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
- 作品数:29 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文学更多>>
-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被引量:5
- 2000年
- 抗战时期 ,中国国民党的援越政策由秘密收容逐渐过渡到公开扶植 ,由局部的、应急性的援助过渡到全面的、有组织的援助。但因受对法关系、中国援越机构之间的意见分歧 ,以及越南革命同盟会内部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援越工作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这表明 ,中国国民党对越南独立运动虽然深表同情 。
- 罗敏
-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
- 中国与“二战”后亚洲秩序的重建——以“二战”后越南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5
- 2017年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以世界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战后亚洲秩序的缔造。为了消除美、英西方强国对中国战后领导亚洲的防范心理,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中极力主张由中美联合扶助战后越南独立,希望利用美、英在战后亚洲殖民地处理问题上的矛盾,借助美国的支持来抗衡英国的干涉。战争后期,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和法国国际地位逐渐提升的不利国际形势下,蒋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法,同意法国战后重返越南,通过积极改善中、法关系,切实保证中国在越南的现实利益。受制于战后国际局势的逆转和中、越两国内部政治局势的恶化,蒋介石主要从道义上声援越南民族运动,无力提供实际物质方面的援助。
- 罗敏
- 关键词:蒋介石
- “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被引量:1
- 2005年
- 罗敏
- 关键词:历史文化
- 蒋介石与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交恶
- 一引子:"助力不是奴隶"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结束了与蒋介石之间长达六年的相互攻讦,甚至武力对抗后,再度走向合作。汪曾致函手下门徒,解释其政治生涯逆转背后的连贯性,称:我们自九一八以后,与九一八以前态度似乎矛盾,实则一贯。...
- 罗敏
- 文献传递
- “剿共”背后国民党派系的较量——以西南地方势力与蒋介石矛盾斗争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 2016年
- 西南地方势力与蒋介石围绕"剿共"问题的较量,反映了抗战前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关系调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横亘于二者控制范围之间的江西中共苏区,客观上成为西南地方势力维持半独立状态的地缘屏障。蒋介石、陈济棠、胡汉民表面上均表示合作"剿共",实际上相互算计,各自排演自己的好戏。1934年9、10月间,中央红军向西突围后,西南地方势力在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的被动局面下,一方面试图利用胡汉民在政治上的号召力"迫蒋入川",缓解正面、直接的军事压力,同时军事上积极部署出兵夺黔。蒋则借入黔"剿共"之机,成功改造贵州政局,从战略上完成了对两广的三面包围。蒋在战略上获胜的同时,却增加了两广实力派与其心理上的隔阂,最终导致双方走向武力解决。
- 罗敏
- 关键词:长征蒋介石
- 蒋介石的政治空间观念研究——以其“安内”政策为中心的探讨
- 2013年
- 1930年代,蒋介石面对外敌入侵、中部空虚、南北不稳的危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从政治空间角度来观察,蒋对于如何处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东南,是有先后缓急之别的。透过分析其"安内"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之下,蒋作为一个国家领袖的决策方式的转变,以及自身的局限。
- 罗敏
- 关键词:蒋介石
- 从军事领袖向政治领袖的转型——以1930年代蒋介石对“西南问题”的处置为中心被引量:1
- 2014年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了应对严重的国难危机,蒋介石其建国理念发生深刻的转变,由军事领域转向国家的政权建设,从注重通过军事手段来消灭政治对手,转向组织、干部和教育等政治建设方面的抗衡。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与以胡汉民为政治领袖、两广地方实力派为武力依托的西南之间的关系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西南问题"是1930年代中央政府在推行统一化政策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也是对蒋的和平统一政策的最大考验。蒋在确立"对内以政治建设为目的"的基本政策的同时,决定对以陈济棠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采取联络、妥协的政策。1933年热河形势岌岌可危之际,蒋不得不对西南放手,开始探索双方"分工合作"之道,提出由西南方面负责"剿共",中央则专责华北方面的"御侮"。蒋借合作"剿共"之机,积极拉拢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成功遏制了塘沽协定签订前后西南内部元老派准备积极联合北方的冯玉祥发动军事倒蒋的预谋。
- 罗敏
-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分工合作
- 武汉会战前后蒋介石的战略决策——兼论国共两党持久战战略之发展被引量:8
- 2021年
- 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的战略决策受到日苏关系、中日和谈与国共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虽然在具体战役指挥过程中认识到运动战、游击战的作用,但是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系统认识和把握持久战的作战原则和基本方针,一度准备与日军在武汉"决战"。1938年7月底,日苏在张鼓峰冲突爆发后,日军对武汉的攻势有所放缓,蒋介石对武汉会战指导方针由"决战"转为"固守",希望借助国际形势的变化,牵制日军对武汉的进攻。鉴于英法不惜牺牲捷克利益对德妥协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同意直接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日本南进攻粤后,英美在华南的利益受到威胁,蒋介石的外交重心转向运动英美,积极推动英美在远东联合制日。武汉会战前后,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战略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相比而言,蒋介石及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则缺乏系统性、灵活性与成长性。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共两党在各自不同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呈现截然不同的抵抗态势。
- 罗敏
- 关键词:蒋介石武汉会战国民党共产党持久战
- 主持人语
- 2013年
- 2012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成立40周年。民国史研究室成立四十年来所走过的学术道路,从昔日如履薄冰的"险学"成长为当今如日中天的"显学",可以说是国内民国史学科发展的缩影。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的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此承上启下的阶段,民国史研究室邀请海内外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于2012年11月3-4日在近代史所举办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未来走向高峰论坛"。我们希望借此次论坛,能集海内外民国史研究学术共同体之力,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同时,探讨民国史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和方向。本期"民国研究"专栏选取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的一组文章,与学界共享。
- 罗敏
- 关键词:主持人《中华民国史》民国史研究知名学者学术共同体
- 战后中国对越政策的演变——以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7
- 2002年
- 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先后经历了以“越南亲华党派”、“越南独立同盟”、“保大”为工作重心的三个阶段。通过对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从扶植对象的选择上看 ,意识形态并未成为其抉择取舍的“一元”标准。随着越南内部情势、中国国内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国力、越南内部各党派的实力 ,以及法方对越政策的演变 ,均成为中方研商对越方针时所考量的重要因素。从工作方式上看 ,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以道义声援和暗中策动越南内部各党派合作为主 ,拒绝实力援越。从实施效果看 ,中方对越方针落在纸面上的颇为全面周到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大打折扣。之所以如此 ,有时是因越南局势瞬息万变而主动放弃 ,但更多情形则是因方针本身的内在矛盾、对越工作机构之间的相互掣肘和国内国共争斗的日趋激烈等因素而无从、无力实施。
- 罗敏
- 关键词:党派合作中国国民党战后同盟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