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强

作品数:46 被引量:138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历史地理
  • 9篇政治法律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知识
  • 6篇知识人
  • 6篇文化
  • 4篇新文化
  • 4篇新文化运动
  • 4篇战争
  • 4篇社会
  • 4篇主义
  • 4篇文化运动
  • 4篇科举制
  • 4篇科举制度
  • 3篇知识分子
  • 3篇中国社会
  • 3篇清末
  • 3篇晚清
  • 3篇民初
  • 3篇近代化
  • 3篇科举
  • 3篇甲午战争
  • 3篇变法

机构

  • 2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45篇杨国强
  • 1篇熊月之
  • 1篇周武
  • 1篇沈渭滨
  • 1篇张景岳

传媒

  • 9篇史林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上海社会科学...
  • 4篇思想与文化
  • 3篇学术月刊
  • 3篇上海行政学院...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文史知识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堂与社会之间:清末的兴学和毁学被引量:1
2021年
清末最后十年朝廷力行“兴学”,以国家权力大规模地催生出古所未有的学堂。其立意在于效西法养成人才,“拯此艰危”而图富强。但作为一个实际施行的过程,兴学于“库储一空如洗”之日,只能是“立学之费取之于农”,而后官府的捐税苛敛和抗官的“民变”因果递连,化为社会震荡;作为一个继科举而起的过程,学堂之“入校肄业,莫不索费”所造成的富民有“出身之荣”,贫民蒙“失学之苦”,在曾经的“科举之公”对照下,已成为一种随教育而来的社会不公平;作为一个育才的过程,常见于“乡邑子弟,负笈城市”,之后“归责亲戚故旧,无一可以入目”而成其“别树阶级,拒人千里”,与“民间最恶学堂”的互相对照,又以知识人和大众的深度隔阂演化为社会脱节。清末以急迫兴学为要务,而同时的社会震荡、社会不公平和社会脱节,则显示了这个过程所内含的历史矛盾。
杨国强
关键词:兴学社会民变知识人
论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被引量:14
2004年
戊戌变法的失败 ,促成了中国士人群体的第一次整体分裂。于是而有一部分知识人以国家为名义脱辐于君权。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外向的矛盾因之转为内卷。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和西潮引入的民族主义交汇于这个过程 ,为知识人引导下内卷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以承接众恶之所归的题目 ,排满因之而成思想潮流。然而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以古人为源头 ,引入的民族主义以西人为源头 ,面对满人在整体上的贫困化和衰弱化 ,两者都不是当日中国内在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因此反满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由观念派生观念 ,由观念支撑观念的思想的跳踉。其间的激烈曾经感染一时 ,而后来论史 。
杨国强
关键词:八旗制度知识人
中西交冲:晚清中国的传教和教案
2009年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国与美国立《五口贸易章程》,准予"合众国民人"在口岸设"礼拜堂";同一年中国与法国立《五口贸易章程》,准予"佛兰西人亦一律可以建造礼拜堂"。于是,自康熙一朝开始的一百三十多年禁教之后,这两个后来分别被称作《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杨国强
关键词:《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基督教文化洋教
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和教案被引量:1
2009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借助于条约权利而涌入中国,并且远走四面八方。与彼时的商人、兵头、外交官相比,传教士以福音为信仰而志在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以其远走四面八方的进取不息而深深地锲入中国人的地方社会和日常生活。对中国人来说,两者都是搅动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使19世纪后期西教入华的历史成了绵延不绝的教案史。
杨国强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教案
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
2013年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讲文化建设,一方面,我们既面对着150年近代化历史过程留给我们的种种问题,也面对着正在发生的深度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既面对着2000多年传统文化,也面对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延安以来的革命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化,以及19世纪中期之后陆续传入的西方文化。面对这两个方面,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而文化建设之成就文化创造,则不能不开始于传承和会融。
杨国强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自觉传承
甲午战争:在宗藩关系的历史重负与日本咄咄逼来之间的一路踉跄(下)
2012年
三 由于日本把"旅顺和大连湾"已经圈定为割取的地方,因此从花园口登陆的第二军自始即旨在用武力先占据这片地域,登陆之后,其前锋即直扑金州以窥旅顺。这些军人的身后,是"全国上下无不认定他们必将取得惊人的功名"。
杨国强
关键词:宗藩关系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与蜕变中的知识人
2001年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而东南地区又是辛亥革命的关键之区,故本刊特邀请上海部分中国近代史专家就“辛亥革命与东南社会”这一重大研究课题发表看法,除纪念外,相信他们的见解将有助于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杨国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鉴湖女侠绅商章太炎近代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和士人社会
2014年
自封建变为郡县,则帝王治理天下不得不选官。汉代的察举征辟和魏晋的'九品官人法'在历史的嬗替中逐渐丧失了'尚贤'的政治理想,构成了科举制度兴起的历史因果。自隋唐之后,朝廷以文化考试选官,士子由读书应试入仕,随之形成的社会对流,便既成为一个劝学的过程,又成为一个以利禄劝学的过程。但由一个一个个体士人汇成群体,既是'依周、程、张、朱之言以学孔孟'相类聚和'策德术心知以入慎思明辨'相类聚,则又一定会以他们的所学所聚影响社会。
杨国强
关键词:科举士人社会教化
太平天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2001年
杨国强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变迁清朝后期
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上)被引量:6
2016年
新文化运动后十年,以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作对应,又以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作对应的比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是熟识惯见的推想和解说,常被用来诠释那场思想震荡及其留下的久远影响。而后是这些出自西国不同时期的史事便一面被抽象化,一面被中国化,并以其外来的投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戊戌后20年间先后出现于中国的民权观念、科学观念、白话报刊,以及随时论中"世界公理""世运进步"一类滔滔陈说而来的"欧化"之想,便都因置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后来的声光回照从前之下,被读出了其中所含的启蒙运动前史的本义。相比于启蒙运动之标张理性,文艺复兴运动对于新文化的全部意义,都在它留下的人本主义一面。虽说当日"德先生"和"赛先生"常在万人瞩目而回声四起之中,然而同一个时候出现在新思潮里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对于人的"解放"之向往,则已不能全为启蒙运动一路高扬的理性精神所范围。在"人类"的名义下说应然和必然,真正促成的其实是思想的重心移向个体和自我。比之漫无边际的民主和科学,其中的着力点和落脚处显然都在个人主体和个人本位。由此形成的区别显示的正是新文化运动里自觉与欧洲人本主义作对接的另外一脉,而本来遥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遂因之而能够在论说中变得很近。随后是这个过程引入的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眼光,从久已有之的人世景象里抉出了种种"问题"。而"问题"的一时丛集,则使原本作为一个概念犹在模糊之中的"社会"变得非常具体,并因之而整体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于是而有继起的社会主义讨论。因此,新文化运动继起于20年维新思潮绵延不绝之后,而与历史的连续性同时存在的,正是新文化运动里的这一脉,又以其个人主体和个人本位另开一局,为近代中国思想史带来了
杨国强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个人主义五四运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