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律
  • 5篇心律失常
  • 4篇心病
  • 4篇冠心病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室性
  • 3篇室性心律
  • 3篇室性心律失常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病患
  • 2篇动态脉压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血管
  • 2篇血压
  • 2篇衰竭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脉压

机构

  • 1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5篇陈鑫
  • 7篇吴士尧
  • 4篇卞玲
  • 4篇解玉水
  • 4篇王长谦
  • 3篇陈侃
  • 2篇许左隽
  • 2篇张阳
  • 2篇范虞琪
  • 2篇卓杨
  • 2篇殷兆芳
  • 2篇王少敏
  • 2篇范例
  • 1篇陈启稚
  • 1篇隋春华
  • 1篇陆颖理
  • 1篇任义荣
  • 1篇陈奕
  • 1篇余娇
  • 1篇张群

传媒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列地尔对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肾病PCI患者肾功能的疗效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肾病行经皮冠状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静脉推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肾病行PCI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前列地尔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住院期间心功能、术后72h血肌酐(Scr)水平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术后72h,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前列地尔组Scr水平[(126.92±35.28)μmol/L比(104.32±22.91)μmol/L]明显降低,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55.23±31.48)ml·min^(-1)·1.73m^(-2)比(62.14±36.23)ml·min^(-1)·1.73m^(-2)]明显提高(P均<0.05);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MACE和肾脏替代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肾功能改善有显著作用,并且是安全的。
赵倩卓杨卞玲范例张阿莲陈鑫许左隽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前列地尔
住院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住院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以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冠脉造影的住院心衰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截止2014年12月底的生存情况,患者被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50例),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冠脉病变特征。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又将各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冠脉造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类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既往心梗比例(31.25%比53.49%)、合并症数量[(2.57±1.28)个比(3.70±1.34)个]、贫血比例(31.25%比55.81%)、血肌酐[(97.98±40.93)μmol/L比(132.21±60.66)μmol/L]和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1731.21±1758.85)pg/ml比(3196.36±1977.13)pg/m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三支病变比例(56.0%比70.7%)显著升高,P=0.018。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既往心梗史、合并症、贫血比例,血肌酐、NT-proBNP水平与预后有关,死亡组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
陈鑫解玉水殷兆芳卞玲陈启稚黄海怡王长谦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
校正的TIMI帧数评估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疗效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评估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且再灌注成功TIMI血流分级恢复Ⅲ级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n=32)和常规PCI组(n=43)利用CTFC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参数及术后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PCI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中的CTFC明显少于常规PC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左回旋支(LCX)中的CTF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RA再灌注成功后,在TIMI血流分级Ⅲ级的情况下,血栓抽吸+PCI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常规PC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栓抽吸+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常规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4例,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例,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因严重心力衰竭入院1例,因非靶血管介入入院1例。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FC可有效评价STEMI患者IRA再灌注情况及患者近期预后,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卓杨殷兆芳张阳陈鑫范虞琪范例许左隽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Hg(A组,n=52),PP≥60 mmHg(B组,n=5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EH患者PP与心律失常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卞玲吴士尧王少敏陈鑫邓建军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脉压心律失常
超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陈侃任义荣张阳陈鑫张群李慧范虞琪解玉水王长谦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超高龄患者安全性
Q-T波峰间期及T波顶峰后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
2007年
Q-T波峰间期(即QTa间期)、T波顶峰后宽度(TaTe间期)反映了心室除、复极电生理过程,与自主神经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QTa间期、TaTe间期及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意义,并综述了QTa间期、TaTe间期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陈鑫吴士尧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患者Tp-e间期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Tmax法、T均法和TV3法)测得的冠心病患者Tp—e间期差异以及其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15例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p—e间期资料,同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按检查结果分组:A组,冠心病单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组(室性期前收缩≥30次/h);B组,冠心病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组(多形性、多源性、R在T上、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合并室性逸搏);C组,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组;D组.冠心病对照组(无明显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0次/h,且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E组.正常对照组。评价上述3种不同方法测得的Tp-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并将Tp—e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比较。结果B、C组的Tp-e问期不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也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P〈0.05)。而A组Tp—e间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且优于Q-Td。
吴士尧陈鑫
关键词:TP-E间期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
慢性心衰患者Cat S、TSP-1表达水平与右心室功能障碍及LVEF的关系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表达水平与右心室功能障碍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6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at S、TSP?1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各指标,分析Cat S、TSP?1与右心室功能障碍、LVEF间关系以及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Cat S、TS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房前后径(LAD)、右心室前后径(RV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t S与LVEF、TAPSE呈显著负相关,与RV?MPI呈显著正相关(P<0.05);TSP?1与LVEF、TAPSE呈显著负相关,与RV?MPI呈显著正相关(P<0.05);年龄、Cat S、TSP?1、LVEF、TAPSE、RV?MPI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t S、TSP?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右心室功能障碍、LVEF关系密切,可较好反映患者心功能状态,还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
陈鑫解玉水王长谦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S凝血酶敏感蛋白-1右心室功能障碍
TaTe间期与QTd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较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的TaTe间期和QTd之间的差异及其TaTe间期和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入选315例住院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经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aTe间期和QTd的资料。同时入院后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照Holter检查结果分组,计算患者上述指标的数据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它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aT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而QTd对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没有预测价值,难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量化指标。对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单形、单源)频发TaTe间期无预测价值。结论:与QTd相比,TaTe间期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
陈鑫吴士尧
关键词:QTD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12导联心电图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小时动态脉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h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mmHg(A组,52例),PP≥60mmHg(B组,54例)分为2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脉压增加主要因收缩压增加所致;随脉压增加,收缩压负荷增加,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脉压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脉压,并将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卞玲吴士尧王少敏陈鑫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脉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