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星
-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黄河口湿地土壤中生物硅的分布与植硅体的形态特征被引量:11
- 2014年
- 硅是地壳中重要元素之一,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湿地是全球碳、硅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针对湿地硅循环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分别运用化学提取法和无损提取法,得出了黄河口三角洲湿地地表土壤中生物硅的含量、组成,并对湿地硅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河口湿地生物硅含量介于2.48~19.3 g/kg之间,并具有冬季高、秋季低的特点;生物硅与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三者具有相似的来源;生物硅和植物可利用硅之间显著的相关性表明生物硅在土壤硅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土壤中生物硅的含量与距离河道和海岸的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在生物硅的“距离效应”中海洋的作用较为显著。湿地表层土壤中植硅体的形态丰富,在黄河沿岸分别以哑铃形或突起棒形为主要植硅体形态,这与其植被特点有关;在II区域则主要以平滑棒形为主,且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比例明显增加。I区大部分站位发现的硅藻为圆筛藻,而在II区发现的硅藻主要为月形藻和舟形藻(羽纹硅藻纲),这与湿地水陆相互作用有关。植硅体主要来源于本地植物,是土壤中生物硅的最主要贡献者,同时黄河泥沙携带的来自上游流域的植硅体也对湿地生物硅含量和组成有一定的贡献。黄河口湿地土壤中生物硅的含量和组成受到河流和海洋的共同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并可能对河流和海洋硅循环产生重大影响。
- 刘森冉祥滨车宏马永星臧家业
- 关键词:生物硅植硅体
- 长江与黄河下游硅输送的基本特征研究
- 硅是地壳中第二大组成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硅自陆地向海洋的输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关键领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硅元素广泛运用于光收集、光催化、给药、生...
- 马永星
-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硅植硅体
- 文献传递
-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被引量:10
- 2015年
-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 马永星臧家业车宏郑莉莉张波涛冉祥滨
- 关键词:黄河干流营养盐生物硅土壤
- 钱塘江河口溶解硅的变化与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根据2013年~2014年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数据并采用数理分析与经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钱塘江河口溶解硅的分布、年代际变化和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受到河流冲淡水和东海海水混合的双重影响,溶解硅的分布与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与季节规律,其浓度在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与冬季较低。近些年来溶解硅的浓度呈降低趋势,较历史水平降低了12%~25%,硅氮比也有大幅度的降低,比值自1.25降低到0.52。钱塘江河口溶解硅浓度降低主要是由于东海低溶解硅浓度海水的稀释造成的,而浮游植物量对溶解硅浓度影响有限。另外,河口叶绿素a含量与历史数据相比也存在明显降低,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和种数都有显著下降;硅藻种类减少了近70%,并出现了绿藻、蓝藻和甲藻等非硅藻类生物,造成这几方面变化的原因很可大程度上与营养盐结构和浓度的变化有关。
- 张丽君臧家业马永星李玲玲刘炜张波涛冉祥滨
- 关键词:硅藻
- 微量元素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微量元素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文章主要描述了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大洋加铁实验的主要进展。其主要结论如下:铁在海水中的浓度很低,大部分以水合形式存在,因此大洋水体中具有活性成分的铁浓度偏低限制了高营养低叶绿素区生物量;大洋加铁实验证实了在该海区铁是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洋添加铁后,叶绿素的含量、初级生产力均有大幅增长,并致使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细菌拥有比真核生物更高的铁配额,铁对细菌也存在限制作用。大洋加铁实验可以提高生物泵的效率,并可能影响全球碳循环;因此大洋加铁实验对于深化认识大洋微生物环等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
- 谢冕臧家业车宏孙涛马永星
- 关键词:铁限制生态系统
- 渤海颗粒有机碳与生物硅的分布及来源被引量:7
- 2014年
- 海洋碳、硅循环及其相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热点问题,也是海洋科学关心的重要领域。利用2012年5月和11月份对渤海海域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颗粒有机碳和生物硅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为:渤海有机碳以溶解有机碳为主,具有春季高和秋季低的特征;由陆地来源和海洋自生的有机碳组成,且以海洋来源的有机碳为主。渤海生物硅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河流输入同样对其含量的影响较为突出。渤海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高,明显高于中国东部陆架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主要是海源的,依次由浮游藻类、植硅体和海绵骨针所构成,其中浮游藻类占62.9%,陆源植硅体占31.1%。渤海沉积物发现了来自于草本植物的植硅体,这说明了陆地产生的植硅体对海洋生物硅的贡献。
- 冉祥滨车宏孙涛马永星刘森臧家业
-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生物硅
- 钱塘江河口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对钱塘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的航次调查,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技术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及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钱塘江河口春、夏、秋、冬季水体中叶绿素犪含量分别为0.48μg/L、0.83μg/L、0.77μg/L 和0.51μg/L;浮游植物的总量以春季(444×10^5 cell/m3)最高,夏季(420×10^5 cell /m3)、秋季(405×10^5 cell/m3)次之,冬季(54×10^5 cell/m3)则显著降低;该海域主要浮游植物为硅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87.5%~96.8%,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圆筛藻;浊度是控制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限制性因子,其次是温度,并在群落结构演替中发挥关键作用。与历史数据相比,该海域叶绿素犪含量以及浮游植物细胞数明显降低,硅藻种类数减少了30%~50%,另外绿藻、蓝藻和甲藻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加,营养盐结构变化可能是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变化的重要原因。
- 马永星张波涛臧家业张爱军刘炜
- 关键词:浮游植物硅藻典范对应分析
- 长江与黄河入海活性硅输送规律及变化趋势被引量:4
- 2018年
- 根据长江与黄河各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我国这两条大型河流活性硅((RSi,RSi=溶解硅(DSi)+生物硅(BSi))的入海通量及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与黄河RSi的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水体中BSi/RSi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22和0.49;黄河DSi的年平均浓度为长江的74%,而BSi年平均浓度却是长江的3倍.黄河水体中相对较高的BSi浓度反映了黄河流域水体浑浊度与土壤侵蚀程度较高,源自黄土高原高的泥沙输送量是导致黄河水体中BSi浓度较长江高的主要原因.长江与黄河下游RSi通量在丰水期、平水期与枯水期的比值分别为5.3∶3.1∶1.6与3.8∶3.4∶2.8,长江半数以上的RSi入海通量是在丰水期输出的,而黄河在3个时期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径流的变化,1958-2014年间长江DSi通量变化主要是由DSi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流域气候变化(如温度变化)是其浓度及其通量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而黄河1985-2001年间DSi通量下降是由于径流量与DSi浓度降低的双重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对流域硅的风化速率与硅的产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揭示.
- 王昊冉祥滨臧家业臧家业刘军刘森曹磊
- 关键词:长江黄河生物硅气候变化
- 南黄海大气颗粒物中营养元素的季节分布
- 2014年
- 根据2006-07—2007-10南黄海海域4个季节的综合调查,分析了颗粒物(TSP)、总碳、氮、磷、钠、钙和镁等化学要素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各参数季节变化的原因及其来源。结果显示各要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不同要素分布特征不同。TSP的平均浓度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总碳、钠和钙的平均浓度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硝酸盐的平均浓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磷酸盐则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镁的平均浓度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TSP、总碳、氮均呈现离岸近处浓度高的趋势,特别是山东半岛南部海区以及长江口北部海区。与北黄海相比,研究区域内TSP和总碳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浓度普遍低于前者;硝酸盐浓度略高于前者,而磷酸盐则差异不大。大气颗粒物中氮:磷大于16:1,这可能是造成南黄海潜在磷限制的重要因素。钙主要来自陆源,镁在夏季陆源与海源相当,其他季节主要来自海源。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下的陆-海物质交换是影响南黄海大气颗粒物含量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 孙涛臧家业车宏刘军刘森马永星何鹰
- 关键词:南黄海大气颗粒物营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