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虎

作品数:63 被引量:232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7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0篇基因
  • 19篇细胞
  • 9篇肿瘤
  • 8篇肝癌
  • 8篇肝细胞
  • 8篇癌患者
  • 7篇抑制基因
  • 7篇气中
  • 7篇淋巴
  • 6篇原发性
  • 6篇挥发
  • 6篇挥发性
  • 6篇挥发性有机
  • 5篇质谱
  • 5篇转移抑制基因
  • 5篇挥发性有机化...
  • 4篇质谱法
  • 4篇色谱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机构

  • 3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0篇复旦大学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省食品药...
  • 2篇淮南矿务局
  • 2篇合肥合源医药...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滁州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九江市第一人...
  • 1篇安庆市第一人...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巢湖市中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63篇刘虎
  • 16篇汪渊
  • 16篇周青
  • 9篇徐阿曼
  • 8篇叶胜龙
  • 6篇韩文秀
  • 6篇石大友
  • 6篇陈振东
  • 6篇孙国平
  • 6篇汤钊猷
  • 5篇熊福星
  • 5篇桂淑玉
  • 5篇夏瑞祥
  • 5篇孙瑞霞
  • 5篇潘跃银
  • 5篇秦涛
  • 4篇杜瀛瀛
  • 4篇徐珍琴
  • 4篇刘银坤
  • 4篇孟翔凌

传媒

  • 20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癌症
  • 4篇安徽医药
  • 3篇肝胆外科杂志
  • 3篇安徽医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 7篇2000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传感器对卵巢癌患者呼气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纳米传感器(亦称纳米鼻)气体识别技术筛查卵巢癌(OC)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8例OC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的呼气标本,利用纳米传感器对以上两组受试者呼气标本进行气体指纹图谱的分析,通过判别因子分析(DFA)模式进行鉴别区分。结果 O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达到良好的区分(89%的准确度);早期O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达到75%的准确度。结论纳米传感器呼气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筛查方法,对于OC的早期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伟石大友陶丽花庆岭杜瀛瀛张静庄亚丽刘虎
关键词:卵巢癌纳米传感器
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存在的功能研究
2009年
目的寻求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证据。方法前期通过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方法(MMCT),将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5F中获得的微细胞杂交克隆Neo8/C5F-1—10和大鼠肝癌细胞株C5F,分别被接种到6—7周龄雌性BALB/CA裸鼠皮下进行自发转移实验,观察皮下成瘤及肺部大体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连续切片并计数镜下转移灶,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微细胞杂交克隆均能皮下成瘤,微细胞杂交克隆的自发转移实验发现有6个杂交克隆出现肺转移表型的明显抑制(P〈0.05),其中2个杂交克隆肺转移表型发生完全抑制。结论人8号染色体对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5F的成功导入改变了CSF的转移表型,提供了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直接的功能证据。
刘虎叶胜龙钦伦秀刘银坤薛琼汤钊猷
关键词:肝细胞染色体抑制基因
高剂量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脉冲治疗继发性耐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继发性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高剂量相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脉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42例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治疗1年后出现耐药的NSCLC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9例,一次性给予相应4倍剂量的吉非替尼(1000 mg/次),4天为1个周期;厄洛替尼组13例,一次性给予相应3倍剂量的厄洛替尼(450 mg/次),3天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42例初始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1年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中位PFS为30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为31个月,厄洛替尼组为24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高剂量EGFR-TKI脉冲治疗后,全组获PR 8例、SD 11例、PD 23例,有效率(RR)为19.0%,疾病控制率(DCR)为45.2%,中位PFS为6个月。其中吉非替尼组获PR 6例、SD 9例、PD 14例,中位PFS为8个月;厄洛替尼组获PR 2例、SD 2例、PD 9例,中位PFS为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EGFR外显子突变情况分组,Exon 19突变组获PR 4例、SD 6例、PD 17例,Exon 21突变组获PR 4例、SD 5例、PD 6例;两组中位PFS分别为6个月和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皮疹、乏力、纳差和皮肤干燥等,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常规剂量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高剂量EGFR-TKI脉冲治疗能使部分患者再次获益,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朱艳哲潘跃银杜瀛瀛刘虎马泰沈媛媛
关键词: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脉冲治疗耐药
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腔内应用贝伐珠单抗的价值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观察胸腔或腹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过含Bev的方案腔内注射的患者24例,常规化疗方案腔内注射患者37例。根据无穿刺抽液间隔时间(paracentesis-free interval,PaFI)来评估疗效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汇总记录的不良反应,并对相关临床特征、血液和积液中检查指标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含Bev的方案治疗的患者中位PaFI为115.0(55.3,219.0)d,较常规化疗组(53.0(32.0,147.5)d)明显延长(Z=2.340,P=0.019),以积液部位作为分层因素后的Kaplan-Meier分析亦提示含Bev的方案可延长PaFI(X^2=7.568,P=0.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除Bev治疗外,积液部位及积液中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的比例亦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P<0.05);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X^2=0.008,P=0.930),且主要为导管相关并发症,药物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少。结论含Bev的方案腔内给药在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方面优于传统腔内化疗方案,且安全性较好,不同积液部位及积液中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比例变化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马泰潘跃银孙国平笪洁刘虎杜瀛瀛宁洁王荣朱艳哲
关键词:胸腔积液
早期肺癌患者呼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量检测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正常人及早期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建立其技术平台。方法用Tedlar采样袋收集正常人和Ⅰ期肺癌患者呼气样品各10份,经固相微萃取浓缩后上样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量检测,以标准品为对照,检测结果用Wilicoxon秩和检验统计。结果在呼气样品中可检测出74~11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24种化合物在所有样品中都被稳定检测并进行定量。在10份肺癌患者呼气样品中,正丁醇的浓度范围为3.71~25.99ng/L,3-羟基-2-丁酮的浓度范围为3.81~25.67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浓度(P<0.05)。结论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可能是鉴别早期肺癌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于呼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的成功定量分析为今后的肿瘤呼气诊断分析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宋耕秦涛刘虎徐国兵熊福星孙国平顾康生陈振东
关键词:碎片质谱法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定位克隆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转移是肿瘤的主要恶性表型,严重影响肿瘤患者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发现将为肿瘤转移的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然而,迄今发现的转移抑制基因还不多,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为了促进转移抑制基因的研究与发现,本文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功能定位克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序列标签位点的PCR定位,和自发转移动物实验模型)作一综述,并叙述了通过此技术路线发现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MKK4,BRMS1)的经过,以及此技术在前列腺癌、黑素瘤和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定位克隆中的应用情况。
刘虎叶胜龙
关键词:转移抑制基因克隆预后肿瘤转移
乳腺癌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与定量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Tedlar(袋收集36例正常人、27例乳腺腺病及33例乳腺癌术前患者的呼气样本,经固相微萃取浓缩后经气相色谱/质谱对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检测,筛选出乳腺癌的挥发性标志物,以标准曲线法定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它们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在乳腺癌患者呼气标本中筛选出两种挥发性标志物,分别为苯乙酮和十六烷。在健康人与乳腺癌患者中,苯乙酮和十六烷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乙酮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0%和50.0%,十六烷为75.8%和61.1%;在乳腺腺病和乳腺癌患者中,两种VO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腺病患者和健康人中,苯乙酮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六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乙酮和十六烷可能作为乳腺癌患者呼气中的标志物,两者都不能正确区分乳腺癌和乳腺腺病,但苯乙酮可能对鉴别健康人与乳腺腺病有帮助。
宋琪刘虎高署王宏志徐珍琴潘跃银熊福星顾康生孙国平陈振东
多肿瘤抑制基因第二外显子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建立人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tumorsup-pressor1,MTS1)第二外显子cDNA表达克隆。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取得MTS1第二外显子cDNA,并将其直接联接入质粒pGEMⅳ-T中,构建为重组质粒pGEMⅳ-p16。结果重组质粒的酶谱分析表明其酶切位点与原设计相符,插入cDNA-PCR片段大小为307bp,与引物区间大小一致。
汪渊周青刘虎
关键词:多肿瘤抑制基因外显子
肝癌非高发区安徽省肝细胞癌p53基249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 p53基因 249密码子在肝癌非高发区安徽省的点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 PCR- RFLP技术分析肝细胞癌 p53基因 249密码子突变的频率。结果:所检测的 38例肝细胞癌均无出现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 4例有 p53基因 249密码子的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 10.53% (4/38)。结论:本资料说明,在肝细胞癌非高发区中 ,肝细胞癌中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发生的点突变并非为高发事件。提示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点突变在肝癌非高发区肝细胞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不起主导作用。
刘虎汪渊周青李旭
关键词:肝肿瘤P53基因点突变PCR-RFLP
卵巢癌分子生物学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225,5000妇女被诊断为卵巢癌,其中约140,200病死于该病[1]。病死率居高主要归因于其发病隐匿,超过70%的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20%~30%,而早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故早期诊断卵巢癌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所在。
石大友刘虎
关键词:卵巢癌分子病理基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