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国富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药
  • 2篇药物
  • 1篇代谢
  • 1篇新药审评
  • 1篇盐析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动学模型
  • 1篇药物分析
  • 1篇药物相互作用
  • 1篇用药
  • 1篇用药研究
  • 1篇中草药
  • 1篇审评
  • 1篇生理
  • 1篇体内药物
  • 1篇体内药物分析
  • 1篇转运
  • 1篇黏膜
  • 1篇矩量
  • 1篇矩量法

机构

  • 4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黎国富
  • 4篇杨劲
  • 4篇赵浩如
  • 2篇郑青山
  • 1篇张雪莹
  • 1篇华小懿
  • 1篇陈蕊

传媒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药学进展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Ussing Chamber模型研究甘草酸二铵经大鼠肠黏膜的转运和代谢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甘草酸二铵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不同肠段的跨膜转运特征。方法:建立Ussing Chamber模型,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肠温孵液中甘草酸二铵(GZ)及其2个主要代谢物甘草次酸(GA)和3-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3MGA)的含量。结果:GZ在不同肠黏膜的Papp为(0.3-1.1)×10-6cm.s-1,肠腔pH对其在各个肠黏膜的累积转运量和Papp的影响有限,无显著性意义。pH 7.4或5.0时,GZ在回肠的Papp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结论:GZ属于低通透性药物,其跨膜转运过程中并不被代谢为GA和3MGA。虽然GZ是酸性药物,但是其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肠段下没有明显的pH依赖性吸收,在整个小肠均可吸收,其中在回肠的通透性最高。
黎国富杨劲华小懿陈蕊赵浩如
关键词:甘草酸二铵跨膜转运代谢
基于胃肠道生理模型的口服药物吸收预测被引量:4
2010年
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道生理模型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这种机会。这些生理模型可以与经典的药动学模型紧密衔接,用于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速度和程度。本文综述了胃肠道生理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黎国富杨劲张雪莹赵浩如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植物药在国外上市前必须经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一系列严格的科学研究以确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FDA颁布了《植物药指导原则》以辅助申请者开发植物药,这对中草药新药研发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对与FDA理念相一致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主要包括中草药中"药代动力学标记物"(PK markers)的鉴定、矩量法整合的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药剂学药物处置分类系统、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在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中的研究。
黎国富赵浩如杨劲
关键词:矩量法
盐析辅助均相液液萃取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盐析辅助均相液液萃取(SHLLE)法是利用盐使均相混合溶液产生相转变分离现象,并同时萃取目标分析物的新型液液萃取法。近年来,SHLLE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技术日益成熟。综述SHLLE法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盐析给后续分析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介绍高通量SHLLE的实现和发展。
黎国富杨劲赵浩如
关键词:盐析高通量
生理药代动力学建模在FDA新药审评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常用于表征各种复杂的临床情况下的药物体内PK变化,即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对药物体内PK的影响。在美国FDA的新药审评中,审评人员通过PBPK建模,有效分析了药物相互作用(DDI)、儿科临床研究、肝功能不全人群、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吸收等方面的复杂临床问题。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实例,阐述PBPK建模在FDA新药审评中的应用。
余果黎国富郑青山王大新
关键词:新药审评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生理药动学模型及其在儿科用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在儿科用药研究中,儿童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已成为确定首次儿童用药剂量和指导儿童临床试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比较PBPK模型和房室模型,并结合既往的经验,重点从发育生理学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个体发生学等方面阐述儿童PBPK模型的特点,介绍儿童PBPK模型的建模策略、误区及注意事项,同时结合最新的文献实例和FDA审评观点,对其在儿科用药研究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余果黎国富郑青山王大新
关键词:药动学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