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怡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石油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新疆北部
  • 1篇行为时间分配
  • 1篇养分
  • 1篇食性
  • 1篇水源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种子库
  • 1篇物种
  • 1篇物种组成
  • 1篇蒙古野驴
  • 1篇荒漠
  • 1篇活动节律
  • 1篇家畜
  • 1篇古尔班通古特
  • 1篇古尔班通古特...
  • 1篇古尔班通古特...
  • 1篇放牧
  • 1篇北部
  • 1篇EQUUS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新疆石油学院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杨维康
  • 4篇徐文轩
  • 4篇黄怡
  • 2篇夏参军
  • 2篇徐峰
  • 2篇林杰
  • 2篇刘伟
  • 1篇乔洪海
  • 1篇吴珂
  • 1篇刘伟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疆北部绢蒿荒漠水源圈土壤养分的梯度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绢蒿(Seriphidium)荒漠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绢蒿荒漠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和6个采样距离(50m,100m,200m,400m,800m和1200m)的土样,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电导率、pH值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全钾和速效钾没有明显变化,土壤电导率、pH值、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放牧扰动强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说明,在新疆北部涓蒿荒漠,过度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土壤养分明显减少,甚至枯竭。
徐文轩吴珂黄怡杨维康David Blank
关键词:土壤养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大沙鼠的食性被引量:17
2011年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了15个大沙鼠洞区的粪样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大沙鼠的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沙鼠食性广,采食植物种类共计13科25种。春季大沙鼠的主要食物是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45.21%)和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15.25%),夏季的主要食物是虫实(Corispermum sp.)(28.16%)、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17.98%)、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12.32%)、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11.91%)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10.29%),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所占食物组成比例分别为81.53%和79.95%。对大沙鼠食物组成季节间相似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仅在秋冬季节间相似性很高(0.99),其余季节间相似性均相对较低(0.23~0.28)。大沙鼠以栖息环境中的大宗植物为主要食物,其食性随不同分布区建群植物不同而变化。大沙鼠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与其栖息环境中植物物候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吻合。梭梭仅在秋冬季成为大沙鼠的主要食物,而在春夏季节鲜被采食。
杨维康刘伟黄怡乔洪海徐文轩夏参军林杰林杰徐峰
关键词:大沙鼠食性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放牧对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放牧过程中,牲畜通过采食、排泄和践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放牧对土壤种子库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4个方面做了归纳总结,旨在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连仲民徐文轩杨维康David Blank黄怡
关键词:家畜物种组成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于2007年和2010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刘伟刘伟杨维康黄怡徐文轩林杰夏参军徐峰
关键词:蒙古野驴活动节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