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敏
- 作品数:1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从“文库本”看《格萨尔》螺旋式情节脉络——兼与《伊利亚特》比较
- 2013年
- 作为东西方的两部典型史诗,《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在行文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伊利亚特》重视以点带面,选择短时间内战场上激烈夺杀场景的真切描述来显示戏剧化情节的波浪起伏,而《格萨尔》则在空间(天界-人间、岭国-霍尔等方面)布局上做螺旋式多环并列,并在每环内部以紧盯核心人物做单镜头摇移跟进式的描述。这种区别与其各自所代表的叙事思维相关:《伊利亚特》重视叙事,强调时间思维;《格萨尔》重视抒情,强调空间思维。
- 罗文敏郭郁烈
- 关键词:波浪《伊利亚特》《格萨尔》
- 不确定性的诱惑:《堂吉诃德》距离叙事被引量:2
- 2009年
- 《堂吉诃德》巧借文本沿革、视角转换等多种叙述技巧,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设置多重阅读障碍,借距离叙事的张力模糊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营造不确定性。本文意在揭示作家这一系列手法的变化使用,探讨小说文本在摇曳变幻的叙述中所衍生出的诸多不确定性,思考读者的陌生感与阅读好奇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
- 罗文敏
- 关键词:堂吉诃德不确定性
- 论《堂吉诃德》中戏拟手法的艺术表现被引量:3
- 2007年
- 滑稽模拟骑士小说的戏拟手法,给《堂吉诃德》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堂吉诃德》中戏拟手法主要表现为讥讽嘲弄与文本互涉(互文),它们使得文本在滑稽模拟骑士小说的过程中,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解构与笑谑,而更多的是读者在文本理解中所不断发觉的文义自增性与多重性。
- 罗文敏
- 关键词:《堂吉诃德》戏拟解构文本间性多重性
- 由核心概念了解拉康早期思想的要义
- 2006年
- 拉康的思想向来以艰深晦涩著称,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角度介入,却很容易将自己迷失在其思想深宫之中而难以找到那根阿里阿德涅引路之线。我们发现,若通过对拉康早期思想体系中若干核心概念,诸如“模仿”、“符号”、“假想”、“异化”、“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等的通俗解读,则可以找到进出拉康早期思想迷宫的新干线。
- 罗文敏
- 关键词:镜像阶段自我认同
- 解构重构性在《堂吉诃德》中的多样化表现被引量:4
- 2007年
- 《堂吉诃德》是一部后现代性很强的小说,其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其戏拟手法所带来的解构重构性。从文本写作角度看出,《堂吉诃德》的滑稽模仿即“戏拟”,既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变化、颠覆与解构,也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参照、继承与重构。正由于其解构重构所形成的文本间性,才使得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诱惑力激增。其解构重构主要表现在文本互涉(互文)、讥讽嘲弄、曲置对衬、聚集困境等四个方面。
- 罗文敏
- 关键词:《堂吉诃德》后现代性
- 东西方英雄史诗中的“磨难”母题与“三段式”情节
- 2009年
- 一般意义而言,古代东西方英雄史诗的核心母题有两个:"历险"或"受难"。但综合比较研究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两大史诗以及中国古代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具体细节,就会发现《格萨尔王传》的重心所写,既不如荷马史诗的"历险",也不同于印度史诗的"受难",而是介于此两者间的"磨难",而且后者是涵盖前两者的一个母题;同时,东西方英雄史诗中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情节模式就是:神奇"孕-生"——情爱受阻——惩治奸佞(建功立业)这样一个"三段式"结构。
- 罗文敏
- 关键词:英雄史诗
- 《巴黎圣母院》的球体空间对衬叙事被引量:1
- 2007年
- 雨果的美丑对衬是其《巴黎圣母院》获得成功的法宝,他借助此种形式的使用,一方面突破了古典主义对浪漫主义的围攻,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中彻底摆脱了出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实现了自己所倡导的艺术形式常变的构想。同时,《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衬形式的成功使用,缘于雨果作为诗人对诗歌复沓重叠形式魅力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转用,它巧妙地创立了球体空间网状对衬内叙事的形式,强化了审美效果。
- 罗文敏
- 关键词:浪漫主义克罗德
- 组材:集与散——《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 2015年
- 从组材角度看,《格萨尔》呈内部首尾对接完整的各主要篇(部)的相对并立状态,并且其情节结构模式化、人物塑造模式化倾向鲜明,这些情节和人物的出现,都表现为空间性的并列与重复。而《伊利亚特》从一个时间切入点——最后倒数第50天开始叙事,从一个可以前后紧密链接的事件——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叙事,围绕并重视时间的单元——日("天"),集中情节矛盾的展开与解决。因此,情节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与组接,分别反映了《格萨尔》的抒情性及其空间性思维,以及《伊利亚特》的叙事性及其时间思维。
- 罗文敏
- 关键词:《伊利亚特》《格萨尔》情节结构
- 跃至困境对岸:杰克·伦敦的生存意识——以《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为中心被引量:1
- 2011年
- 透过《野性的呼唤》与《白獠牙》情节及其主人公巴克与白獠牙的生命历程,兼用人类与动物视点,结合杰克.伦敦所受生存意志哲学的影响,可以发掘出作家在作品中的命运观。杰克.伦敦通过对这两个动物所代表之生命的存在形式的两极——驯化与野化、人性与奴性、生存与死亡的充分描摹与理性思考,重在强调自己对"命运"一词的"人性化"理解:命运不是接受,而是思考之后的选择——直面先在境遇、重视生命价值、突破生存困境。
- 罗文敏马海燕
- 关键词:驯化野化人性奴性
- 报复—赎罪:《耻》里的反向种族主义
- 2011年
-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导致了南非长久以来难以解除的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反映了"反向种族主义"在当今白人与黑人社会各个领域的动向,及南非人的生存境遇。
- 罗文敏
- 关键词:报复赎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