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翠荣

作品数:20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脑梗
  • 11篇脑梗死
  • 11篇梗死
  • 10篇溶栓
  • 10篇静脉溶栓
  • 8篇卒中
  • 8篇急性
  • 7篇脑卒中
  • 6篇磁共振
  • 5篇成像
  • 4篇动脉
  • 4篇血栓
  • 4篇血栓溶解
  • 4篇血栓溶解疗法
  • 4篇抑郁
  • 4篇溶栓治疗
  • 4篇他汀
  • 4篇卒中后
  • 4篇疗法
  • 4篇脑卒中后

机构

  • 17篇上海市浦东新...
  • 3篇同济大学
  • 3篇浦东新区人民...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0篇陈翠荣
  • 19篇白青科
  • 14篇赵晓晖
  • 12篇周媛
  • 11篇陈娟
  • 10篇陆练军
  • 9篇隋海晶
  • 9篇赵振国
  • 8篇杨娟
  • 8篇沈健
  • 5篇朱玉萍
  • 5篇夏卫英
  • 4篇沈建
  • 4篇王连文
  • 3篇谢秀海
  • 3篇沈健
  • 2篇李锦师
  • 2篇李跃华
  • 2篇黄敬
  • 1篇张丽

传媒

  • 5篇脑与神经疾病...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生活与健康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13例发病<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行CT平扫,排除有明显低密度梗死灶后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时飞法三维血管成像(3D TOF-MRA)及T2加权成像(T2WI)],约5min完成;筛选超急性期脑梗死(DWI略高信号,而T2 WI未见明显高信号)158例(52.1%),并对其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结果:发病<4.5 h组、4.5~≤9h组及>9~12h组的患者中分别75.4%(43/57例)、54.1% (73/135)及34.7% (31/121例)患者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其中136例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12例(8.8%),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2.9%),1例(0.74%)死亡;90 d评估预后良好125例(91.9%).结论:急诊MRI快速评价界定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导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能排除发病<4.5 h但梗死灶已非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界定发病>4.5h或不明确时间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谢秀海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陈娟陈翠荣杨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静脉溶栓
MRI急诊快速评价指导的超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正>目的探讨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13例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行CT平扫,排除有明显低密度梗死灶后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l),时飞法三维血管成像(...
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谢秀海陈娟陈翠荣
文献传递
MRI指导的超急性期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多模式MRI 指导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03 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在标准时间窗(4.5 小时内)进行rt-P...
沈健白青科赵振国赵晓晖朱玉萍杨娟陆练军周媛陈娟陈翠荣
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并指导临床监测和干预。方法选择住院病例223例并确诊为急性期脑卒中,于卒中后72h行HAMD评分,≥8分的病例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1个月再次HAMD评分,其中≥8分的病例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2个月再予评分,其中≥8分者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8分者3个月再次评分,分为≥8分和<8分组,各组病例在卒中后72h、3个月进行MoCa量表评分、P300检测。本文对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的MoCa评分、P300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各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MoCa评分的比较:72h、3M时,72h组与1个月、2个月、3个月组比较,P均<0.01;72h时与3个月时比较:72h组P<0.05,1个月组P<0.01,2个月组P<0.01;3个月组P<0.05;②各未干预组72h、3个月时P300的比较:72h、3个月时,1个月、2个月组较72h、3个月组均有显著性差异;72h时与3个月时比较:1个月、2个月组潜伏期前后比较,P均<0.01。结论通过MoCa量表发现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以亚急性期、恢复期较明显,但其评分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受到一定的限制;P300具备客观、敏感性高等优势,反映出1个月、2个月发生PSD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显著。所以应对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其认知功能的定期筛查,有针对性地尽早干预,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
赵晓晖杨娟许佩佩周媛白青科陈翠荣沈建
关键词:脑卒中MOCA量表P300
多模式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发病12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行CT平扫及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共筛选界定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41例(35.3%),并对其中33例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33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平均1分),生活质量Barthal指数80—100分(平均95分);5例溶栓治疗后发生无症状性脑出血(15.2%),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后1周并发脑内血肿(PH1型),另4例溶栓治疗后6~24h出现梗死局部少许渗血(HI型)。结论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MRI对患者筛选界定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MRI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赵振国白青科隋海晶谢秀海赵晓晖王连文夏卫英陆练军沈健周媛陈娟陈翠荣李锦师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疏松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9的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ELISA法检测MMP-2及MMP-9水平。结果:①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5);②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的MMP-2、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3组LA患者的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皮质下型和混合型组LA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及斑块不稳定性均较脑室周围型高;皮质下型组的MMP-2和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比存在差异;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提示皮质下型LA与颈动脉斑块存在一定相关性。
周媛赵晓晖陈娟白青科江泉隋海晶陈翠荣沈健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颈动脉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74±15岁,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73±16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联合治疗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76±18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和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8.43±8.01 mmol/(min.L)和18.65±8.12 mmol/(min.L),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4.98±4.21 mmol/(min.L)和12.68±2.04 mmol/(min.L),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12个月两组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1.57±1.62 mmol/(min.L)和11.98±1.43 mmol/(min.L),进一步明显下降;治疗24个月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分别为12.06±1.68 mmol/(min.L)和11.34±1.61 mmol/(min.L),继续保持12个月时水平,但联合治疗组较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73±0.31、2.68±0.46、3.92±0.28及3.84±0.35,6个月时积分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24个月时积分较前两时间点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6.82±0.37、4.38±0.42、3.02±0.43、3.28±0.29,6个月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12个月、24个月时积分进一步较少(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68±0.34、2.73±0.50、3.01±0.44及2.89±0.42,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7.08±0.39、4.92±0.33、3.11±0.46及2.28±0.41,各时间点间均有显著性�
赵晓晖周媛陈翠荣白青科沈健陆练军陈娟杨娟朱玉萍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脑卒中后早期抑郁障碍患者磁共振波谱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技术探讨卒中后早期抑郁障碍的神经生化改变。方法选择住院连续病例223例,入院72h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于卒中后72h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版)评分,44例评分≥8分,界定为卒中后早期抑郁。根据病例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抗抑郁药物治疗组(21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2.40±3.17岁;女性9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3.00±4.12岁。有1例于1-2M间失访。对照组分别于发病72h、1M、2M及3M进行HAMD量表评分,得出1M时HAMD评分≥8分组(1组)、<8分组(2组);2M时评分≥8分组(3组)、<8分组(4组);3M时评分≥8分组(5组)、<8分组(6组)。对以上各组患者发病72h的MR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NAA/CR中,第1组各VOI的比值均低于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左侧颞叶、双侧丘脑各比值明显低于第4组(P<0.01);第5组与第6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ho/Cr中,第1组各VOI的比值高于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各VOI的比值明显高于第4组(P<0.01);第5组与第6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卒中后脑的细微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卒中后早期抑郁障碍患者MRS显著异常对病程1M、2M时PSD的真正发生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并推测针对这一人群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在改善脑代谢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赵晓晖周媛李跃华隋海晶白青科陈翠荣杨娟沈建
关键词:脑卒中磁共振波谱分析
脑灌注CT成像评价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评价比较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12h内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头颅MRI筛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且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73例,按照是否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静脉溶栓组,B组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组;术前及术后24h行头颅CTP检查;比较B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灌注的变化,并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后灌注各参数的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治疗前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治疗后rCBF、rCBV、rMTT、rTTP存在明显差异(P<0.05);A、B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症状改善率、转归良好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能显著改善合并颅内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CTP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估血流再灌注程度,能够更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后续干预治疗。
陈翠荣白青科沈健陆练军赵振国钱帮伟杨文进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血管内治疗血流动力学
多模式MRI指导下不同时间窗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I)指导下不同时间窗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2h内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126例,治疗前MRA显示血管TIMI分级≤2分患者95例,其中4.5h组64例,4.5~12h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分析血管再通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h复查MRA显示4.5h组再通42例(42/64,65.62%),4.5~12h组19例(19/31,61.29%),两组患者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通与梗死部位有关,颈内动脉再通1例(1/5,20%);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6例(6/12,50%);M2段及分支再通45例(45/61,73.77%);椎基底动脉再通9例(9/17,52.94%);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90d NIHSS评分及临床结局有显著性差异。3例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前NIHSS评分平均16分,TIMI分级均0级,患者平均年龄75±3.6岁,大于总体平均年龄69±10.2岁(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的脑梗死将时间窗扩大到12h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良好;血管早期再通可改善临床预后,血管再通的情况将来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指标;症状性脑出血更可能发生于高龄、血管闭塞严重病情较重的患者。
陈翠荣白青科赵振国赵晓晖隋海晶沈健陆练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血栓溶解疗法血管再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