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爱勤

作品数:34 被引量:153H指数:7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苜蓿
  • 11篇种子
  • 10篇植物
  • 9篇传粉
  • 5篇种子产量
  • 5篇补血草
  • 4篇影响因素
  • 4篇花粉
  • 3篇有性繁殖
  • 3篇珍稀
  • 3篇萌发
  • 3篇克隆
  • 3篇克隆植物
  • 3篇花部
  • 3篇花柱
  • 3篇交配系统
  • 3篇耳叶补血草
  • 2篇短命植物
  • 2篇早春短命植物
  • 2篇资源限制

机构

  • 30篇新疆大学
  • 11篇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34篇张爱勤
  • 8篇朱进忠
  • 6篇何爽
  • 4篇谭敦炎
  • 3篇师东
  • 3篇侯真珍
  • 2篇马生军
  • 1篇马正海
  • 1篇安秀峰
  • 1篇黄云兰
  • 1篇王德萍
  • 1篇梅新娣
  • 1篇热衣木·马木...
  • 1篇朱红娟
  • 1篇王虹
  • 1篇王霞
  • 1篇白岚
  • 1篇陆婷
  • 1篇张爱勤
  • 1篇王颖

传媒

  • 6篇中国草地学报
  • 5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草业科学
  • 3篇新疆大学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草业学报
  • 2篇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药材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对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植株的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以及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第1年的苜蓿单株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产量的12.61%,种子产量与其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依次为:荚果数/株>分枝数/株>花序数/株>茎粗>千粒重>株高。单株种子产量(y)与荚果数/株(x1)、茎粗(x2)、分枝数(x3)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1.028+0.018x1+1.979x2+0.403x3(R=0.901);生长第3年的苜蓿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的9.05%,种子产量与其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依次为:荚果数/枝>花序数/枝>荚内种子数>分枝数>单花数/序>结荚率/序>千粒重。单枝条种子产量(y′)与荚果数/枝(x1′)、荚内种子数(x2′)、单花数/序(x3′)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3.576+0.041x1′+0.374x2′+0.098x3′(R=0.941)。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显著不同。种子产量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构成产量的各因素应该有一个最佳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任何一个因素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最终影响到种子产量。
张爱勤朱进忠王建国侯真珍
关键词:苜蓿种子产量
新疆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连续2年对新疆4个生态区域8个观测点的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的败育率不同,而同一生态区不同观测点之间也不同;2008年北疆塔城地区3个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05±5.33)%,(23.41±3.76)%,(29.80±5.45)%,(P<0.05);伊犁地区为(28.34±3.19)%;呼图壁两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5);南疆地区2个观测点的北疆小叶与新疆大叶苜蓿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79±2.89)%,(26.51±4.74)%,(P<0.05);2)同一观测点不同年份之间苜蓿花粉的败育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2007,2008连续2年对新疆呼图壁种子基地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与新疆大叶苜蓿进行观测显示:2007年2个苜蓿品种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37.96±2.10)%,(38.70±2.40)%;2008年则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1);3)在群体水平上,花期不同阶段花粉败育率没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株上苜蓿花粉的败育率在单花之间差异很大,但没有明显的位置和时间效应;4)从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看,无明显的制约因素影响花粉的发育。受环境因素影响,绒毡层降解时期的波动是导致同一苜蓿品种在年份和区域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何爽张爱勤夏荣李晓晔朱红娟
关键词:苜蓿绒毡层环境因素
异型花柱植物喀什补血草的传粉者功能群与花粉转移效率被引量:1
2021年
异型花柱是受遗传控制的花柱多态现象,被达尔文认为是植物通过在传粉者体表不同部位滞落花粉以促进型间花粉准确传递的一种适应。该现象虽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在一些花型变异较大且不稳定的传粉系统中,不同传粉者对各花型繁殖所产生的影响仍知之甚少。该研究以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坡的一个有同长花柱共存的异型花柱植物喀什补血草(Limonium kaschgaricum)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花型构成及频率、传粉者及花粉转移效率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种群中除了存在雌/雄蕊长度交互对应的长(L)/短(S)花柱型花外,还有雌/雄蕊同长的花(H型),且各花型花的花冠口直径、花冠筒长及花粉量等参数间无差异,但花粉纹饰和柱头乳突细胞形态具二型性。其中, H型花的花粉和柱头形态与L型花(或S型花)的一致。2)花型内和自花授粉均不亲和;型间授粉时,花粉和柱头形态不同的花型间亲和,反之不亲和。3)种群内存在长/短吻两类传粉昆虫。在以短吻传粉者为主的盛花初、中期,L和H型花柱头上的异型花粉数均显著高于S型花的,且L和S型花高位性器官间的异型花粉传递效率高于低位性器官间的;而在以长吻传粉者为主的盛花后期, L和S型花的柱头间异型花粉数无显著差异,且高/低位性器官间具有相同的异型花粉转移效率;与传粉者出现时期相对应的、在花期不同阶段开放花的结实率也明显不同。4)长/短吻昆虫具明显不同的传粉功能,短吻昆虫只能对L和H型花进行有效传粉,且访花频率和型间花粉转移效率较低,为低效传粉者;而长吻昆虫对各花型均能有效传粉,具高的访花频率和型间花粉转移效率,为高效传粉者。因为长吻昆虫的阶段性出现所形成的不稳定传粉系统,使低效的短吻昆虫可能会成为种群中花型变异的驱动力,并使S型花受到更大的选择压力。H型花克服了柱头�
阿依古丽·阿卜杜热伊木焦芳芳张爱勤
苜蓿传粉特性及其影响种子产量形成的因素分析
采用传粉生物学和生殖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连续两年以不同生长年限的新牧1号(MedicagovariaMartin.cv.XinmuNo.1)杂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对其传粉生态、异交机制、交配系统、生物量分配动态、结实格局、...
张爱勤
关键词:苜蓿传粉特性交配系统种子产量
一种新的花柱多态现象——白花丹科植物细裂补血草被引量:1
2014年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花柱多态现象.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被列为有异型花柱分布较多的科,对白花丹科植物花柱多态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异型花柱的功能和适应意义.今以白花丹科细裂补血草Limonium leptolobum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野外居群的花型、花部特征、传粉媒介、繁育系统等进行观察,发现细裂补血草野外居群主要由柱头高出雄蕊的长花柱型植株和雌雄蕊在同一位置的等高型植株及少量介于两种花型之间的不典型植株构成,其中长花柱型植株与等高型植株的数量比为1.1(1.2):1;两种花型的单花在雌雄蕊长度、柱头花粉数和自然状态的结实率显著不同,其中L型单花有着高的柱头花粉数和结实率,其它花大小参数及单花花粉数量无差异;从两种花型排列方式的不协调性和等高型花较低的结实率看,细裂补血草的这种花柱多态现象可能是异型花柱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不稳定阶段,其中L型植株可能是在某种选择压力下实现的一种雌雄异位方式,而等高型植株应该是该居群的原始株型.
翟雅芯郭艳萍张爱勤
苜蓿传粉特性及其制约种子产量形成的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05年
采用传粉生物学的方法,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lupulina的花朵酬物、花粉特性、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访花频率、传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观测,并对种子生产中导致低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每花有花粉(3 509.3±299.12)粒,产蜜0.1~0.5μL/d,持续3~5 d.单花9:30-10:30开始泌蜜,16:00-18:00达到泌蜜高峰.2)花粉败育率为(40.48±2.33)%;新鲜花粉活力(51.87±2.08)%,在室温下放置7 d后,活力降至25.39%;自然状态下每花柱头上有花粉(36.20±2.12)粒,P/O(花粉数/胚珠数)值为(288.73±32.01).3)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约有访花昆虫5种.在10 m2小区内,平均每天拜访25.33次,拜访花序17.67个;在标记的10个花序中,未观察到拜访昆虫.盛花期约有访花昆虫15种.在10 m2小区内,平均每天拜访187次,拜访花序1 083个;在标记的10个花序中,平均每天每花序被拜访2.1次.4)从传粉效果看:初花期及盛花初期开放的花序,结荚率为(16.45±2.91)%,荚内种子数(3.91±0.34)粒;盛花期开放的花序,结荚率为(83.32±1.31)%,荚内种子数(5.12±0.25)粒.上述结果表明:在传粉过程中,苜蓿花朵酬物少、花粉败育率高、昆虫传粉效率低是导致其种子产量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爱勤谭敦炎朱进忠
关键词:苜蓿传粉特性传粉效率种子产量
两种互逆资源梯度影响下刺叶锦鸡儿的种子选择性败育格局被引量:2
2022年
种子的选择性败育在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开展结籽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种子的形成机制及多样化的生殖对策。以刺叶锦鸡儿Caragana acanthophylla为材料,通过传粉过程、胚珠发育动态和资源分配状况的研究,以探讨种子的选择性败育格局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刺叶锦鸡儿具高度自交不亲和性,为泛化的传粉系统,蜂类是主要的传粉者。自然状态的结实率为(86.00±4.96)%,不存在传粉限制,但受精具明显的时间效应。(2)刺叶锦鸡儿单花期4—5d,每朵花有(14.00±0.14)粒胚珠。胚珠的发育从荚果顶部开始,其中,开花后第3天荚果顶部胚珠开始膨大;第11天绝大多数胚珠出现了膨大,此时,在荚果基部的胚珠开始败育,随后荚果顶端受精后的胚珠也出现败育,最终仅荚果中部形成2—3粒种子。其结籽格局为成熟荚果中部胚珠,而败育荚果顶部和基部胚珠的选择性败育类型。(3)受微地形影响,居群内开花植株具斑块分布,对较少开花植株通过添加水肥进行资源调控后,结籽率显著提高,说明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存在资源限制。综上所述,受精顺序和资源限制两个互逆的资源梯度决定了刺叶锦鸡儿的结籽格局。其中,受精的时间梯度导致了基部胚珠的最先败育;而资源分配的位置效应又导致了顶部已受精胚珠的败育;中部为两种资源的交汇处,在受精时间和资源分配的位置效应方面是一个折中,胚珠得到了较好的发育。
王晓伟韩佳玲张爱勤
关键词:传粉生态资源限制影响因素
新牧1号杂花苜蓿生物量分配动态及生殖产量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不同生长年限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生物量分配动态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生长第1年的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比例为47.58%,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换比例为1∶3.72;生长第3年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为34.6%,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换比例为1∶1.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时间较长,并存在着对光合产物的激烈争夺,决定了苜蓿生殖分配比例不可能很高,而植株群体密度过大和初花期结荚率偏低,是3年龄植株生殖分配比例较低的另一制约因素。
张爱勤谭敦炎朱进忠
关键词:苜蓿
播娘蒿花部综合征与传粉模式的适应性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被子植物中花部特征和形态多变性显示出对多种传粉模式的适应性。前期观测发现,早春短命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因花小、不够醒目表现出与自花传粉相适应的花部特征,而花药状的花瓣、宿存的花萼似乎与吸引传粉者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讨其花部综合征与传粉模式的相互关系,通过野外观测、人工控制试验等对其开花习性、花部特征、花瓣的广告效应和交配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娘蒿为兼性自交的交配系统类型,自交亲和但保持异交能力。晴朗天气,10:00左右开放,17:00左右闭合,花期1~2 d;开放后的单花,雌蕊不断伸长,经历了低于雄蕊、与雄蕊等高和高于雄蕊3个阶段。播娘蒿有传粉者,但访花频率极低,分别为(0.062±0.027)flower·h^-1(2015年)和(0.01±0.005)flower·h^-1(2016年)。控制试验显示花药状花瓣和宿存花萼不具有增强吸引传粉者的广告效应。播娘蒿柱头花粉主要来源于自花粉,自花粉的传递发生在雌蕊与两轮雄蕊分别等高的时期。播娘蒿极小的花、花药状花瓣、较低的胚珠比(P/O值)等是花器官资源投入减少的结果,是与自花传粉模式相适应的繁殖对策。
买金梅牛豆汤小港刘航张爱勤
关键词:交配系统花部综合征
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
2010年
概述了苜蓿传粉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包括苜蓿传粉生态、交配系统、结实特性等,介绍了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
张爱勤
关键词:苜蓿传粉生物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