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宇瑛

作品数:83 被引量:56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7篇砭石
  • 17篇血流
  • 13篇经络
  • 12篇针灸
  • 11篇电热砭石
  • 11篇血流量
  • 10篇针刺
  • 10篇皮肤血流量
  • 8篇小型猪
  • 7篇砭石疗法
  • 7篇经脉
  • 6篇灌注
  • 5篇穴位
  • 5篇血流灌注
  • 5篇皮肤
  • 5篇皮肤血流
  • 5篇疗效
  • 5篇激光
  • 5篇刮痧
  • 5篇拔罐

机构

  • 66篇中国中医科学...
  • 17篇中国中医研究...
  • 10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乌鲁木齐铁路...
  • 1篇北京第十五中...

作者

  • 83篇田宇瑛
  • 67篇张维波
  • 37篇王广军
  • 31篇黄涛
  • 21篇贾术永
  • 16篇王瑞红
  • 14篇张宇沁
  • 13篇李宏
  • 10篇徐一慧
  • 9篇丁玉龙
  • 7篇王苓苓
  • 6篇崔仁麟
  • 6篇李宏彦
  • 5篇徐青燕
  • 5篇马春红
  • 4篇罗明富
  • 4篇韩彬
  • 4篇谢衡辉
  • 4篇杨金生
  • 4篇王莹莹

传媒

  • 11篇中国中医基础...
  • 9篇中国针灸
  • 8篇针刺研究
  • 4篇2010国际...
  • 2篇World ...
  • 2篇陕西中医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北京生物医学...
  • 2篇实验动物科学
  • 2篇第九届海峡两...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2007生命...
  • 1篇中国针灸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液压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测量循经低流阻通道与周围的组织液压,观察其差异及变化情况。方法在麻醉的小型猪上,使用连续流阻测量仪测出低流阻点和非低流阻点,然后采取针中芯方法测量组织液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小型猪胃经、肾经和任脉的低流阻通道平均压力均显著低于旁开的高流阻区域,其压力差分别为1.06、0.70、3.69 mmHg(1 mmHg=0.133 kPa),总压力差为1.44 mmHg,压力梯度为1.44~2.88 mmHg/cm。在一些低流阻点上发现了与呼吸频率一致的压力波。结论外周皮下组织中存在着指向经脉低流阻通道的压力差,可能构成组织液向经脉流动的动力。
张维波田宇瑛李宏
关键词:经络压力梯度流体力学
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原理研究
采用激光多普利血流成像技术,分析电热砭石刺激右手背后左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的变化,旨在探讨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原理。结果发现在用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背后,左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在30分钟内持续上升,而当Wistar大鼠戊...
王广军徐青燕张宇沁王瑞红丁玉龙田宇瑛黄涛张维波
文献传递
安慰针刺及得气针刺对经穴经皮CO_2释放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从而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女12,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5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假针刺与浅针刺组,针刺前后相比所测量心包经内及经外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经上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采用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后,与针刺穴位邻近的同一条经上的穴点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增加,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表明有效针刺可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
黄涛王瑞红张维波田宇瑛王广军徐一慧韩彬黄鑫
关键词:针刺得气
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砭石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45℃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第三四掌骨间,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观察刺激前和刺激后不同时间段右手皮肤血流和脐周血流。结果:在接受电热砭...
王广军张宇沁王瑞红丁玉龙田宇瑛黄涛张维波
关键词:皮肤血流
文献传递
一种改进的Guyton流导测定法及对动物经脉流导的测量被引量:19
1997年
在Guton1966年创立的流导测定法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一种新方法。用压差传感器代替Guyton实验中的弹性腔和压力传感器产生压力差并直接转换成电信号输入计算机,使用两个WIN针头作测量,通过对数转换和线性回归计算出流导率。在麻醉的大白鼠和小型猪活体的循经低电阻线皮下组织和对照区上进行了测量,分别使用2.5cmH2O和10cmH2O两种压力差。结果表明,大白鼠经脉和非经脉组织的流导率分别为14.5±15.92和9.55±14,01(×10-8,cm4/dyne-sec),小型猪经脉组织和非经脉组织的流导率分别为1,72±2.19和0.78±3.17(×10-5;cm4/dyne-sec),经脉上的流导率比经脉外显著高(P<0.05)。本方法可消除同步干扰,两种压力差下测得的流导率数值与Guyton在非水肿和水肿两种状态下测得的流导率基本相同,说明了间隙组织流导的生物流变特性。
张维波庄逢源李宏田宇瑛王援朝朱伯君徐青燕戴惠婷
关键词:流导经脉压差传感器
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拔罐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它也是从最早的砭法中演化出来的。早期曾有石制的拔罐器——砭罐,后来有用兽角或竹筒制作的拔罐器,以及金属和陶制的拔罐器,到了近代,玻璃拔罐器成为最常用的罐疗器械。它使用火做为产生负压的方法, 操作简...
田宇瑛秦丽娜张维波
文献传递
不同压力拔罐后皮肤颜色反应的光谱成像分析
目的:对不同压力拔罐后皮肤颜色反应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客观定量测量拔罐皮肤反应的新方法.方法:用压力可调的经络罐通仪对人体背部分别进行-20kPa、-30kPa、-40kPa和-50kPa四种负压的拔罐各5分钟,使用Pho...
田宇瑛王淑友贾术永王广军李宏彦张栋张维波
关键词:拔罐皮肤颜色光谱高光谱成像仪
砭石梳梳头亦养生
泗滨浮石砭石梳充分利用了泗滨浮石丰富的超声波脉冲对人体的穿透性, 通过梳头,以刺激经络和穴位,内练精神,激发元气;外导经络,疏理气血。由此经络得以通畅,气血得以充盛,则可滋养和坚固头发、安神健脑、聪耳明目、祛风止痛。本文...
田宇瑛
关键词:保健养生
文献传递
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单纯提插或捻转手法造成的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记录受试者的针感。方法:选择20岁~35岁青年志愿者15人,平均年龄25.4岁±2.61岁。针刺右下肢足三里穴,采用MoorFLPI激光多普勒扫描仪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进行穴位及相关部位点状波形模式的实时扫描,扫描前后进行心电及血压监测。结果:提插及捻转手法操作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改善HRV;提插与捻转手法对被观察点及对照点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提插手法产生的针感明显强于捻转手法。结论:提插与捻转手法在上述所观察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提示其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黄涛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王璐Gerhard Litscher
关键词:针刺手法捻转针感
电热砭与传统艾灸治疗寒湿型腰痛: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比较电热砭石与艾盒灸两种方法在治疗寒湿型腰痛方面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1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热砭石组(26例)和艾盒灸组(15例)。电热砭石组将电热砭石置于肾俞、委中穴,调节电热砭石的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艾盒灸组于肾俞、委中穴行艾盒灸治疗,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腰痛症状体征积分、寒湿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腰痛症状体征积分与寒湿证候积分(均P<0.01);电热砭石组症状体征变化率和证候变化率分别为(37.04±32.68)%、(22.85±29.95)%,艾盒灸组分别为(47.29±22.08)%、(23.89±22.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热砭石治疗寒湿型腰痛疗效与艾盒灸相似,其操作更为方便、安全,环境污染小。
黄涛韩彬陈卫衡田宇瑛王广军贾术永张维波
关键词:电热砭石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