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琴琴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纳米混悬剂
  • 7篇混悬剂
  • 4篇药动学
  • 4篇紫杉
  • 4篇紫杉醇
  • 3篇重结晶
  • 3篇高压均质
  • 3篇非诺贝特
  • 2篇动物
  • 2篇动物体
  • 2篇动物体内
  • 2篇肠吸收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毒理学效应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在体肠
  • 1篇在体肠吸收

机构

  • 9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武警江苏总队...

作者

  • 9篇王永禄
  • 9篇李学明
  • 9篇黄琴琴
  • 4篇程晓丹
  • 2篇王悦
  • 2篇陈宝安
  • 2篇冯沁心
  • 2篇毛利娟
  • 2篇孙小虎
  • 1篇徐璐
  • 1篇刘苒
  • 1篇陈素芹
  • 1篇陈卫
  • 1篇徐元龙
  • 1篇金跃
  • 1篇徐清

传媒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
李学明王永禄程晓丹徐元龙黄琴琴毛丽娟
关键词:紫杉醇纳米混悬剂重结晶高压均质药动学
文献传递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及小鼠组织中的紫杉醇浓度。结果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粒径为214.4 nm,PI值为0.09,平均Zeta电位为-22.7 mV,体系稳定。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和紫杉醇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65和3.77 h;AUC分别为5.20和20.34μg.h.mL-1;MRT分别为3.20和2.75 h;CL分别为2.05和0.56 L.kg-1.h-1。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小鼠肝、脾、脑组织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处方简单,制备工艺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肝、脾靶向性,对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心、肾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学明程晓丹王永禄毛利娟王悦黄琴琴
关键词:紫杉醇纳米混悬剂重结晶高压均质药动学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为研究纳米载体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综述了纳米载体材料在体内的毒性来源与作用机制、给药方式与纳米载药系统毒性的关系两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毒性主要来源包括其粒径、表面电荷及表面修饰等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是由自由基的产生引发氧化应激所致;吸入、静脉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均可能在体内产生毒性。结论:通过降低给药浓度、修饰载体表面基团等方式可有效控制和降低纳米载体材料的毒性作用,只有充分掌握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为纳米载药系统安全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才可使其更安全地应用于人类。
黄琴琴王永禄李学明
关键词:毒理学效应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表征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结果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粒径为214.4 nm,跨距为0.46,平均Zeta电位为-22.7 mV,体系稳定。结论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处方简单、工艺稳定。
程晓丹王永禄李学明黄琴琴王悦毛利娟
关键词:紫杉醇纳米混悬剂重结晶高压均质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大鼠体内药动学及其与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相关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及其与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诺贝特原料药或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灌胃,剂量均为27 mg·kg^(-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参数拟合及组间比较。另取大鼠6只进行在体肠灌注观察肠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检测肠循环液中非诺贝特及非诺贝特酸含量。计算药物体内吸收百分率(F)及在体吸收百分率(P),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体内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原料药组和纳米混悬剂组AUC_(0-36)分别为(34.39±12.71)和(492.64±112.19)μg·h·mL^(-1),c_(max)分别为(3.56±1.24)和(39.19±2.55)μg·mL^(-1),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t_(max)分别为(2.47±0.16)和(1.95±0.72)h,纳米混悬剂低于原料药组,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F与P有较好的相关性,线性方程:F=3.691 1P-2.216 9,r=0.970。结论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生物利用度高,在体内吸收迅速且充分,其肠吸收动力学结果可用于预测人体对药物的吸收情况。
冯沁心黄琴琴王永禄李学明徐璐陈宝安
关键词:非诺贝特纳米制剂肠吸收灌流药动学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小鼠的组织分布
2011年
目的: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将紫杉醇注射液和紫杉醇纳米混悬剂2种制剂静脉给药后,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给药后5,10,15,30min及1,2,4,6,8,12h时大鼠的血药浓度,给药后5,15,30min及1,2,4,8,12h时紫杉醇在小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中的含量,对2种制剂的体内生物分布特征和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和紫杉醇注射液的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5.6±0.7)和(3.8±0.4)h;AUC分别为(5.2±0.4)和(20.3±1.1)mg.h.L-1;MRT分别为(3.2±0.4)和(2.8±0.3)h;Cl分别为(2.05±0.22)和(0.56±0.19)L.kg-1.h-1。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肝、脾、脑组织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相对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向靶部位富集,显著降低了非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可减轻制剂不良反应,使药物在血浆中的循环时间延长。
陈素芹金跃李学明程晓丹黄琴琴王永禄
关键词:紫杉醇纳米混悬剂药动学
纳米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混悬剂在药剂学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纳米混悬剂是纯药物亚微米颗粒的胶状分散体系,依靠表面活性剂维持稳定。本文综述了纳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包括沉淀、团聚、晶体生长和晶型变化等,概述了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机制并探讨了解决其稳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
徐清黄琴琴王永禄李学明
关键词:纳米混悬剂物理稳定性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诺贝特原料药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浓度,HPLC同时测定非诺贝特及非诺贝酸的浓度。结果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原料药,两者在50~200μg·mL-1内的Ka值均基本保持不变,在pH 6.0、6.5、7.4条件下的吸收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Ka值分别为(0.373±0.002 1)h-1、(0.329±0.0008)h-1、(0.362±0.001 4)h-1、(0.347±0.007 9)h-1。结论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孙小虎黄琴琴王永禄李学明冯沁心刘苒陈宝安
关键词:吸收动力学在体肠吸收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在体肠循环液中非诺贝特和非诺贝酸的含量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在体肠循环液中非诺贝特和非诺贝酸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pH3.0,柱温为室温,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86 nm。结果:非诺贝特、非诺贝酸分别在0.25~124.68 mg.L-1、0.01~5.05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和0.999 9。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3%、101.13%,RSD均小于4%。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大鼠在体肠循环液中非诺贝特和非诺贝酸的含量。
黄琴琴李学明王永禄孙小虎陈卫
关键词:非诺贝特高效液相色谱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