造成的停药、感染、居住环境恶劣(长期紫外线照射)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ease,PTSD)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1例重灾区(北川、平武、江油、安县)SLE患者地震前后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表现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地震造成停药、感染、居住环境恶劣和PTSD四种因素对SLE病情活动性的影响。结果:41例SLE患者地震后有18例病情活动,其中有27%患者出现关节痛,24%出现颜面红斑,19.5%出现发热,22%合并狼疮肾炎,震后C3水平显著低于震前。震后6例患者感染,13例患者停药,16例患者长期居住于恶劣环境中,11例患者患PTSD。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SD、停药、居住条件恶劣与地震后SLE患者病情活动相关。结论:地震可使一部分重灾区SLE患者病情出现活动,PTSD、停药、居住条件恶劣与SLE病情活动具有相关性。
董建玲杨静董湘萍田岚张羽邹晋梅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